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香火鼎盛的国语词典
朝拜、进香的人极多。
如:「鹿港天后宫香火鼎盛,远近驰名。」
香火鼎盛的网络释义
香火鼎盛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义:五谷的香)
(2) 同本义
香,芳也。春秋传曰:“香稷馨香。”——《说文》。朱骏声曰:“按,谷与酒臭曰香。”
黍稷靡馨。——《左传·僖公五年》
卬盛于豆,于豆于盛,其香始升。——《诗·大雅·生民》
(3)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诗·周颂·载芟》
稻花香里说丰年。——宋· 辛弃疾《西江月》
淅玉炊香粳。——韩愈孟郊《城南联句》
(4) 泛指好闻的气味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陆游《梅花绝句》
(5) 又如:香鼠(一种皮毛名贵的貂);香醪(芳香的酒);香楠(芳香的楠木)
(6) 气味美好
树橘柚者,食 之则甘,嗅之则香。——《雅南子·外储说左下》
香远益清。——宋· 周敦颐《爱莲说》
香而甘也。——清· 周容《春酒堂遗书》
香且甘者。
(7) 又如:饭热菜香;在病中他吃喝都觉得不香
(8) 睡得踏实 。如:她睡得正香
(9) 受欢迎
孰知不问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
(10) 又如:香饽饽(比喻受欢迎的人);香亮(称心;宠爱);这首歌曲很吃香
(11) 亲热
咱们这么坐着亲香。——《儿女英雄传》
(12) 又如:亲香(亲热、亲近)
(13) 美好
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14) 又如:香土;香玉;香轮;香雨
名词
(1) 草木香料,常掺以木屑做成细条,点燃用以祭祀祖先或神佛
爇香于鼎。——《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香培玉琢(就像用香料造成、美玉雕出一样);香积行童(僧寺伙房的帮厨者)
(3) 指香炉 。如:香坛(拜佛时放香炉烛台的桌案);香亭(放置香炉的彩亭。赛会或出殡时所用)
(4) 指花 。如:香祖(兰的别名);香橼(香橼树的果实);香包(花苞)
(5) 形容有关女子的事物 。如:香钩(喻旧时妇女裹过的脚);香罗(纱罗的美称);香车宝马(贵妇所乘用的车马)
(6) 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如:香消玉殒(比喻女子死亡)
(7) 好的名声 。如:留香百世
(8) 旧时秘密结社的宗派称号 。如:山、堂、香、水等秘密组织
动词
(1) 亲,亲吻 。如:香香面孔;香香嘴
(2) 抽;吸(鸦片烟)
咱们去香一筒好吗?——《负曝闲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hiong1 [客英字典] hiong1 [海陆丰腔] h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hiong1 [宝安腔] hiong1 [梅县腔] hiong1 [陆丰腔] hiong1 [东莞腔] hiong1 [台湾四县腔] hi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香 | 許良 | 曉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hiang/xi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2) 同本义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3) 又如:火链(旧时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烟筒);火火烛烛(火势很大);火厄(火灾);火备(防火设施)
(4) 火灾;发生火灾
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火兵(负责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时指预兆火灾的天象);火所(发生火灾的地方)
(6) 灯火,指灯烛或火把
江船火独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拥火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火且尽。
火尚足以明。
(7) 又如:火鼓(火炬和战鼓);渔火;火燎(竹烛;火炬)
(8) 光芒 。如:火眸(火眼金睛)
(9) 热;热气 。如:火杂杂(形容非常热);火流(形容酷热);火风(炎热的风)
(10) 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汉朝将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克来讲朝代兴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 中国古代兵制单位, 十人为 “火”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2) 火星之简称。又名大火 。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
七月流火。——《诗·豳风·七月》
大火谓之大辰。——《尔雅·释天》。按:“东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为口舌之象。——《论衡·言毒》
(13) 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时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 指枪炮弹药 。如:军火
(15) 比喻战争 。如:交火;开火;停火
(16) ∶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 。如:上火,败火
(17) 古时通“伙” 。如:火家(伙计帮工);同火;合火;一火贼;火计(火家。伙计);火仓(伙食)
动词
(1) 焚烧;烧毁
火,燬也。——《说文》
火,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释名·释天》
(2) 又如:火人(以火烧人);火库(焚烧敌方兵库);火队(焚烧敌方队伍,以乱其行阵);火积(焚烧敌方的储备)
(3) 用火烧物使熟 。如:火灶(烧火做饭的设备。多以砖坯砌成)
(4) 生气 。如:他火了;火冒(发火;生气);火剌剌(发火忿怒的样子)
形容词
(1) 形容像火那样的颜色,一般指红色的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火云(红云);火采(红光);火狐;火旆(红色的旌旗);火树(形容开满红花的树)
(3) 紧急 。如:火匝匝(火杂杂。形容紧张、急迫);火崩崩(形容十分紧急);火签(差役办理紧急公务的凭证);火牌兵符(最紧急的命令;通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fo3 [沙头角腔] fo3 [梅县腔] fo3 [海陆丰腔] fo3 [客语拼音字汇] fo3 [陆丰腔] fo3 [宝安腔] fo3 [台湾四县腔] fo3 [客英字典] fo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火 | 呼果 | 曉 | 戈一合 | 上聲 | 哿 | 合口一等 | 果 | 戈 | xuɑ | huax/xuaa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容词
(1) 显贵 。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如:鼎分(三分)
动词
变革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n3 den3 [客英字典] din3 [梅县腔] din3 [宝安腔] din3 [客语拼音字汇] din3 [陆丰腔] din3 [东莞腔] din3 [台湾四县腔] din3 d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頂 | 都挺 | 端 | 青開 | 上聲 | 迥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tengx/tenk | tieŋ |
详细解释
chéng
名词
(1) 放在祭器里的谷物
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说文》
天子亲耕以共粢盛。——《谷梁传·桓公十四年》。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2) 又如:粢盛
(3) 器皿,如杯、碗之类
旨酒一盛兮。——《左传·哀公十三年》。注:“一器也。”
食粥于盛。——《礼记·丧大记》
(4) 春秋时国名 。即郕。故址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动词
(1) 把东西放进去 。如:盛水不漏(喻说理严密);盛饭
(2) 用勺舀或运送 。如:给他自己盛汤
(3) 容纳 。如:礼堂能盛三千人
(4) 〈方〉∶居住;生活
豹子沟我也不想盛了,盛够了。—— 欧阳山《高干大》
(5) 整饬;端正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
(6) 另见
shèng
形容词
(1) (形声。从皿,成声。(
)本义:盛在祭器中的黍稷)(2) 旺盛;兴盛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
国家之盛。——韩愈《送孟东野序》
物盛则衰。——《史记·蔡泽列传》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盛古(指远古兴盛时代);盛族(名门望族);盛气(气势旺盛);盛阳(旺盛的阳气)
(4) 茂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游大林寺》
(5) 又如:盛茂(茂盛)
(6) 丰盛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论语》
俯祭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7) 盛大;隆重
官盛任使。——《礼记·中庸》。疏:“谓官之盛大。”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8) 又如:盛作(犹大作);盛烈(盛大的功业);盛乐(盛大的乐曲);盛礼(盛大的礼仪)
(9) 众,多;极充足
盛,多也。——《广雅》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李斯《谏逐客书》
(10) 又如:盛多(众多)
(11) 大,高,显赫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唐· 韩愈《师说》
(12) 美好
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红楼梦》第三回
(13) 又如:盛心(深厚美好的情意);盛轨(美好的典范);盛则(美好的法则);盛美(美善;称美);盛藻(华美的辞藻)
(14) 范围广大;广泛
唐人尚未盛为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赵亦盛设兵以待 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5) 又如:盛行;盛传
副词
(1) 极力;表程度深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资治通鉴》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盛酌(盛情款待);盛言(极力申说);盛推(极力推许);盛道(极力称说);盛夸(极力夸大)
名词
(1) 极点;顶点
尧者,圣人之盛也。—— 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
(2) 姓
动词
(1) 赞美
盛夏后之致美。—— 张衡《东京赋》
(2) 又如:盛口(交口称誉);盛尊(尊贵至极);盛介(盛价。对别人的尊称);盛使(对对方办事人员的敬称);盛从(称对方仆从的客套话)
(3) 抚育
周公盛养 成王。——《书·大传·金縢》
(4) 又如:盛养(培育)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n2 shin5 [沙头角腔] sin5 [客语拼音字汇] sang4 sin2 sin4 [海陆丰腔] shin5 [宝安腔] sin2 | sin5 [台湾四县腔] siin5 [梅县腔] shin2 shin5 [陆丰腔] shin5 [东莞腔] si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成 | 是征 | 常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ʑĭɛŋ | zj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