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笔
词语释义
藏笔。指不写文章。
词语解释
藏笔。指不写文章。
《晋书·王接传》:“而识智之士钳口韜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昔 潘勗 锡 魏 ,思摹经典;羣才韜笔,乃其骨髓峻也。”
引证解释
藏笔。指不写文章。
《晋书·王接传》:“而识智之士钳口韜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昔潘勗锡魏 ,思摹经典;羣才韜笔,乃其骨髓峻也。”
韬笔的国语词典
藏笔而不轻易用。《晋书.卷五一.王接传》:「识智之士,钳口韬笔。」也作「弢笔」。
韬笔的网络释义
韬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韦,舀(
)声。韦,熟皮。本义:剑套)(2) 同本义
韬,剑衣也。——《说文》
(3) 装弓的袋子
韬,弓衣也。——陆德明《经典释文》
(4) 用兵的计谋
不劳孙子法,自得 太公韬。—— 李德裕《 李文饶集》
(5) 又如:韬钤(用兵的谋略);韬略(指军事上的谋略)
动词
(1) 掩藏
韬舌辱壮志,叫阍无助声。——杜牧《感怀诗一首》
(2) 又如:韬光晦迹,韬光讳彩(收敛锋芒;隐藏踪迹);韬日(日光隐藏);韬世(比喻度量之大,足以容世);韬光(收敛光彩,比喻人怀才不露);韬沉(隐逸);韬含(谙记,熟诸);韬表(弥封书表);韬面(遮面)
(3) 纳弓于弓袋
韬,弓藏也。——《广雅·释器》
(4) 如:韬弓(纳弓入弓套)
(5) 包容
有韬世之量。——潘岳《寡妇赋》
(6) 又如:韬世(度量大);韬合(包容切合);韬涵(包含)
(7) 宽;缓
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资治通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au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