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身文书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自愿投靠官宦人家充当奴仆而立的卖身文契(有的即使不要身价,也要立文契)。
《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小人们商议,不如教他写一纸靠身文书,方纔妥贴。”
引证解释
⒈ 指自愿投靠官宦人家充当奴仆而立的卖身文契(有的即使不要身价,也要立文契)。
引《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小人们商议,不如教他写一纸靠身文书,方纔妥贴。”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非,告声。从“非”,表示相违背。本义:相背)
(2) 相依
靠,相违也。——《说文》。段玉裁注:“今俗谓相依曰靠,古人谓相背曰靠。”
(3) 仰仗,依赖
不可只靠一言半句,海上单方,便以为足。——宋· 朱熹《答吴伯起书》
(4) 又如:靠傍(依靠,靠山);靠托(倚仗;依靠);靠天(不靠人力,依赖天命)
(5) 倚靠、依赖或凭靠 。如:把头靠在他肩上;把梯子靠在墙上
(6) 保持某种路线或方向等 。如:车辆一律靠右行
(7) 信得过 。如:忠实可靠;靠班(预约的轿夫)
(8) 接近。如:房子靠海;靠晚(傍晚);靠边走;靠开(靠边站开)
名词
戏剧中古代将士穿的铠甲。靠身有前后两片,满绣鱼鳞纹,腹部绣一大虎头,护腿两块,背后插三角形小旗四面 。如:女靠;软靠;靠子(戏曲中武生穿的戏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au5 ko5 [台湾四县腔] kau5 ko5 [沙头角腔] kau5 [梅县腔] kau5 [客语拼音字汇] kau4 ko4 [东莞腔] kau5 [客英字典] kau5 [宝安腔] kau5
◎ 潮州话:gou6 ka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2) 同本义 身,躬也。象人之形。——《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 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 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王述之《经义述闻》 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身也者,亲之枝也。——《礼记·哀公问》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礼记·祭义》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身首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 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身边钱(随身带的钱);身品(身材);身伴(身旁);身边人(贴知伺候的奴婢,妾);身首分离(人的头和躯体分开。指被杀);身殃(谓身遭灾殃);身牖(身体的窗子,指耳朵);身无长物(比喻人的穷困) (4) 物件的主体部分 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尔雅·释木》 亥有二首六身。——《左传·襄公三十年》 (5) 又如:树身;河身 (6) 自己,自身 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清· 黄宗羲《原君》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唐· 韩愈《原毁》 (7) 又如:身己(本身,指属于自己的事);身外(自己以外,自身之外);身愆(己身的过失) (8) 生命,性命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献身;奋不顾身;舍身救人 (10) 地位或身分 惟恐或后,竞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清· 周容《芋老人传》 (11) 又如:身名俱泰(物质生活优裕,名望亦崇高);身地(出身地位) (12) 毕生,一辈子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唐· 韩愈《答李翊书》 (13) 又如:身后萧条(死后景况凄凉,没有遗下产业、钱财或子女) 副词 (1) 亲身,亲自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身历(亲身经历) 动词 (1) 怀孕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诗·大雅·大明》。大任:周文王之母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身已(妇人怀孕);身怀六甲(即怀孕);身瑞(身孕) (3) 体验 尧、 舜性之也; 汤、 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孟子》 (4) 担当 中有贤子自为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明· 李贽《战国论》 (5) 担任 自奉天入,琯身中军先锋。 ——《新唐书》 量词 用于衣服 。如:一身衣服 英文翻译body; trunk, hull; rad. no. 158
方言集汇◎ 粤语:gyun1 sa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1 [客英字典] shin1 [沙头角腔] sin1 [宝安腔] sin1 [台湾四县腔] siin1 [陆丰腔] shin1 [东莞腔] sin1 [梅县腔] shin1 [客语拼音字汇] sin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 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 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 美德;文德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 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 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 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 文献,经典;韵文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 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 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 法令条文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 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 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 文教;礼节仪式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 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 指表现形式;外表 。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 指鼓乐,泛指曲调 。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 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 姓 动词 (1) 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 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 修饰;文饰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 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 装饰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 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 撰写文章 。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形容词 (1) 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 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 柔和,不猛烈 。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 美,善 。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 通“紊”。紊乱的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词 (1) 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 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英文翻译literature, culture, writing
方言集汇◎ 粤语:man4 man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vun2 [东莞腔] wun2 [梅县腔] wun2 [海陆丰腔] wun2 [客语拼音字汇] vun2 [陆丰腔] wun3 [台湾四县腔] wun2 [沙头角腔] wun2 [宝安腔] wun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2) 同本义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英文翻译book, letter, document; writings
方言集汇◎ 粤语:syu1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