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成语辨析
雅俗共赏偏重在“共赏”;含有被欣赏赞美的意思;无论文化水平高低的人都能欣赏。“有口皆碑”;偏重于“皆碑”;含有被接受称赞的意思;“皆碑”指的是所有能讲话的人。
成语用法
雅俗共赏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谓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能为不同文化水平者欣赏。
引明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红楼梦》第五十回:“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纔好。”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雅俗共赏的国语词典
雅士与俗人并皆欣赏。指趣味合于一般人的欣赏水准。
雅俗共赏的网络释义
雅俗共赏 (许嵩演唱的歌曲)
雅俗共赏 (成语典故)
雅俗共赏的翻译
雅俗共赏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隹,牙声。从隹(
),与鸟有关。( )本义:鸟名,乌鸦的一种。《说文》:“楚乌也。”)(2) 正确;合乎规范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毛诗序》
文章尔雅。——《史记·三王世家》。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风俗通·声音》
雅者,古正也。——《白虎通·礼乐》。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諝,后又借雅为諝也。风,讽也。雅,諝也,颂,诵也。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荀子·荣辱》。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指儒家经典之学)
(4) 高尚;美好
张耳雅游。——《史记·张耳陈馀传》
忽忘雅素。——《汉书·张禹传》
雅步擢纤腰。——《陆云诗》。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
(5) 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
(6) 尊敬他人的敬辞 。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
副词
(1) 素常;向来
予雅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叹。——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雅好(平素所喜好);雅志(平素的志向);雅尚(平素的喜好);子所雅;善雅鼓琴
(3) 表示程度很甚,相当于“很”、“极”
帝雅重瑞名。——《明史》
(4) 又如:雅重(甚为敬重)
名词
(1) 平素的交情
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
(2) 又如:同朝之雅;同寅之雅;雅素(故旧的情谊);雅故(故交,旧友)
(3) 《诗经》中六义之一
古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诗序》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宋· 郑樵《通志》总序
(4) 训诂中多有名雅的书
《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释名》
(5) 又如:《尔雅》;《广雅》;《通雅》
(6)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a1 nga3 [陆丰腔] nga1 [沙头角腔] nga3 [客语拼音字汇] nga3 [客英字典] nga3 [台湾四县腔] nga1 nga3 [梅县腔] nga1 [宝安腔] nga3 [东莞腔] nga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雅 | 五下 | 疑 | 麻二開 | 上聲 | 馬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ŋa | ngrax/ngeaa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谷(
)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2)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俗,习也。——《说文》
六曰以俗教安。——《周礼·大司徒》
入国而问俗。——《礼记·曲礼》
循俗未足多也。——《淮南子·泛论》
俗主亏情。——《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乐论》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汉· 贾谊《论积贮疏》
(3) 又如:风俗(风,指一时普遍流行的风气;俗,指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习俗(习惯和风俗);民俗(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俗忌(一般习俗所忌讳的事);俗化(民俗教化)
(4) 佛教称尘世间为俗,与出家相对
时有沙门释惠林… 世祖命使还俗。——《宋书·徐堪之传》
(5) 又如:俗计(尘世间的生计);俗缘(尘缘。指佛门信徒与世俗的人际关系);俗本(民间通行的版本);俗骨(尘世间人的资质或禀赋);俗界(凡界,尘界);俗纷(尘世的纷扰);俗声,俗喧(尘世的喧扰);俗间(世间,尘间)
(6) 一般人;百姓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史记·管晏列传》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僧俗(僧尼和一般人);俗家(指一般人家。对出家人而言);俗姓(僧侣未出家前的姓氏);俗父(出家人称生父为俗父);俗众(群众,普通人);俗圣(凡庸人与圣人)
形容词
(1) 平凡;普通;一般
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孔稚圭《北山移文》
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史记·李斯列传》
不论姚花与魏花,只供俗目陪妖姹。——宋· 韩琦《和袁陟节椎龙兴寺芍药》
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汉书·贾谊传》
(2) 又如:俗手(技艺、本领平庸的人);俗俚(不讲究礼仪;粗俗);俗嗒嗒(俗气,无聊);俗吏(没有深识远见的平庸官吏);俗材(平庸之人);俗句(平庸熟滥的诗句);俗师(浅薄凡庸的教师、术士);俗辈(平庸鄙俗一类人);俗劣(平庸鄙陋);俗手(技艺平庸的人);俗笔(平庸的笔法);俗调(平庸鄙俗的情调);俗主(平庸的君主)
(3) 庸俗,不雅,缺乏修养的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拨乱属膏圣,俗儒安可通。——唐· 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红楼梦》
(4) 又如:鄙俗;俗不可耐;俗骨(庸俗的气质。别于仙骨而言);俗夫(俗人,俗士,鄙俗之人);俗陋(庸俗鄙陋);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俗眼(浅薄势利的世俗人的眼睛);俗野(庸俗粗野)
(5) 世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6) 又如:俗家(世俗之家。也指僧人父母之家);俗流(世俗之辈);俗客(世俗的人);俗念(世俗的想法)
(7) 通俗,流行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孙卿之言既,又因俗说而论之。——《汉书·刑法志》
(8) 又如:通俗(俗话,通俗的谈话);俗读(一般人习惯的读音);俗书(通俗流行的书体或字)
动词
(1) 从其习俗
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荀子》
(2) 厌烦,腻味
若就是这句话呢,我们姑娘在时,我也跟着听俗了。——《红楼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uk8 [沙头角腔] siuk8 [海陆丰腔] siuk8 [梅县腔] siuk8 [台湾四县腔] siuk8 [客英字典] siuk8 [宝安腔] siuk8 [客语拼音字汇] sug6 xiug6 [陆丰腔] shu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續 | 似足 | 邪 | 燭 | 入聲 | 沃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zĭwok | zsyuk/szivk |
详细解释
gōng
动词
(1) 供奉
不共神祗。——《国语》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
(2) 恭敬。通“恭”
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虔共尔位。——《诗·大雅·韩奕》
公卑杞, 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集解:“敬也。”
(3) 又如:共命(敬从命令);共勤(恭谨勤劳);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
(4) 供给;供应。通“供”
共其羊牲。——《周礼·羊人》
事之共给。——《国语·周语》
不能共亿。——《左传·隐公十一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三辅长无共张繇役之劳。——《汉书·成帝纪》
(5) 又如:共给(供给);共张(供应、置备);共待(备用);共具(用以摆设酒食的器具)
(6) 供职;奉职
卿等不必言,其各共乃事。——《续资治通鉴》
(7) 姓。如:共华(春秋时人)
名词
(1) 古国名 。有两个。一个在今甘肃省泾川北,另一个在今河南省 辉县
(2) 另见
gòng
(1) (会意。从廿。本义:同)
(2) 共享,共用或共有
共,同也。——《说文》
惟喜康共。——《书·盘庚》
共帅时。——《礼记·内则》。注:“犹皆也。”
共其德也。——《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
臣有所与与。——《列子·说符》。注:“同也。”
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3) 又如:共名(共有的名称);共少(共享少许东西,谓上下同甘苦);共主(共同崇奉的宗主);共害(共同承受祸患)
(4) 通“拱”(
)(5) 执持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诗·大雅·抑》
(6) 抱拳,拱手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论语·乡党》
(7) 又如:退共(退后并抱拳的礼节);共手(拱手)
(8) 环绕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春秋繁露·观德》
(9) 通“供”(
)(10) 奉献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诗·小雅·小明》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僖公四年》
(11) 又如:共贡(奉献贡物)
(12) 供给
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 共之。——《墨子·非攻下》
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汉书·循吏传》
(13) 又如:共羊(供给羊只);共费(供给经费)
(14) 通“恭”(
)。恭敬。有礼貌公卑 杞, 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共己(自敬)
(16) 〈形〉 相同,一样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
副词
(1) 一同,一起
苏黄共阅一卷。——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共车(同乘一车);共权(共同掌权);共饷(共同享受);共奖(共同奖掖扶助)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乐府诗集·陌上桑》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总共;共计
对联、题名并篆刻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明· 魏学洢《核舟记》
前后共吃了十五碗。——《水浒传》
(4) 又如:合共;拢共;统共;一共
名词
(1) 共产党的简称 。如:国共和谈;中共
(2) 通“宫”(
)。宫刑。古代破坏生殖机能的酷刑。又称腐刑,为五刑之一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荀子·正论》
介词
表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同”
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勃《滕王阁序》
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与知闻,共汝筹画也。——清· 袁枚《祭妹文》
(1) 和,与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朝天子·咏喇叭》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ung5 giung3 [梅县腔] kiung5 [客语拼音字汇] kiung4 [客英字典] kiung5 giung1 giung3 [宝安腔] kiung3 [海陆丰腔] kiung6 giung3 [东莞腔] kiung3 [沙头角腔] kiung5 [陆丰腔] kiung6
◎ 潮州话:gang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恭 | 九容 | 見 | 鍾 | 平聲 | 冬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kĭwoŋ | kyung/kiv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尚声。本义:赏赐;奖给)
(2) 同本义
赏,赐有功也。——《说文》
赏,上报下之功也。——《墨子经》
三年有赏于大邦。——《易·未济》
尧能赏均刑法。——《礼记·祭法》
善人富谓之赏。——《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赏田。——《周礼·载师》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赏捞(赏赐捞劳);赏口(供赏赐为奴仆的人口);赏田(赏赐的田地);赏首(第一个受赏者);赏设(犒赏);赏赣(赏赐);赏地(赏赐田地)
(4) 玩赏;欣赏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宋· 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赏遇(受到赏识礼遇);赏月(赏玩月景);赏鉴(欣赏;鉴赏);赏会(玩赏聚会);赏得(欣赏投合);赏际(欣赏的趣味相投合)
(6) 称颂,赞扬
善则赏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7) 又如:赞赏(赞美赏识);赏激(赞赏鼓励);赏纳(称赞结纳);赏悦(称赏喜悦);赏重(赏识尊重)
(8) 通“尚”。尊重
其所赏者,明圣也。——《管子·霸言》
赏贤使能以次之。——《荀子·王霸》
(9) 又如:赏贤(尊重贤者)
名词
(1) 赐予或奖给的东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2) 又如:赏率(奖赏的标准);赏私(礼物);受赏;赏罚分明;赏金
(3) 量词。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也作“晌”。后作“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