高世之才

gāo shì zhī cái [gao shi zhi cai]
注音 ㄍㄠ ㄕˋ ㄓ ㄘㄞ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高世:超出世人。超出世俗的才干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才,必有负俗之累。”

成语用法

高世之才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高世之才造句

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蓱,干将之器。
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
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
此人名叫范蠡,实为高世之才,还请大王一见。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汉字详情

gāo [gao]
部首: 1002
笔画: 10
五笔: YM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RBR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2) 同本义

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说文》

巽为高。——《易·说卦》传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无楚、 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最高日观峰,在 长城南十五里。——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高平(指土地高而平);高丘(高的土山);高坛(高耸的祭坛);高燥(指土地较高而又干燥)

(4) 等级在上,超越流俗或标准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韩非子·五蠹》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记·淮阴侯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高世(高出世人);高仙(崇高的仙人);高作(高着;绝招);高轨(高尚的规范、崇高的典范);高品(品德高尚的人,技艺高超的人)

(6) 敬称,称别人的事物

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晋书·孙楚传》

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水浒传》

(7) 又如:高邻(对邻居的敬称);高作(大作。对他人诗文的敬称);高喻(敬称他人的教谕);高诲(尊称别人的教诲)

(8) 空泛,不切实际

孔公诸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后汉书·郑太传》

(9) 又如:高言(夸大不实的言论);高虚(官位高而不负实际责任);高沧(不实的言谈。即空谈)

(10) 年长,年老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苏武传》

(11) 又如:高寿;高龄

(12) 高大;远大;盛大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醲而饫肥鲜者。——明· 刘基《卖柑者言》

(13) 又如:高殿(高大的殿堂);高台(高大的楼台或台榭);高榭(高大的台榭);高坟(高大的坟墓);高廪(高大的米仓);高馆(高大的馆阁)

(14) 声调激越

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唐· 白居易《纳粟》

(15) 又如:高咏(吟咏时声音激越);高鸣(高声鸣叫)

(16) 通“膏”

(17) 肥沃,膏腴

为人谨厚,然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高腴上贾。——《汉纪·孝成纪三》

(18) 甘美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

名词

(1) 由下至上的距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2) 又如:标高;加高;增高

(3) 高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 通“膏”。膏肓,古代医学指心下

爰从寝疾,遽致高肓。——吴《寻阳公主墓誌》

(5) 通“郊”。泛指城外,野外

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礼记·月令》

(6) 姓

动词

(1) 加高,提高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吾售者。——《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高发(官位高升);高捷(科举考试高中);高枕(加高枕头)

(3) 尊崇,敬重

世上所高,莫若皇帝。——《庄子·盗跖》

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吕氏春秋》

贵财贱义,高富下贫。——《汉书·地理志》

(4) 远离,隐居

赋诗归来,高蹈独善。——南朝宋· 颜延年《陶征士诔》

(5) 又如:高步(脱离世俗,迈向高远的理想);高逝(远离世俗,不求名利;远去);高声栖(远居山林,不问俗事);高遁(避世而隐居山林)

英文翻译

high, tall; lofty, elevated

方言集汇

◎ 粤语:gou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u1 [台湾四县腔] go1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o1 [海陆丰腔] go1 gau1 [梅县腔] gau1 go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陆丰腔] go1 [宝安腔] gau1
◎ 潮州话:gau1 <姓>g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勞平聲開口一等kaukɑu
shì [shi]
部首: 105
笔画: 5
五笔: AN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PT
四角: 447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2) 同本义

世,三十年为一世。——《说文》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

(3) 父子相继为世。一代(古礼规定,男子三十岁结婚生孩子,产生新一代)

父子相代为一世。——《字汇》

世室世世不毁也。——《公羊传·文公十三年》

世相朝也。——《周礼·大行人》

昔我先王世后稷。——《国语·周语》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孙权据有 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世功(累代的功绩);世世(代代);世治(世世代代地统治);世济(世代继承);世卿(指世代承袭的卿大夫);世职(父子相袭的官职);世爵(世代继承爵位);世谱(世系家谱);世将(世代为将);祖传世医

(5) 一生;一辈子

负刍必以魏,殁世事 秦。——《战国策·秦策》。注:“身也。”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清· 黄宗羲《原君》

(6) 又如:今生今世;尘世;来世;出世;入世;永世不忘

(7) 人世,世间;世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唐· 韩愈《马说》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一世之雄;举世闻名;世故;世尊(佛祖。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世涂(光天化日之下;亦常比喻处世的经历);世界路上(人世交际场中);世外桃源

(9) 时代;朝代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又如:近世;治世;浊世;盛世;乱世;先世;世屯(时世艰难);世务(当世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11) 岁;年

志国三世。——《礼记·曲礼》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12) 又如:世远事乖(年代久远,事情不顺)

(13) 地质年代的划分,短于一个纪而长于一个代的地质年代的分期 。如:古新世

(14) 世俗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易·乾》

(15) 后嗣;后人

卫瑞木叔者,子贡之世也。——《列子·杨朱》

(16) 又如:后世;官人以世(官人不以贤才而以父兄)

(17) 家世

陵不引决,忝世灭姓。——《汉书》

(18) 世族

以族论罪,以世举贵,虽欲无乱,得乎哉?——《荀子·君子》

(19) 又如:世家子弟(泛指世代做官人家的子弟);世家军籍(世代都是军人);世胄(贵族后裔;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

(20) 姓

形容词

(1) 有世交关系,表示两家之间世代交往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儒林外史》

(2) 又如:世先生(对世交的尊称);世侄;世台(对世交晚辈的尊称);世伯(对父辈朋友中年长于己父者的称呼);世叔(对父辈朋友中年小于己父者的称呼);世翁(对世代有交谊的长辈的尊称)

(3) 指嫡长

父之兄弟先生为世父。——《尔雅》

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故世子亦曰大子。——《释名》

卫世叔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4) 通“太”。大的

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庄子·大宗师》

(5) 又如:世利(大大有利于)

副词

(1) 既然,已经

小子世来你家,大姐不要说闲话。——元· 马致远《青衫泪》

(2) 从来;终归

我将这角门儿世不曾牢拴。——元· 王实甫《西厢记》

(3) 永远

再休想那章台走马郎,度你到西方…,世脱下皮囊。——元· 李寿卿《度翠柳》

英文翻译

generation; world; era

方言集汇

◎ 粤语:sai3
◎ 客家话:[梅县腔] she5 she.5 [东莞腔] si5 [客英字典] se5 shi5 [客语拼音字汇] se4 si4 [海陆丰腔] se5 shi5 [宝安腔] si5 | se5 [沙头角腔] si5 se5 [陆丰腔] se5 [台湾四县腔] se5 si5
◎ 潮州话:si3 (sì)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舒制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sjed/sjeyɕĭɛi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cái [cai]
部首: 330
笔画: 3
五笔: FTE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H
四角: 402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2) 同本义

才,草木之初也。——《说文》

(3) 有才能;有本领

试使斗而才。——《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才郎(有才学的郎君);才哲(才智卓越的人);才雄(杰出的人才);才英(指才华杰出的文人);才杰(杰出的人才)

名词

(1) 才力;才能

任人之才。——《淮南子·主术》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资治通鉴》

(2) 又如:才伐(才力门望);才格(才能。一说指才能高低的程度);才望(才能与名望);才理(才力和思路);才笔(写作的才华);才义(才思和义理)

(3) 人才。常写作“材”

乐里多才。——《列子·仲尼》

举贤才。——《论语》

救时应仗出群才。——清· 秋瑾《黄海舟中》

(4) 又如:唯才是举;干才;广开才路;栋梁之才;廊庙之才

(5) 天赋的特殊才能 。如:诗才;才调(才情风格)

(6) 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

(7) 又如∶奴才;蠢才;天才;人才

(8) 通“材”。材资;本能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孟子·告子上》

才能不及中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门豹治 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史记·滑稽列传》

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后汉书·马融传》

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财”,人有用叫做“才”。故“材”、“财”、“才”三字同源。——王力《同源字典》

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用,莫倾人栋梁。——《世说新语·规箴》

(9) 姓

副词

(1) 刚刚

才数月耳。——《汉书·贾才传》

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汉书·晁错传》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刚才(刚要,刚刚);方才(才,刚刚)

(3) 这样迟,这么迟 ——前面有问原因的疑问词语。如:你怎么才来?

(4) 仅,只 ——表示数量少,程度低

初极狭,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又如:一共才十个,不够分;才属(仅能连续)

(6) 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而能怎么样。用于后一分句,前一小句常有“只有、必须、要、因为、由于”等词语

惟正月才生魄。——《晋书·夏侯湛传昆弟诰》

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晋书·谢混传》

(7) 又如:要多练习,才能提高成绩;正因为有困难,才派我们去

(8) 强调确定语气

(9) 才+形+呢。主要强调程度高。如:这才好呢!

(10) 才+…。含有“别的不是”的意味。如:这才是好样的!

(11) 才+动+呢。肯定句少用。如:我才不去呢!

英文翻译

talent, ability; just, only

方言集汇

◎ 粤语:co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oi2 [台湾四县腔] coi2 [客语拼音字汇] coi2 [海陆丰腔] coi2 [梅县腔] coi2 [陆丰腔] coi3 [东莞腔] coi2 [沙头角腔] coi2 [宝安腔] coi2
◎ 潮州话:cai5 za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六咍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昨哉平聲開口一等dzʰɒizai/dz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