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求

xū qiú [ xu qiu]
繁体 須求
注音 ㄒㄨ ㄑ一ㄡˊ

词语释义

求取。

词语解释

  1. 求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 王利器 集解:“须求,《少仪外传下》作‘干求’。”

引证解释

⒈ 求取。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
王利器集解:“须求,《少仪外传下》作‘干求’。”

汉字详情

[xu]
部首: 616
笔画: 9
五笔: E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HMBO
四角: 2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xié),头,彡( shān),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2) 同本义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名词

(1) 片刻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动词

(1) 等待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副词

(1) 终于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1) 相当于“却”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英文翻译

must, have to, necessary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1

宋本广韵

qiú [qiu]
部首: 434
笔画: 7
五笔: FIYI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JE
四角: 43909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seek; demand, request; beseech

方言集汇

◎ 粤语:kau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