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劾

tán hé [tan he]
繁体 彈劾
注音 ㄊㄢˊ ㄏㄜ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弹劾 tán hé

1.  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弹劾不避权贵。——《金史·雷渊传》
impeach; accuse;

2.  由国家专门机关(如国会)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弹劾总统。
官吏受贿,议院得弹劾而去之;议院受贿,谁弹劾而去之?——章炳麟《五无篇》

词语解释

  1. 由国家的专门机关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晋书·阮孚传》:“尝以金貂换酒,復为所司弹劾。”《旧唐书·职官志三》:“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於大夫。”《宣和遗事》前集:“那时有 吕诲 亦上疏弹劾 安石 。” 章炳麟 《五无篇》:“官吏受贿,议院得弹劾而去之,议院受贿,谁弹劾而去之?” 茅盾 《动摇》十:“我们应该先行检举,提出弹劾。”

引证解释

⒈ 由国家的专门机关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晋书·阮孚传》:“尝以金貂换酒,復为所司弹劾。”
《旧唐书·职官志三》:“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於大夫。”
《宣和遗事》前集:“那时有吕诲亦上疏弹劾安石。”
章炳麟《五无篇》:“官吏受贿,议院得弹劾而去之,议院受贿,谁弹劾而去之?”
茅盾《动摇》十:“我们应该先行检举,提出弹劾。”

弹劾的国语词典

监察机关或民意机关,对违法失职的政府官员提出控诉,以监督其行为的行动,称为「弹劾」。

弹劾的网络释义

弹劾

  • 弹劾,主要是指立法机关对政府高级官员违法失职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此制度于14世纪起源于英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效仿。

  • 2018年12月12日,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不担心自己因在2016年的大选中向两名女性支付“封口费”而被弹劾。

弹劾造句

弹劾案的通过只需要过半众议员投赞成票。
陛下,臣今日要弹劾蒙恬将军,他监造长城不力,徇私枉法,贪污舞弊,致使长城崩塌!
庆元二年,被反对派弹劾,落职罢祠。
他因弹劾不成反被下狱,含冤而终。
他们以为到下届选举时将不会再因弹劾而失败,因为投票人脑子里会想着其它事情。
众议院是唯一有权弹劾总统和其他官员的,而参议院拥有审判弹劾案的独特权力。
众议院应选举该院议长及其它官员;只有众议院具有提出弹劾案的权力。
弹劾案在众议院通过后即转交参议院审理。
众议院选举本院议长和其他官员,并独自拥有弹劾权。
言者无罪,言官弹劾人骂人,即便是骂错了,也不会有丝毫处分。
陛下,臣弹劾张忠有关乎国之大事不先与中书令商议。
众议院议员可提出弹劾案,但非议员亦可提请该立法机构审议类似提案。
中国古代弹劾制度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弹劾权是御史的最重要权力。
在开庭审理弹劾案时,参议员们均应宣誓或誓愿。
众议院应选举该除议长及其他官员,只有众议院具有提出弹劾案的权力。
他在这一点上遭到弹劾,被指控腐败,虽然他并未被定罪。
议会拥有提出和通过法律、召集弹劾内阁成员或总统的权力。
因为我知道他笃信宗教,极其虔诚。我做过的事他肯定会感到非常气愤,但他还是小心地回避了没有说我应该被弹劾。
八年来,她挫败了弹劾她以及军事接管的企图。
在发生弹劾总统或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情况时,由参议院主持审判,全体参议员担任陪审员。

汉字详情

dàn,tán [dan,tan]
部首: 312
笔画: 11
五笔: XUJF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NCWJ
四角: 18256

详细解释

dàn

名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弹丸)

(2) 同本义

弹,行丸也。——《说文》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唐· 苏涣《变律》其三

(3) 又如:枪弹;弹子涡(卵石);枪林弹雨(形容战斗激烈);弹丸黑子(形容地域狭小)

(4) 形状像弹丸的东西,如圆形的果实;禽鸟的卵等

其法乃以凫弹数十,黄、白各聚一器。——宋· 周密《齐东野语》

(5) 弹弓

援弹飞丸,应弦而落。——《魏书》

(6) 炸弹 。如:燃烧弹;氢弹;烟幕弹;催泪弹

(7) 另见 tán

tán

动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2) 同本义

弹,行丸也。——《说文》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

(3) 又如:弹力(弹射的力量);弹丸(供弹弓发射用的泥丸、石丸、铁丸。也指子弹弹头);弹射(利用弹力、压力等射出);弹金(发射弹丸)

(4) 弹击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倚柱弹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复弹其铗。

复弹其剑铗。

善弹琵琶。——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5) 又如:弹唱(一边弹奏,一边演唱);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弹棉花;弹弓(手工弹花的工具)

(6) 用手指拨动而演奏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李贺《咏怀》

(7) 又如:弹琴;弹击(演奏乐器);弹弦(弹丝。弹奏弦乐器);弹纬(张弦弹奏)

(8) 批评,揭发

旌善以兴化,弹邪而矫俗。——《三国志·陶谦传》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曹植《与杨德祖》

(9) 又如:抨弹(抨击);弹议(弹劾评议);弹黜(弹劾罢黜);弹文(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弹正(纠弹;纠正);弹断(讥评);弹激(激烈率直地予以抨击)

(10) 针刺

弹疽不严,必半复聚。——《资治通鉴》

(11) 测定重量

拿来天平上弹着。——元·佚名《陈州粜米》

(12) 又如:弹算(掂量估模);弹斤估两(形容掂量轻重)

(13) 另见 dàn

英文翻译

pellet, bullet, shot, shell

方言集汇

◎ 粤语:daan6 taan4
◎ 潮州话:tang5(thâng)

宋本广韵

[he]
部首: 217
笔画: 8
五笔: YNTL
五行:
仓颉: YOKS
四角: 048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亥声。本义:审理,判决)

(2) 同本义

劾,法有辜也。——《说文》

上其鞫劾文辞。——《书·吕刑》传

(3) 疏:“汉世问罪谓之鞫,断狱谓之劾。”

(4) 又如:劾死(判决死罪);劾治(审理治罪);劾按(审理核实罪状);劾捕(审查其罪,加以逮捕);劾验(审理查验)

(5) 检举揭发罪状

劾大不敬。——《汉书·李广苏建传》

遣其劾帅。——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齐康所劾。——《明史》

戴凤翔劾 瑞。

弹劾不避权贵。——《金史·雷渊传》

(6) 又如:弹劾;劾状(弹劾,举发罪状);劾奏(检举或弹劾其罪状)

名词

(1) 检举揭发的文书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后汉书》

英文翻译

examine into, impeach, charge

方言集汇

◎ 粤语:hat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et8 kai3 [台湾四县腔] het8 kai3 [梅县腔] het8 [客语拼音字汇] had5 hed6 [客英字典] het7 [宝安腔] het8
◎ 潮州话:何英4(黑),hêg4 (he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六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苦戒皆開去聲開口二等khraih/qaeykʰɐ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