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不屈

wán qiáng bù qū [wan qiang bu qu]

词语释义

《荀子·法行》

顽强不屈,成语,用于顽强的毅力,毫不屈服。出处:《荀子·法行》。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荀子·法行》

顽强不屈造句

是的。未来是一道无限解集的方程,总需要更多方面性的思考和演练;未来又是一个千变万化的魔方,需要人们更多的创新理念。这个间接于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上,需要一定的信心和顽强不屈的毅力。
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一个人屡遭失败,毫无疑问他会悲观失望,这时候是考验他意志的时候到了,挫折是磨练意志的最好途径,如果他面对困难顽强不屈,面对挫折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话,总有一天他会成为成功者。
失败的时候,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跌倒时,要有顽强不屈的毅力;困苦时,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小草雕琢自己,从而不畏严寒,顽强不屈,落入黄土与大地春风嬉戏。
人生是条坎坷路,会遇到挫折,困难,但在这些挫折和困难面前,我们不能退缩。要知道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面对任何的困难险阻,要有顽强不屈的意志,用这种意志去克服它们。
小草虽平凡,但它却代表着伟大的生命;代表着顽强不屈的精神;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坚强;代表着奉献精神;代表着永不低头、永不服输的精神;代表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这一株新生的小草,虽然不久之后就枯掉了,但它完成了它的使命,虽然他开不出鲜艳的花朵,但他却有最顽强不屈的精神,为世界添加了一份绿的色彩。绿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石缝的小草便已经绽放出了生命最耀眼的光彩。
看到意志坚强的梅花,你是否会想到生活中的“梅花”,那些身残意不残的勇士们?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是生活的勇士!他们那美好的心灵,顽强不屈的性格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正是一朵朵充满生机芳香四溢的梅花吗?
棕榈树的树干上长一缕缕长长的鬃毛,摸起来跟头发一样。棕榈树经历过风吹雨打,从来没有低过头。依然挺着笔直的树干。永远守护着比自己弱小的花草。我对棕榈树那顽强不屈的精神肃然起敬。
草原在凛冽的寒风里顽强不屈地驻扎着,钢铁战士部队那般。
他们凭仗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
一个遭人蔑视的少年,顽强不屈,奋发图强。
生命是一棵树,我们应该有树的精神:坚定不移,顽强不屈。
荷花不仅没有牡丹那样华丽高贵,而且没有桂花那样十里飘香。既没有梅花那样顽强不屈,也没有水仙那样朴实秀丽。但是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你见过被压在石块下的小草吗?为了生长,它不管上面的石块怎么重,石块跟石块中间怎么窄,总是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
人生,并不因已存在的价值而精彩,却因自我创造的价值而美丽。而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在面临考验时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而不是在看见困难时就自暴自弃、怯懦地哭泣。
如果理想是一条长路,那绝非是平坦大道,遍布荆棘与坎坷,漫步或行走只能在半途徘徊,必须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不屈的勇气,艰难地穿越与跋涉,直至耗尽生命最后一丝精力才有可能拜瞻到理想的圣殿。
令我魂牵梦萦的,是家乡的竹。近来,家乡的竹,总是频来入梦。竹子那亭亭玉立的身姿,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想,也许,我是爱着家乡的竹的。爱它的高大挺拔,它的四季常青,更爱它的顽强不屈。
有人喜欢月季,有人喜欢荷花,也有人喜欢牡丹,而我则喜欢不畏严寒的菊花。它牡丹的雍容华贵,也荷花的亭亭玉立,更月季的婀娜多姿,可是它有着独特的风韵顽强不屈。

汉字详情

wán [wan]
部首: 616
笔画: 10
五笔: FQDM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UMBO
四角: 1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xié),元声。从页。本义:难劈开的囫囵木头)

(2) 同本义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唐· 元稹《画松》

(3) 愚顽之人;顽固派 。如:顽军(顽固派的军队)

(4) 凶恶的人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唐· 李白《豫章行》

形容词

(1) 引申为浑圆

闻平乐以下,四顾皆土山,而巉厉之石,不挺于陆而藏于水矣。盖山自此而顽,水自此而险也。——《徐霞客游记》

(2) 顽固,不驯服

顽童穷固。——《国语·郑语》

(3) 又如:顽算(耍弄,算计);刁顽(狡猾顽固);顽户(旧时官府指拖欠赋税之家);顽陋(顽固鄙陋);顽竖(顽劣的小子);顽躯(顽健的身体);顽猾(顽皮狡猾)

(4) 头脑迟钝; 愚蠢

顽,愚也。——《广雅·释诂一》

父顽。——《书·尧典》

疑自苗人顽,恃险不终役。——白居易《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5) 又如:冥顽不灵;顽仙(愚笨无知的仙人);顽昧(顽劣无知);顽疏(愚劣粗疏);顽卤(愚昧钝迟。或作“顽鲁”);顽贪(顽愚贪婪);顽恶(愚蠢桀骜);顽愚(愚鲁,资质低下迟钝);顽鄙(顽钝鄙拙)

(6) 坚硬

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三侠五义》

(7) 又如:顽皮(皮甲坚硬);顽铁(坚硬的铁);顽金(坚硬的金属);顽块(硬土块);顽重(又硬又重);顽肉(坏死硬化之肉)

(8) 粗钝 。如:顽璞(未加工的玉石);顽钝(不锋利的器物);顽厚(粗厚);顽朴(粗陋而朴实);顽砖(粗劣的砖块)

(9) 强暴 。如:顽飇(狂风);顽阳(烈日);顽徒(蛮横不法之人)

(10) 坚强

耄期尚有江湖兴,顽健人言见未曾。——宋· 陆游《示二子》

动词

(1) 同“玩”。游戏

拜了拜本州,就到上海去顽了这多少日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 又如:顽耍子(玩耍;游逛);顽不开(应付不了);顽耍(嬉戏,玩乐);顽游(顽耍,游玩);顽具(玩具)

(3) 贪。通“忨” 。如:顽涎(馋涎,比喻对女色的贪婪);顽廉懦立(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使软弱的人能够自立。比喻感化力量的巨大)

英文翻译

obstinate, stubborn; recalcitrant

方言集汇

◎ 粤语:wan4

宋本广韵

qiáng,qiǎng,jiàng [qiang,jiang]
部首: 312
笔画: 12
五笔: XKJ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RLI
四角: 16236

详细解释

jiàng

形容词

(1) 倔强;固执

申生甚好仁而彊。——《国语·晋语》

(2) 又如:强气(倔强脾气);强颜(指人不知羞耻);强团练(宋代杭州俗谚。指性情倔强,对人倔傲的人);强头别脑(形容倔强的神气)

(3) 僵硬

一连吃了四五剂,口不歪了,只是舌根还有些强。——《儒林外史》

(4) 另见 qiáng,qiǎng

qiáng

名词

(1) (形声。从虫,弘声。本义:米中小虫)

(2) 同本义

(3) 通“襁”。襁褓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史记·鲁周公世家》

形容词

(1) (通彊。弱的反义词)

(2) 弓有力

彊,弓有力也。——《说文》

强,健也。——《广韵》

材官引彊。——《史记·绛侯世家》

强弩之末。——《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强弩(用机括发射的强弓)

(4) 强盛;势力大

不可谓强。——《墨子·公输》

兵革之强。——《战国策·秦策》

天下强国无过齐者。——《战国策·齐策》

自胜者强。——《老子》

赵强而 燕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弱为强。——《三国志·诸葛亮传》

少年强则国强。——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5) 又如:强家(势力强盛的卿大夫);强雄(强盛);强寿(强盛而长久);强对(强大的对手);强元(以强大立足天下);强兵(强大的军队);强阵(强大的军队);强旅(强大的军队);强弱(强大与弱小)

(6) 强健;健壮,有力

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以强壮出。——《汉书·李广苏建传》

刚健强力。——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强仕(四十岁。这年龄的人各方面已经成熟,正好出仕做官);身强力壮;强死(人尚壮健而死于非命)

(8) 刚强;坚决

四十曰强。——《礼记·曲礼》

强立而不反。——《礼记·学记》。注:“临事不惑也。”

彊而义。——《书·皋陶谟》。传:“无所屈挠也。”

彊忍不义。——《国语·楚语》

申生甚好仁而彊。——《国语·晋语》

(9) 又如:强果(坚强果敢); 强执(坚强固执)

(10) 强横

凶强侠气。——《世说新语·自新》

(11) 又如:强悍(强横勇猛);强戾(强横凶暴);强虐(强横暴虐);强狠(强横凶狠)

(12) 强暴

彊,暴也。——《尔雅》

侯彊侯以。——《诗·周颂·载芟》

曾是彊御。——《诗·大雅·荡》

(13) 又如:强俊(强暴而又才智出众);强虏(强暴的敌人);强塞(强暴固执);强鸷(强暴凶狠)

(14) 优越;好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强起(强如。胜过;比…更好);比他强;比昨天强;我们的劳动条件一年比一年强;博闻强记;强处

(16) 略多于…的

策勋十二转,赏赐千百强。——《木兰诗》

(17) 又如:三分之一强

名词

(1) 强有力的弓

挽弓当挽强。——杜甫《前出塞》

(2) 强者

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

(3) 姓

动词

(1) 使强,加强

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彊体适腹而已矣。——《墨子·辞过》

(2) 另见 jiàng;qiǎng

qiǎng

动词

(1) 强制,强迫

强饮强食。——《考工记·梓人》

三君皆将强死。——《左传·文公十年》

(2) 又如:强匄(仗势索取);强媒硬保(强迫做媒,包办成亲);强劝架(连拉带劝;拉偏架);强邀(夺取);强风情(强作风流情事);强为(硬干;蛮干);强起(强迫不愿做官的人任官就职)

(3) 劝勉

强之。——《周礼·司谏》。注:“犹劝也。”

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

副词

(1) 勉强

功不可彊成。——《淮南子·脩务》

乃自强步。——《战国策·赵策》

不可强夺。——《聊斋志异·狼三则》

虽欲强聒。——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再四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牵强;强词夺正(强词夺理);强勉(勉强);强词(勉强说出来的话);强口(勉强);强应(勉强答应);强不知以为知

(3) 竭力;尽力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注:“修业不敢倦。”

强焉日有孳孳。——《礼记·表记》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强忍与言。——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将军强留之。——清· 魏禧《大铁椎传》

而强假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强恕(努力行忠恕之道);强力(勉力);强仁(勉力行仁);强步(勉力步行)

(5) 另见 jiàng;qiáng

英文翻译

strong, powerful, energetic

方言集汇

◎ 粤语:koeng4 koeng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ong2 giong3 giong1 [客英字典] kiong2 giong3 [宝安腔] kiong2 | giong3 [梅县腔] giong3 kiong2 [台湾四县腔] kiong2 giong3 giong1 [沙头角腔] kiong2 [东莞腔] kiong3 kiong2 kiong1
◎ 潮州话:kiang5(khîang) giên5/gion5(kîeⁿ) giang2(kíang)

宋本广韵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qu]
部首: 327
笔画: 8
五笔: NBM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SUU
四角: 7727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2) 同本义

屈,拗曲。——《广韵》

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

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

不可屈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安能屈豪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屈膝叩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不当屈。——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屈指询算(迷信指用手指占算);屈律(弯曲的样子);屈卮(有弯曲把手的酒杯);屈申(屈伸。屈曲和伸展);诎屈(曲折;弯曲);屈伸(屈曲);屈屈(弯弯曲曲);屈蠖(曲身的尺蠖)

(4) 委屈;冤屈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书一屈字。——明· 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

求一屈己。——清· 刘开《问说》

被诬负屈。——清· 张廷玉《明史》

(5) 又如:屈官司(冤枉官司);屈致(随便招请,使人受到委屈);屈事(冤枉事);屈驰(委屈);屈气(怨气);屈漾(屈央,屈恙。冤枉);屈厄(委屈困顿)

(6) 屈服

屈人之兵。——《孙子·谋政》

屈人之兵而非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挠(屈服顺从);屈伏(屈服)

(8) 治理,收治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

(9) 强迫

力不胜,皆屈为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10) 压抑 。如:屈抑(压抑);屈束(压抑约束)

(11) 缠绕 。如:屈蟠(盘曲);屈郁(盘结、旋绕)

(12) 理亏

理屈词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形容词

(1) 假借为“崛”。高起,突出

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汉书·叙传上》

(2) 假借为“倔”。直傲不屈

英文翻译

bend, flex; bent, crooked; crouch

方言集汇

◎ 粤语:wat1
◎ 客家话:[宝安腔] kut7 [客英字典] kiut7 [台湾四县腔] kiut7 [梅县腔] kiut7 [客语拼音字汇] kiud5 kud5 kud6 vud5 [沙头角腔] kut7 [陆丰腔] kiut7 [海陆丰腔] kiut7 [东莞腔] ku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八物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