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颦蹙
(1) 皱眉皱额,比喻忧愁不乐
词语解释
亦作“ 顰顣 ”。皱眉蹙额。形容忧愁不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尝寄人宅,奴婢彻屋为薪略尽,闻之顰蹙,卒无一言。” 宋 苏轼 《后杞菊赋》:“对案顰蹙,举箸噎呕。” 清 刘大櫆 《樵髯传》:“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輙顰顣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沙汀 《还乡记》十八:“ 张大爷 从乡长茶桌边走过来了,沉思着,困恼的颦蹙着脸。”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顰顣”。皱眉蹙额。形容忧愁不乐。
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尝寄人宅,奴婢彻屋为薪略尽,闻之顰蹙,卒无一言。”
宋苏轼《后杞菊赋》:“对案顰蹙,举箸噎呕。”
清刘大櫆《樵髯传》:“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輙顰顣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沙汀《还乡记》十八:“张大爷从乡长茶桌边走过来了,沉思着,困恼的颦蹙着脸。”
颦蹙的国语词典
皱眉蹙额,形容忧愁的神情。
颦蹙的网络释义
颦蹙
颦蹙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频,卑声。本义:皱眉) 同本义
犹如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唐· 李群玉《黄陵庙》
(2) 又如:颦眉(皱眉);一颦一笑;颦笑(皱眉和欢笑);颦蛾(皱眉);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捧心皱眉,其里丑女以为美而模仿)
形容词
忧愁 。如:颦呻(忧愁叹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足,戚声。本义:紧迫,急促)
(2) 同本义
政事愈蹙。——《诗·小雅·小明》
(3) 又如:蹙变(急速变化)
(4) 困窘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蹙迫(困窘,窘迫);蹙境(边境防务窘迫)
(6) 愁苦的样子 。如:蹙怖(忧愁恐惧的样子);蹙然(忧愁不悦的样子)
(7) 局促不安的样子
蹙然衣粗食恶。——《荀子》
(8) 又如:蹙促(局促不安的样子)
(9) 狭窄,狭小 。如:蹙弱(迫窄弱小);蹙澳(水流狭窄弯曲)
动词
(1) 聚拢;皱缩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孟子》
(2) 又如:蹙恨(皱起眉头表示怨恨);蹙沓(形容多而密集的样子)
(3) 逼迫;追逼
蹙也百里。——《诗·大雅·召旻》
(4) 又如:蹙迫(逼迫);蹙促(逼迫);蹙击(迫击;追击)
(5) 接近;迫近
今也日蹙国百里。——《诗·大雅·召旻》
(6) 又如:蹙迫(逼近)
(7) 缩小;减削
(8) 又如:蹙頞(缩鼻哭泣);蹙土(蹙地。损失国土);蹙动(皱缩)
(9) 通“蹴”。踢;踏
以足蹙路马刍,有诛。——《礼记·曲礼上》
一蹙自造青云,何至于驽马争路。——《南史·刘穆之传》
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苏轼《申王画马图》
(10) 又如:蹙鞠(踢球);蹙踏(踢;踩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uk7 [客英字典] cuk7 [台湾四县腔] cuk7 [梅县腔] cuk7 [客语拼音字汇] cu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蹙 | 子六 | 精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tsĭuk | ciuk/zi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