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致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风度品格。
《新唐书·崔远传》:“子 远 ,有文而风致整峻,世慕其为,目曰‘飣座梨’,言座所珍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费道枢》:“窃慕上客风致,愿奉顷刻之欢,可乎?” 清 龚自珍 《题<红蕙花诗册>尾》诗序:“今嗣君抱来乌丝阑素册高尺许,皆将来蕙故也。君之风致可想见矣。”
风韵。指容颜姿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 阿纤 ﹞年十六七,窈窕秀弱,风致嫣然。”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一:“﹝她﹞匆忙地把一只手撑在桌上,半弯着腰肢,虽然带点仓皇,却完全是一种很美观的、天然的风致。”
形容姿态美好。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果然好个俊雅书生,远观那样风致,近看还不知怎么样风流。”《红楼梦》第一百回:“又想起那年唱戏做的 嫦娥 ,飘飘艷艷,何等风致。” 朱自清 《荷塘月色》:“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风味;情趣。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鲁直 与 方蒙 书:‘顷 洪 甥送令嗣二诗,风致洒落,才思高秀。’” 明 汤式 《集贤宾·友人爱姬为权豪所夺复有跨海征进之行故作此以书其怀》套曲:“他恋着蓬窗下风致佳,舵楼中景物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京师有薏酒,用薏苡实酿之,淡而有风致,然不足快酒人之吸也。” 杨朔 《画山绣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 桂林 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指文学作品的风格,韵味。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三:“ 越国夫人 王氏 , 端献王 妇, 王审琦 后,作篆隶有古法,为小诗有林下风致。”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刘禹锡诗》:“﹝ 刘禹锡 诗﹞宛有 六朝 风致,尤可喜也。” 胡适 《<中古文学概论>序》:“一方面的慷慨悲壮,一方面的宛转缠绵,都极尽平民文学的风致。”
轻薄;轻浮。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他出这等风致题目,一定是个老风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窦氏》:“ 南 视女亦风致,遂与谐笑。”
引证解释
⒈ 风度品格。
引《新唐书·崔远传》:“子远,有文而风致整峻,世慕其为,目曰‘飣座梨’,言座所珍也。”
宋洪迈《夷坚丙志·费道枢》:“窃慕上客风致,愿奉顷刻之欢,可乎?”
清龚自珍《题<红蕙花诗册>尾》诗序:“今嗣君抱来乌丝阑素册高尺许,皆将来蕙故也。君之风致可想见矣。”
⒉ 风韵。指容颜姿态。
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阿纤﹞年十六七,窈窕秀弱,风致嫣然。”
胡也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一:“﹝她﹞匆忙地把一只手撑在桌上,半弯着腰肢,虽然带点仓皇,却完全是一种很美观的、天然的风致。”
⒊ 形容姿态美好。
引清李渔《蜃中楼·双订》:“果然好个俊雅书生,远观那样风致,近看还不知怎么样风流。”
《红楼梦》第一百回:“又想起那年唱戏做的嫦娥,飘飘艷艷,何等风致。”
朱自清《荷塘月色》:“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⒋ 风味;情趣。
引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鲁直与方蒙书:‘顷洪甥送令嗣二诗,风致洒落,才思高秀。’”
明汤式《集贤宾·友人爱姬为权豪所夺复有跨海征进之行故作此以书其怀》套曲:“他恋着蓬窗下风致佳,舵楼中景物饶。”
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京师有薏酒,用薏苡实酿之,淡而有风致,然不足快酒人之吸也。”
杨朔《画山绣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 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⒌ 指文学作品的风格,韵味。
引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越国夫人王氏,端献王妇, 王审琦后,作篆隶有古法,为小诗有林下风致。”
明杨慎《升庵诗话·刘禹锡诗》:“﹝刘禹锡诗﹞宛有六朝风致,尤可喜也。”
胡适《<中古文学概论>序》:“一方面的慷慨悲壮,一方面的宛转缠绵,都极尽平民文学的风致。”
⒍ 轻薄;轻浮。
引清李渔《怜香伴·女校》:“他出这等风致题目,一定是个老风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南视女亦风致,遂与谐笑。”
风致的国语词典
风采神韵。《新唐书.卷一八二.崔珙传》:「子远,有文而风致整峻,世慕其为。」也作「韵致」。
风致的网络释义
风致
风致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2) 同本义
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4)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5)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6)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8)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9)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11)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12)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13)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14)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15) 风纪,教化 。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16) 威势,气势 。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17)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18) 姓
动词
(1) 刮风;起风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宋· 苏轼《教战守》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风力吹 。如:风干(由风吹干);风鸡(借风力吹干的鸡)
(3) 走逸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北魏书》
(4) 嬉戏
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1) 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 。如:风谣(民歌,民谣);风言(流言,无根据的话)
(2) 放荡 。如:风魔(放浪,轻狂;疯子);风流博浪(风流放荡)
(3) 通“疯”。癫狂
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及第耶?——《玉泉子·真录》
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西游记》
(4) 又如:风发(发疯);风病(精神病);风涎(患风疾的病根);风欠(疯狂);风风势势(举动不正常,易冲动)
(5) 〈副〉 通“凡”(
)。大凡,大概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庄子·天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致,送诣也。——《说文》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象下传》
远莫致之。——《诗·卫风·竹竿》
卿致馆。——《诗·卫风·聘礼》
殷人既葬而致事。——《仪礼·曾子问》
远方莫不致其珍。——《荀子·解蔽》
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致敬亭于幕府。——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致电上海。——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致聘(送交定亲礼品)
(3) 招引;招致
致天下之士。——汉· 贾谊《过秦论》
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今宜厚待刘禅,以致 孙休。——《三国演义》
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清· 袁枚《祭妹文》
致此疾困。——《明史》
(4) 又如:导致(引起);致病;致残;致人(招致人才);致士(招引贤士);致聘(征聘)
(5) 造成;导致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致负诚托。——唐· 李朝威《柳毅传》
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致郁郁死。——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致得(致使)
(7) 求取;获得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无以致疑。——清· 刘开《问说》
致一己之能。——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数数百金。——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致知格物(获得知识在于研究事物);致效(效力);致养(得到养育)
(9) 表达
妇前致问。——唐· 杜甫《石壕吏》
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
(10) 又如:致诚(表达诚挚的情意);致精(显示精巧)
(11) 奉献;献纳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
(12) 又如:致君泽民(为皇帝效力,为百姓造福);致身(原指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致福(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
(13) 转告;回报
荆轲遂见太子,言 田光己死,致 光之言。——《史记》
(14) 又如:致事(上报施政情况)
(15) 施加;施行
君子以折狱致刑。——《易·丰》
我乃明致天罚。——《书·多士》
(16) 又如:致化(施行教化);致罚(施加惩罚);致礼(向人施礼)
(17) 归还;交还
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三国演义》
(18) 又如:致政(致仕);致仕(辞去官职);致位(辞去职位)
(19) 放置 。如:致之度外(置之度外);致之死地而后生(兵家用语。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
(20) 集中心、力于某一方面 。如:致功(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致一(专一);致志(集中注意力);致思(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致意(关注;集中心思)
(21) 通“至”。到达
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庄子·外物》
卒先致缘陵。——《管子·大匡》
(22) 又
邢君出致于 齐。
副词
(1) 通“至”。极,尽
致赏则匮。——《管子·君臣下》
致忠信。——《荀子·君道》
致思于天文。——《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致曲(尽力研究细微的事理)
名词
(1) 情趣;兴致
干还,称 瑜雅量高致。——《三国志》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有致(富有情趣);别致;景致;致度(神采风度)
(3) 书卷,契据
献田宅者操书致。——《礼记·曲礼》
形容词
(1) 结构上细密
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礼记·月令》
(2) 又如:精致(精巧细致);密致(结构紧密;致密)
(3) 周密
德产之致也精微。——《礼记·礼器》
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
(4) 又如:细致(精细周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梅县腔] zi5 [陆丰腔] zhi5 [客英字典] zhi5 [东莞腔] zi5 [宝安腔] zi5
◎ 潮州话:d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致 | 陟利 | 知 | 脂B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脂B | 止 | triih/tyh | ţ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