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nán
形容词
(1) (形声。从隹(
)?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2) 困难;艰难;不容易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 又如:难句(难得的佳句);难老(难于衰老);难行(难于施行;不容易走);难治(不容易治理);难航(不易舟行);难期(难及,难于企及);难义(不易索解的辞旨);难极(不易穷尽);难疑(相互讨论不易索解,心存迷惑的要义);难乎为继(指前人做得太好,不易照样继续下去)
(4) 不可;不好
桓谭作论,明弱水之难航。—— 汉· 王褒《灵坛碑文》
动词
(1) 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难与,“难与之”的省略。之,指代曹军。)——《资治通鉴》
难测也。——《左传·庄公十年》
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余幼女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使感到困难
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
(3) 通“戁”。
(4) 恐惧
故君子恭而不难。——《荀子·君道》。注:“难读为戁,惧也。”
(5) 敬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名词
通“攤”。驱除疫鬼之祭
命有司大难。——《礼记·月令》
后缀词
(1) 现常作后缀加在词或词组后构成新的名词,构成某种存在较大困难的事 。如:卖棉难;乘车难;买菜难
(2) 另见
nàn
名词
(1)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然 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芟夷大难。——《资治通鉴》
故及于难。——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排难解纷;苦难(痛苦和灾难);逃难(逃灾);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蒙难(遭受到人为的灾祸);罹难(遇灾遇险而死);避难(躲避灾难或迫害)
(3)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首难(首先发难)
(5) 怨仇;仇敌
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
动词
(1) 诘问;责难
追难孔子,何伤于人?—— 王充《论衡·问孔》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刁难(故意使人为难);难言(非难的言论);难极(诘难);驳难(反驳责难);责难(指摘非难);非难(指摘和责问)
(3) 抵挡;拒斥
难壬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難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
(4) 如:阻难(阻挠留难)
(5) 论说;争辩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史记·五帝本纪》
(6) 又如:难说(讨论解说);难诘(讨论责问);难驳(攻讨反击)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shuì
动词
(1) 说服;劝说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或说 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游说;说士(游说的人);说客(游说之士);说项(本意为称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说,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说难(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说城(劝说举城投降);说导(劝说开导);说辞(游说的话);说谏(劝说进谏);说调(怂恿,撺掇)
(3) 休憩;止息。通“税” 。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
(4) 另见
shuō
动词
(1) (形声。从言,兑(
)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2) 同本义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
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说于国人。——《国语·越语》。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汉书·王莽传》
(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件,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
(4) 谈说,讲说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
(6) 告知;告诉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国语·吴语》
(7) 评议;谈论
说,论也。——《广雅·释诂二》
游于说。——《礼记·少仪》。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
(9) 劝告;责备
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
(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
(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
(12) 以为 。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
名词
(1) 学说;观点;言论
然是说,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
(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
(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
(4) 指说书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6) 另见
yuè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兑为说。”
我心则说。——《诗·召南·草虫》
说怿女美。——《诗·北风·静女》
宣王说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舌声。本义:言语)
(2) 同本义
话,合会善言也。——《说文》
著之话言。——《左传·文公六年》
不知话言。——《左传·文公十八年》
告之话言。——《左传·襄公元年》
出话不然。——《诗·大雅·板》
悦亲戚之情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心诚之话。——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话言(话语);话差(言语纠葛;争吵);话白儿(闲话);话布口袋(比喻一肚子的话)
(4) 话题 。如:话碴(话题;话头);不在话下
(5) 话本;故事 。如:话名(话本的题目)
(6) 授意表达的言词 。如:传个话;留个话儿
动词
(1) 说;谈
话,言也。——《尔雅·释诂》
乃话民之弗率。——《书·盘庚》
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又如:话夜(夜谈);话心(谈心);话家常;话雨(朋友相聚晤谈旧事)
(3) 告诉 。如:话信(口信);话口(方言。口风;口气)
用于假设复句的偏句句尾。如: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参加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2) 同本义
儿,孺子也。——《说文》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九章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男曰儿,女曰婴。——《苍颉篇》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3) 又如:儿女子(孩童);儿剧(犹儿戏);儿话(孩子话);儿撬(拐棍儿);儿拜(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儿啼(小孩哭);儿孩(孩童)
(4) 儿女,父母所生的子女,第一代后裔 。如:儿孙满堂;小儿;儿女夫妻(结发夫妻,从小的夫妻);儿女之情(指青年男女之间相爱的情感)
(5) 长辈对幼辈的称呼。亦用作轻蔑之称 。如:儿郎(将帅对士兵的称呼)
(6) 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儿,子也。——《广雅·释亲》
汤为儿守舍。——《汉书·张汤传》
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汉书·项藉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阿爷无大儿。——《乐府诗集·木兰诗》
(7) 又如:儿媳(即儿媳妇);儿子花(儿子的影子);儿曹(儿辈);儿息(子息)
(8) 男青年 。如:儿孩儿(男孩子);儿男(男孩,男子)
(9) 年轻人;青年 。如:健儿
(10) 我
(11) 子女对父母的自称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2) 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
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13) 又如:儿家(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你,称女子)
(14) 弟对兄的自称
乃以延宗为相国、 并州刺史,总 山西兵事。 谓曰∶“ 并州阿兄取,儿今去也。”——《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
形容词
(1) 雄性——多指牲畜 。如:儿猫(公猫)
(2) 自己的 用于古代妇女称自己丈夫
宣和中士女观灯者赐酒。有夫妇并游,不获同进,其妇蒙赐,辄怀酒杯,谢词曰:“归来恐被儿夫怪,愿赐金杯作证盟。”上赐之。——《月令广义》
(1) 儿化。汉语后缀的“儿”不自成音节,而和前面一个音节合在一起构成带卷舌韵母r的音节
(2) 多用作名词后缀 (1)∶表示小。如:盆儿;棍儿;小猫儿;小车儿 (2)∶表示词性变化。动词名词化,如:唱儿;逗笑儿。形容词名词化,如:亮儿;零碎儿 (3)∶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如:口儿;门儿;根儿 (4)∶表示词义变化。如:白面儿(海洛因);老家儿(对人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
(3) 动词的后缀。如:玩儿;火儿
(4) 形容词后缀。如邵雍《首尾吟》:“天听虽高只些子,人情想去没多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r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仁 | 如鄰 | 日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njin/r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