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1.外表。
2.外场。
[ wài·miàn ] :
〈名〉也说外面儿。外边。
词语解释
外边。
《朱子语类》卷六九:“不是外面事,只是自见得意思不同。”《水浒传》第三回:“外面都头人等,惧怕 史进 了得,不敢奔入庄裡来捉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就到外面去打听船期,恰巧是在后天。”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一:“外面很凉呢,大家快到外面来,不要挤在一间小房间里。”参见“ 外边 ”。
外表;表面。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 清 杭世骏 《质疑·礼记》:“车马是外面炫赫之物,故可以辞。”《红楼梦》第四四回:“你们娼妇们一条籐儿多嫌着我!外面儿你哄我!”
引证解释
⒈ 外边。参见“外边”。
引《朱子语类》卷六九:“不是外面事,只是自见得意思不同。”
《水浒传》第三回:“外面都头人等,惧怕史进了得,不敢奔入庄裡来捉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就到外面去打听船期,恰巧是在后天。”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一:“外面很凉呢,大家快到外面来,不要挤在一间小房间里。”
⒉ 外表;表面。
引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
清杭世骏《质疑·礼记》:“车马是外面炫赫之物,故可以辞。”
《红楼梦》第四四回:“你们娼妇们一条籐儿多嫌着我!外面儿你哄我!”
外面的国语词典
外头、外部。《红楼梦.第五七回》:「既如此,请到外面坐,开方子。」《文明小史.第一五回》:「岂知外面北风甚大,冷不可言,依旧缩了进来。」也作「外边」。
外面的网络释义
外面
外面 (汉语词语)
外面的翻译
外面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另外;其他;别的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oi5 [海陆丰腔] ngoi6 ngo6 no6 mo6 [梅县腔] ngoe.3 [宝安腔] ngoi3 [客英字典] ngoi5 [台湾四县腔] ngoi5 ngo5 no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ngoi4 [东莞腔] ngoi3 [陆丰腔] ngo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外 | 五會 | 疑 | 泰合 | 去聲 | 泰 | 合口一等 | 泰 | 蟹 | nguad/nguay | ŋuɑ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同本义
面,颜前也。——《说文》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周礼·撢人》
私面私献。——《周礼·司仪》
大辂在宾阶面。——《书·顾命》
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白居易《卖炭翁》
女之靧面。——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椎髻仰面。——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面不厮睹(脸不对着看,表示生气);颜面(脸面;脸部;体面;面子);满面(整个面部)
(4) 外表;表面
微澜动水面。——韩愈《南山诗》
(5) 又如:面从(表面顺从。指非出于由衷之愿);面友(非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交(不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朋(未以真诚相交的朋友)
(6) 皮,面。遮盖物;遮盖另一物的东西 。如:书面儿;被面;夹袄面;鞋面
(7) 部位;方面
四面竹树环合。——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南面有三谷。——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球的上表面;光明面;四面包围敌人;面面(各方面,各角度)
(9) 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皆面也。——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 又如:舍体而取面;平面;面积
(11) 情面 。如:面弱(讲情面;软弱)
形容词
(1) 当面
面语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即面署第一。——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又如:面欺(当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陈(当面陈述);面违(当面违逆他人意旨)
动词
(1) 朝向;面对;面向
皆西面而望大王。——《战国策·秦策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面山而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赵策》
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凉武昭王传》
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南面召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背山而面野。——〔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端坐静修);面面相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看);面墙而立(人如不学,就象面向墙壁而立,毫无所见);面面(面对面)
(3) 见面
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西游记》
(4) 又如:面圣(旧时称朝见皇帝为面圣)
(5) 通“勔”。勉励
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书·召诰》
谋面,用丕训德。——《书·立政》
(6) 通“偭”。面向
尊壶者面其鼻。——《礼·少仪》
(7) 通“偭”。背向
马童面之。——《史记·项羽本纪》
面而封之。——《汉书·张欧传》
量词
——多用于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镜子;一面旗子
名词
(1) 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麪,麦末也。——《说文》
(2) 又如:面糊鬼(用面糊粘成的纸牌);玉米面;大米面;白面
(3) 纤细微粒组成的物质 。如:胡椒面;药面
形容词
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的 。如:这块白薯真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en5 [客语拼音字汇] mian3 mian4 [海陆丰腔] mien5 [陆丰腔] mian5 [东莞腔] men5 [宝安腔] men5 [台湾四县腔] mien5 [客英字典] mien5 [梅县腔] mien5
◎ 潮州话:ming7 【揭阳】mêng7(mīng 旧时:mīn) min7(mī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面 | 彌箭 | 明 | 仙A開 | 去聲 | 霰 | 開口三等 | 仙A | 山 | mjenh/mienn | mĭɛ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