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起

zhòu qǐ [zhou qi]

词语释义

迅疾,猛快的起;突然的起

骤起造句

大海上狂风骤起,波浪滔天。
狂风骤起,海面上波涛汹涌,浪花飞溅。
失落与感动编织成的泪尽情挥洒在流年末世的阴霾里,现在的即将成为过去,而过去的便成了永远。窗外骤起的风,轻轻哭述它的不舍与依恋。
时光的足迹遍布记忆,微风吹骤起一去微笑的乐曲。青春的心情澎湃,追逐欢乐,昔日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记忆中最甜美的微笑。
男儿壮志本猖狂,风云骤起雨凄惶。
奇特之处还在于它一出现,点苍山便骤起暴风,刮向洱海。
但当狂风恶浪骤起时,却只有像您这样大智大勇的人方能临危不惧,泰然处之!
一人腿上有疾,需做一小手术。饭局中一斤半酒入肚,飘至手术床上鼾声骤起。一觉醒来觉腿部剧痛,忙问大夫,大夫答道:“我没给你打麻药。”。
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音未绝,舞骤起!此时第五层之上,瑶劫喝了一杯酒,向遥天介绍道“梦强,飘雪城,统兵元帅梦笑的儿子,现在与遥秋已有婚约”。
‘嗷!’一声狂野嚎叫,腥风骤起,云从龙,风从虎,它却是一只从林的王者,斑纹猛兽,虎。
初春的一天夜里,突然天上狂风骤起,电闪雷鸣,大雨如注。
正在此时,惊雷骤起,风云突变,一道剑气破空袭来,张三丰岿然不动,运气相抵,只听得“咔”。
那一刻,陈观水在太白楼上看着楼下走过的窦角、陈昂一群人,心中生生是如同海上骤起了台风,风暴如潮、落雷如雨,一柱灯塔不知所从。
连年战祸,四处逃反的老百姓好不容易在渭河沿岸临时搭就简陋房屋,茅草尚未泥实,梁柱尚未砌基,眨眼间被骤起的狂风卷得东倒西歪。
在冰冷的冬日里,就算没有寒风骤起,没有雪花飘起,你也要好好保重自己,照顾好你的身体,我的惦记伴随你快乐如意,冬日开心,时刻欢喜。
而看着惨呼的黄毛青年,杨羽回忆起罗汉拳里面的一招仙掌推云,不觉身体微微弯曲成马步状,右爪迅速变掌出击,掌风骤起,只听一声惨叫,黄毛青年倒飞了出去。
老旦蓝文云演唱的《游六殿》片段使观众如痴如醉,乐声结束,掌声骤起,经久不息,似有一种不返场不罢休的架势,直到下一个节目的旋律响起,方渐渐停息。
便在这时,蹄声骤起,伴随着清脆的静街马鞭声,一小队盔甲鲜亮的骑兵沿江南大道快速驰来。
凉风骤起,冬寒加衣,孤雁恋家声凄厉,夕阳斜照影凄迷;冰天雪地,琼枝玉体,万点银花洁穹宇,千般贞韵寻故里。在立冬季节与你心相依情相系不怕雪雨!立冬快乐!
我们刚走没几步远,忽听背后砰的一声,声音如雷灌耳,让人骤起鸡皮疙瘩。

汉字详情

zhòu [zhou]
部首: 320
笔画: 17
五笔: CBCI
五行:
仓颉: NMSEO
四角: 771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马,聚声。本义:马奔驰)

(2) 同本义

骤,马疾步也。——《说文》

车骤徒趋。——《周礼·大司马》

步及骤处兮。——《楚辞·招魂》。注:“走也。”

车驱而驺(骤)。——《礼记·曲礼》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诗·小雅·四牡》

(3) 又如:骤骥(疾驰的骏马)

(4) 使马奔驰

遇春骤马追到,便活擒于马上。——《英烈传》

(5) 又如:骤马(策马奔驰)

(6) 泛指奔驰

麋鹿见之快骤。——《庄子》

形容词

(1) 迅疾,猛快

杞伯于是骤朝于 晋。——《左传·成公十八年》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章

骤雨初歇。——宋· 柳永《雨霖铃》

骤视之。——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骤膺(迅速接受);骤雨(暴雨);骤步(快走);骤进(快速前进);骤淹(迅速消失);骤兴(迅速兴起);骤断(迅速决断)

副词

(1) 突然

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失街亭》

(2) 又如:骤见(突然相见);骤面(突然见面);天气骤变;狂风骤起;骤寒(天气突然变冷)

(3) 屡次

宣子骤谏。——《左传·宣公二年》

(4) 又如:骤胜(屡胜);骤战(屡战);骤谏(屡次进谏)

英文翻译

procedure; gallop; sudden(ly)

方言集汇

◎ 粤语:zaau6 zau6

宋本广韵

[qi]
部首: 716
笔画: 10
五笔: FHN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ORU
四角: 478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 同本义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妇亦起大呼。

(4)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5) 起床

起视四境。——宋· 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起去(指起床);起炕(起床)

(7) 产生;发生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夫齁声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8) 又

火起。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十日而变已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9) 又如:起骒(驴、马发情);起病(生病);起楞(一楞楞高起);起念(产生某种想法)

(10) 开始;开端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11) 又

项伯亦拔剑起舞。

语从何起。——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起末(始末);起票(起码);起为头(开头);起工(动工;开工)

(13) 源起;起因于

辛苦遭逢起一径。——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4) 又如:起首(发端;原由);起倒(说头;缘由);起本(起因;由来)

(15) 治愈;病愈。亦谓复苏 。如:起病(庆贺病愈);起死(使病笃者复活);起禾(使禾苗直立复苏)

(16) 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广起。——《史记·陈涉世家》

惊起一滩鸥鹭。——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君起以伸其愤。——张溥《五人墓碑记》

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7) 又如:起车(把货物装车,起程出发);起押(押解上路);起马(骑马动身启程);起征(出征)

(18) 起义,起事,闹事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王起师于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发也。”

英、 霍山师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9) 又

起兵不克。

(20) 又如:起点(点兵);起碇(借指军队开拔);起首(起事)

(21) 隆起,凸起,耸立

执图诣寺,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峰片片夹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2) 又

石块丛起。

(23) 草拟

这讣帖底稿,是那个起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4) 使疏松

春锄,起地;夏为锄草。——《种谷》。石声汉校释:“起,使土疏松。”

(25) 扶持

世相起也。——《国语》。韦昭注:“起,扶持也。”

(26) 取

先在府县起了文书。——《镜花缘》

(27) 兴建;建造 。如:起屋(建造房屋);起造(建造);起冢(营造坟墓);起楼(造楼)

(28) 征收;征召 。如:起差(征派);起集(征集);起动(征用)

(29) 使死者复活 。如:起尸(使死人复活);起生(死而复生)

(30) 举用 。如:起废(重新振兴已被废弃的事物)

(31) 启发 。如:起予(能启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指启发他人)

(32) 离开;除去 。如:起油(除油);起钉子(拔除钉子)

(33) 开启,张开 。如:起齿(张唇露齿;开口);起张(张开;掀开)

(34) 搬运 。如:起驳(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

(35) 出身

应元起掾吏。——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量词

(1) 群;组 。如:一起客人;又一起乱兵

(2) 批 。如:分两起出发

(3) 次,回 。如:同样的事情,一天发生数起;第二起

(4) 病例;案例 。如:两起大脑炎;五起离婚案

介词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表示始点,相当于“从”、“自”、“由” 。如:起这儿剪下来;我起北京来

副词

(1) 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跃起持之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拿起雨伞就走;抬起头来一看;唱起歌,跳起舞

(3)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 。如:看得起;看不起;买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

英文翻译

rise, stand up; go up; begin

方言集汇

◎ 粤语:he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3 ki3 [客英字典] hi3 ki3 [台湾四县腔] hi3 ki3 [东莞腔] hi3 [沙头角腔] hi3 ki3 [宝安腔] hi3 [陆丰腔] hi3 [梅县腔] hi3 [客语拼音字汇] hi3
◎ 潮州话:k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墟里上聲開口三等kʰĭəkhix/qiio

骤起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