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tí mù [ti mu]
繁体 題目
注音 ㄊ一ˊ ㄇㄨ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题目 tímù

(1) 诗歌或文章的主题、意旨;书籍的标目

让我们别再谈这个题目了吧
title;subject;topic

(2) 提出来要求解答的问题

练习题目
exercise problem;examination question

(3) 借口;名义

excuse;pretext;name

(4) 评论;品题

comment to

词语解释

  1. 标题;篇目。

    汉 王充 《论衡·正说》:“《尚书》《春秋》事较易,略正题目麤粗之説,以照篇中微妙之文。”《隋书·经籍志一》:“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 宋 苏轼 《与潮守王朝请涤书》之二:“请依碑样,止模刻手书。碑首既有大书十字,碑中不用再写题目。”

  2. 品评。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许邵 ﹞少读书,雅好三史,善与人论臧否之误,所题目,皆如其言,世称‘ 郭 许 之鉴’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山司徒 ( 山涛 )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 宋 苏轼 《进何去非备论状》:“一经题目,决无虚士,书之史册,足为光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陆鲁望 过 张承吉 丹阳 故居,言:‘ 祐 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余深爱此言。”

  3. 题识;名称。

    《北史·念贤传》:“时行殿初成,未有题目,帝詔近侍各名之,对者非一,莫允帝心。 贤 乃为‘圆极’,帝笑曰:‘正与朕意同。’即名之。” 唐 李尚一 《开业寺碑》:“永言堂构,题目闕如。”

  4. 试题;习题。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敏速》:“须中书考试, 陟 令善书者三十人,各令操纸执笔,向席环庭而坐,俱占题目,身自循席,依题口授。” 宋 欧阳修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题目初出,中外羣臣皆欢然。” 冰心 《晚晴集·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今天, 王老师 给我们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

  5. 为问题。

    清 李渔 《意中缘·奸囮》:“这又是个难题目了,那有这许多盘缠到那里去。” 茅盾 《色盲》:“他觉得有些窘了。他很想抛开这个怪难以作答的题目。”

  6. 主题;命题。

    宋 杨万里 《红锦带花》诗:“后园初夏无题目,小树微芳也得诗。”《红楼梦》第三七回:“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做,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做一首。”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三:“‘跳舞剧’的题目,不适于我们今日的生活。”

  7. 指话题。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谈话到十点钟,越谈越不精彩,因为题目不能集中,大家都感觉得精神上隔了一座墙,都不愿意尽量的发挥自己的意见。” 沙汀 《还乡记》三:“‘我们沟里,今年又抓去多少呢?’他接着问,决心换换题目。”

  8. 借口;名义。

    前蜀 贯休 《送卢舍人》诗之三:“报通三世 释迦 言,莫将 梁武 为题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姦璫柄国,方阴伺君子之隙,肆其詆排,而羣聚清谈,反予以钩党之题目,一网打尽。”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一定是先晓得了自己,才借着这题目粘了拢来!”

  9. 名堂;花样。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其间又有奸诈之徒,就这些贪爱上面,想出个奇巧题目来,做自家妻子不着,装成圈套,引诱良家子弟,诈他一个小富贵,谓之‘紥火囤’。”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单刀,一人使关刀或戈矛,照规矩练‘大刀取耳’‘单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杀题目。”

  10. 10.指迷信所说的命相。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世传《满江红》词云:‘……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须採药访神仙,惟寡欲。’以为 朱文公 所作。余读而疑之,以为此特安分无求者之词耳,决非 文公 口中语。”

  11. 11.见“ 题目正名 ”。

引证解释

⒈ 标题;篇目。

汉王充《论衡·正说》:“《尚书》《春秋》事较易,略正题目麤粗之説,以照篇中微妙之文。”
《隋书·经籍志一》:“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
宋苏轼《与潮守王朝请涤书》之二:“请依碑样,止模刻手书。碑首既有大书十字,碑中不用再写题目。”

⒉ 品评。

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许邵﹞少读书,雅好三史,善与人论臧否之误,所题目,皆如其言,世称‘ 郭许之鉴’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山司徒(山涛 )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言。”
宋苏轼《进何去非备论状》:“一经题目,决无虚士,书之史册,足为光华。”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陆鲁望过张承吉丹阳故居,言:‘ 祐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余深爱此言。”

⒊ 题识;名称。 《北史·念贤传》:“时行殿初成,未有题目,帝詔近侍各名之,对者非一,莫允帝心。

贤乃为‘圆极’,帝笑曰:‘正与朕意同。’即名之。”
唐李尚一《开业寺碑》:“永言堂构,题目闕如。”

⒋ 试题;习题。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敏速》:“须中书考试, 陟令善书者三十人,各令操纸执笔,向席环庭而坐,俱占题目,身自循席,依题口授。”
宋欧阳修《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题目初出,中外羣臣皆欢然。”
冰心《晚晴集·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今天, 王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

⒌ 为问题。

清李渔《意中缘·奸囮》:“这又是个难题目了,那有这许多盘缠到那里去。”
茅盾《色盲》:“他觉得有些窘了。他很想抛开这个怪难以作答的题目。”

⒍ 主题;命题。

宋杨万里《红锦带花》诗:“后园初夏无题目,小树微芳也得诗。”
《红楼梦》第三七回:“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做,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做一首。”
瞿秋白《赤都心史》四三:“‘跳舞剧’的题目,不适于我们今日的生活。”

⒎ 指话题。

丁玲《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谈话到十点钟,越谈越不精彩,因为题目不能集中,大家都感觉得精神上隔了一座墙,都不愿意尽量的发挥自己的意见。”
沙汀《还乡记》三:“‘我们沟里,今年又抓去多少呢?’他接着问,决心换换题目。”

⒏ 借口;名义。

前蜀贯休《送卢舍人》诗之三:“报通三世释迦言,莫将梁武为题目。”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姦璫柄国,方阴伺君子之隙,肆其詆排,而羣聚清谈,反予以钩党之题目,一网打尽。”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一定是先晓得了自己,才借着这题目粘了拢来!”

⒐ 名堂;花样。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其间又有奸诈之徒,就这些贪爱上面,想出个奇巧题目来,做自家妻子不着,装成圈套,引诱良家子弟,诈他一个小富贵,谓之‘紥火囤’。”
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单刀,一人使关刀或戈矛,照规矩练‘大刀取耳’‘单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杀题目。”

⒑ 指迷信所说的命相。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世传《满江红》词云:‘……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须採药访神仙,惟寡欲。’以为朱文公所作。余读而疑之,以为此特安分无求者之词耳,决非文公口中语。”

⒒ 见“题目正名”。

题目的国语词典

文章或诗篇的标名。

如:「这篇文章内容如此精采,题目是什么?」

题目的网络释义

题目

  • 题目,指文章或诗篇的标名;考试时要求应试人作答的问题;比喻为把柄。见汉 王充《论衡·正说》:“《尚书》《春秋》事较易,略正题目麤粗之说,以照篇中微妙之文。”
  • 题目造句

    会考的作文题目,跟张老师给我们说的一样,他真有先见之明。
    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皆字出之以嬉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口吻,都成为散文的正则。
    这道题目老卿讲得很透彻,全班同学都明白了。
    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殊。
    这篇文章的美中不足之处,是作文题目有些偏离了。
    一个好题目,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
    我本可以用它做本专栏的题目,只是对方捷足先登而已。
    这个题目不是这样做的而是这样做的。
    老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读写训练》。
    晚饭后,爷爷讲了一个故事,题目叫《一枚勋章的来历》。
    每期晚报登下周造句题目时,我们班的同学就会陆续造句发在班级博客上。
    我对这道复杂的题目不求甚解,妈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地跟我解释。
    这些题目都很难,尽管老师解说了半天,我还是一知半解。
    因为我会这道题目,所以就帮你回答了。
    这道题目的答案虽然简单,但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样的题目,就算我搜索枯肠也无能为力啊!
    这道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有说服力即可。
    经过奥数的洗礼,回过头来再做这些数学题,再难的题目也是仿佛是小菜一碟,自然是觉得游刃有余!
    考试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不要答非所问。
    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做错,真泄气。

    汉字详情

    [ti]
    部首: 616
    笔画: 15
    五笔: JGH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AOMBO
    四角: 61808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xié),是声。页,头。本义:额头)

    (2) 同本义

    题,额也。——《说文》

    雕题交趾。——《礼记·王制》

    赤眉圆题。——《汉书·司马相如传》

    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庄子·马蹄》。释文引司马崔云:“月题,马额上当颅如月形者也。”

    文题白身,名曰孟极。——《山海经·北山经》

    雕题黑齿。——《楚辞·招魂》

    连缓耳,琐雕题。——《后汉书·杜笃传》

    (3) 《雕题交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4) 又如:题注(以头额撞击);黑牛白题(黑牛白额)

    (5) 物品的前端或顶端 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孟子》

    (6) 又如:榱题(屋檐的椽头。榱,椽子)

    (7) 题目;标题

    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脱脱等《宋史》

    (8) 又如:试题(考试时让应考者作答的问题);题头(标题,篇目);题意(题目的旨意);题号(标题名称);题位(题目的要求,作文的规则)

    (9) 书签;标签

    委之在深箧,蠹鱼坏其题。——唐· 李白《感兴八首》

    (10) 标志

    欲垦荒田,先立表题。——《晋书》

    (11) 奏章。明、清两代公文用语之一。又指上奏 。

    (12) 如:题参(参奏;奏本弹劾);题本(上奏章);题估(清代公文用语);题奏(题本用奏本);题留(清代公文用语);题补(清代公文用语);题销(上奏报销);题请(上奏呈请)

    动词

    (1) 书写;题署

    题名其上。——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题赞(在书画上题写几句有关的话或留作纪念的话);题款(署名或题字在书画上);题诗(作诗。题在书画,器物或墙壁之上);题叶(在叶上题诗);题署(签署,书写文书封筒;题壁(在壁上题诗写字))

    (3) 谈及

    且把闲话休题。——《水浒传》

    (4) 又如:休题旧事;题说(说起)

    (5) 品评;评论

    一经品题,便作佳士。——李白《与韩荆州书》

    (6) 又如:题拂(评论,标榜);题品(品评。也作题评);题评(品评。同题品)

    (7) 鸣;叫

    遍青山,题经子杜鹃。——明· 汤显祖《牡丹亭》

    英文翻译

    forehead; title, headline; theme

    方言集汇

    ◎ 粤语:tai4
    ◎ 潮州话:doi5

    宋本广韵

    [mu]
    部首: 512
    笔画: 5
    五笔: HHH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
    四角: 601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后序》

    动词

    (1) 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文翻译

    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方言集汇

    ◎ 粤语:m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k7 muk8 [客英字典] muk7 muk8 [台湾四县腔] muk7 muk8 [东莞腔] muk7 [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8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宝安腔] muk7 | muk8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miukmĭ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