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

fēng qì [ feng qi]
繁体 風氣
注音 ㄈㄥ ㄑ一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风气 fēngqì

(1) 风尚习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general mood;atmosphere;habit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2) 风度。一个表现自己的行为或风度

有产阶级的教育和社会风气
address

词语解释

  1. 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文选·宋玉<风赋>》:“其所託者然,则风气殊焉。” 吕向 注:“虽同託户穴,其於清浊亦殊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西四十里有 风山 ,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明 高启 《送顾倅序》:“士之仕於外者,咸乐居之;以其风气清美,有山川臺榭之胜,鱼稻茶笋之饶。”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七章:“但窟居者多在山谷之幽,风气不通,故於卫生不宜,太平极乐则居山顶,风气四通,故於养生最益也。”

  2. 气候。《尚书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汉书·西域传上·安息国》:“﹝ 安息国 ﹞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 乌弋 、 罽宾同 。” 宋 洪巽 《旸谷漫录》:“﹝ 周俊叔 ﹞得十二时竹一根於某州,植之家庭,非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也,久不笋。及笋矣,又多憔悴不茂。”《元典章·户部十二·和买》:“古人立法取赋,必因其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以为之也。”

  3. 风尚习俗。《魏书·李琰之传》:“ 琰之 虽以儒素为业,而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 关 西风气。” 宋 苏辙 《奉使契丹·燕山》诗:“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夏衍 《秋瑾传》第二幕:“我从 北京 到了 上海 就觉得风气有点儿不一样。”

  4. 谓某种时新的风尚习俗。

    宋 陈亮 《量度权衡策》:“当是时,风气未开,人物尚朴,观象之妙,盖不必推数而后知也。” 元 刘因 《隐仙谷》诗:“山川含太古,风气如未开。”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他还说,应该让 桂林 来开风气之先。它本身是一个画廊城。”

  5. 气氛情景。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西湖》:“竹篱傍水,家鶩睡波,宛然 江 南风气。”《红楼梦》第七五回:“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闔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凄惨起来。”

  6. 风采气度。《宋书·王惠传》:“ 陈郡 谢瞻 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羣从造 惠 ,谈论锋起,文史间发。”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 许彝千 少便歧嶷,总角风气更进。”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康祺 以为 文敏 以院长之尊,督修书籍,不自断决,询及微僚,正前辈贵人风气也。”

  7. 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或气韵。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冯璧》:“诗笔清峻,似其为人。字画楚楚有 魏 晋 间风气。”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故能备 钟 张 诸体,於屋漏雨锥画沙之外,别有一种风气。” 清 黄子云 《野鸿诗的》十五:“诗之浅深,有在一两字内见者……不知一字之间,风气顿殊,妍丑迥别矣。”

  8. 指古代的一种占候之法。《三国志·吴志·吴范传》:“﹝ 吴范 ﹞以治历数,知风气,闻於郡中……每有灾祥,輒推数言状,其术多效。”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布筹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及星文风气,率不劳为之。”参见“ 风角 ”。

  9. 病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 齐王 太后病者,臣 意 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溼然风气也。”《北史·阳元景传》:“﹝ 阳元景 ﹞后以风气弥留,不堪近侍,出除 青州 高阳 内史,卒於郡。”《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令人邀请 肥乡县 復检官吏捏合尸状,定验作因风气病身死。”

引证解释

⒈ 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

《文选·宋玉<风赋>》:“其所託者然,则风气殊焉。”
吕向注:“虽同託户穴,其於清浊亦殊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明高启《送顾倅序》:“士之仕於外者,咸乐居之;以其风气清美,有山川臺榭之胜,鱼稻茶笋之饶。”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七章:“但窟居者多在山谷之幽,风气不通,故於卫生不宜,太平极乐则居山顶,风气四通,故於养生最益也。”

⒉ 气候。

《尚书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汉书·西域传上·安息国》:“﹝安息国﹞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乌弋、罽宾同。”
宋洪巽《旸谷漫录》:“﹝周俊叔﹞得十二时竹一根於某州,植之家庭,非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也,久不笋。及笋矣,又多憔悴不茂。”
《元典章·户部十二·和买》:“古人立法取赋,必因其土地所生,风气所宜以为之也。”

⒊ 风尚习俗。

《魏书·李琰之传》:“琰之虽以儒素为业,而语人言,吾家世将种,自云犹有关西风气。”
宋苏辙《奉使契丹·燕山》诗:“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
夏衍《秋瑾传》第二幕:“我从北京到了上海就觉得风气有点儿不一样。”

⒋ 谓某种时新的风尚习俗。

宋陈亮《量度权衡策》:“当是时,风气未开,人物尚朴,观象之妙,盖不必推数而后知也。”
元刘因《隐仙谷》诗:“山川含太古,风气如未开。”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他还说,应该让桂林来开风气之先。它本身是一个画廊城。”

⒌ 气氛情景。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西湖》:“竹篱傍水,家鶩睡波,宛然江南风气。”
《红楼梦》第七五回:“恍惚闻得祠堂内槅扇开闔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凄惨起来。”

⒍ 风采气度。

《宋书·王惠传》:“陈郡谢瞻才辩有风气,尝与兄弟羣从造惠,谈论锋起,文史间发。”
清王晫《今世说·赏誉》:“许彝千少便歧嶷,总角风气更进。”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八:“康祺以为文敏以院长之尊,督修书籍,不自断决,询及微僚,正前辈贵人风气也。”

⒎ 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或气韵。

金元好问《中州集·冯璧》:“诗笔清峻,似其为人。字画楚楚有魏晋间风气。”
元刘祁《归潜志》卷九:“故能备钟张诸体,於屋漏雨锥画沙之外,别有一种风气。”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十五:“诗之浅深,有在一两字内见者……不知一字之间,风气顿殊,妍丑迥别矣。”

⒏ 指古代的一种占候之法。参见“风角”。

《三国志·吴志·吴范传》:“﹝吴范﹞以治历数,知风气,闻於郡中……每有灾祥,輒推数言状,其术多效。”
晋葛洪《抱朴子·杂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布筹算。”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及星文风气,率不劳为之。”

⒐ 病名。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溼然风气也。”
《北史·阳元景传》:“﹝阳元景﹞后以风气弥留,不堪近侍,出除青州高阳内史,卒於郡。”
《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令人邀请肥乡县復检官吏捏合尸状,定验作因风气病身死。”

风气的国语词典

风俗、习尚。

风气的网络释义

风气 (汉语词语)

  • 1.风尚习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2.风度。一个表现自己的行为或风度 有产阶级的教育和社会风气
  • 风气造句

    我们非常憎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不良的风气已经渗透进校园了。
    这几年社会风气有很大好转,不文明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了。
    我们班已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十分浓厚。
    有人看到现在社会风气不好,就担心要出大乱子,这真是杞人忧天。
    一家有事,各家帮忙,这是村子里的好风气。
    现在有一种风气不怎么好,就是讲起话写起文章来总是面面俱到,叫人听了半天,却弄不清重点在那儿。
    对封建社会里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虚伪欺诈的社会风气和吏治的腐败作了深刻的揭露。
    此地风气未开,诸事因陋就简,就按老样子办吧。
    在黑暗的旧社会里,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日趋败坏。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抨击社会的不良风气,文以载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而提倡复古运动,这样做是不合时宜的。
    对于社会的不良风气,不能装聋作哑,不闻不问。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在我们这个“双文明村”已经实现了。
    造成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社会风气和环境,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建设。
    坏风气要早抓早改,不能等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如今社会风气败坏,想要移风易俗,唯有正本清源,从心灵改革着手。
    我们要抛弃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一切坏风气、坏习惯。
    败坏社会风气的事情要杜绝。

    汉字详情

    fēng [feng]
    部首: 410
    笔画: 4
    五笔: M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NK
    四角: 772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2) 同本义

    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4)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5)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6)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8)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9)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11)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12)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13)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14)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15) 风纪,教化 。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16) 威势,气势 。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17)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18) 姓

    动词

    (1) 刮风;起风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宋· 苏轼《教战守》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风力吹 。如:风干(由风吹干);风鸡(借风力吹干的鸡)

    (3) 走逸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北魏书》

    (4) 嬉戏

    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1) 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 。如:风谣(民歌,民谣);风言(流言,无根据的话)

    (2) 放荡 。如:风魔(放浪,轻狂;疯子);风流博浪(风流放荡)

    (3) 通“疯”。癫狂

    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及第耶?——《玉泉子·真录》

    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西游记》

    (4) 又如:风发(发疯);风病(精神病);风涎(患风疾的病根);风欠(疯狂);风风势势(举动不正常,易冲动)

    (5) 〈副〉 通“凡”( fán)。大凡,大概

    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庄子·天地》

    英文翻译

    wind; air; manners, atmosphere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1

    宋本广韵

    [qi]
    部首: 426
    笔画: 4
    五笔: RNB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MN
    四角: 800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 。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 。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 。如:气脉(犹气运)

    (18) 指人的元气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 。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 。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 。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动词

    (1) 使生气;使气恼 。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 愤怒;气恼;生气 。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3) 通“乞”。向人求讨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后缀

    (2)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英文翻译

    steam, vapor; KangXi radical 84

    方言集汇

    ◎ 粤语:he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5 [宝安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陆丰腔] hi5 [海陆丰腔] hi5 k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旣微開去聲開口三等khioih/qioykʰĭ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