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nán
形容词
(1) (形声。从隹(
)?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2) 困难;艰难;不容易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 又如:难句(难得的佳句);难老(难于衰老);难行(难于施行;不容易走);难治(不容易治理);难航(不易舟行);难期(难及,难于企及);难义(不易索解的辞旨);难极(不易穷尽);难疑(相互讨论不易索解,心存迷惑的要义);难乎为继(指前人做得太好,不易照样继续下去)
(4) 不可;不好
桓谭作论,明弱水之难航。—— 汉· 王褒《灵坛碑文》
动词
(1) 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难与,“难与之”的省略。之,指代曹军。)——《资治通鉴》
难测也。——《左传·庄公十年》
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余幼女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使感到困难
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
(3) 通“戁”。
(4) 恐惧
故君子恭而不难。——《荀子·君道》。注:“难读为戁,惧也。”
(5) 敬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名词
通“攤”。驱除疫鬼之祭
命有司大难。——《礼记·月令》
后缀词
(1) 现常作后缀加在词或词组后构成新的名词,构成某种存在较大困难的事 。如:卖棉难;乘车难;买菜难
(2) 另见
nàn
名词
(1)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然 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芟夷大难。——《资治通鉴》
故及于难。——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排难解纷;苦难(痛苦和灾难);逃难(逃灾);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蒙难(遭受到人为的灾祸);罹难(遇灾遇险而死);避难(躲避灾难或迫害)
(3)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首难(首先发难)
(5) 怨仇;仇敌
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
动词
(1) 诘问;责难
追难孔子,何伤于人?—— 王充《论衡·问孔》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刁难(故意使人为难);难言(非难的言论);难极(诘难);驳难(反驳责难);责难(指摘非难);非难(指摘和责问)
(3) 抵挡;拒斥
难壬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難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
(4) 如:阻难(阻挠留难)
(5) 论说;争辩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史记·五帝本纪》
(6) 又如:难说(讨论解说);难诘(讨论责问);难驳(攻讨反击)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2) 同本义
忘,不识也。——《说文》
德音不忘。——《诗·郑风·有女同车》
中年病忘。——《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
忘路之远近。——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宠辱偕忘。——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忘身于外。——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忘魂(忘怀);忘昏(忘怀);忘反(流连忘归);忘年(忘记年岁);忘味(忘记美食的滋味);忘食(忘了吃饭);忘却(不记得);忘生舍死(忘却性命,不怕牺牲);忘先(忘记祖先)
(4) 玩忽,怠忽
夙夜不敢忘怠。——唐· 韩愈《潮州祭神文》
(5) 通“亡”。逃亡;遗失;灭亡
乐隤心其如忘。——《文选·陆机·叹逝赋》
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书·大诰》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诗·秦风·终南》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诗·大雅·假乐》
今日不为,明日忘贷。——《管子·乘马》
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汉书·武五子传》
(6) 舍弃 。如:忘私(不关心自己的得失,无私心);忘身(奋不顾身;置生死于度外);忘命(不怕死;竭尽全力);忘倦(专注于某物或被其吸引而忘却疲倦);忘劳(不感觉劳累;不知疲倦);忘想(不关心,不去想)
(7) 无,没有 。如:忘翼(谓不飞去);忘机瓮(比喻没有机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ong2 [沙头角腔] mong5 [梅县腔] wong5 [海陆丰腔] mong2 mong6 [客语拼音字汇] mong2 mong4 [陆丰腔] mong3 [东莞腔] mong3 [台湾四县腔] mong2 mong5 [宝安腔] m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妄 | 巫放 | 明 | 陽合 | 去聲 | 漾 | 合口三等 | 陽 | 宕 | myangh/mvanq | mĭwa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佶亼(
)。本义:现在)(2) 同本义
今,是时也。——《说文》
今,时辞也。——《苍颉篇》
迨其今兮。——《诗·召南·摽有梅》
于今三年。——《诗·豳风·东山》
吾今召君矣。——《史记·汲郑传》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战国策·燕策》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今其室十无一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今之高爵显位。——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又如:今朝三明朝四(指一天天地推诿、拖延);今雨(新近结交的朋友);今愁古恨(今人之愁和古人之恨);今下(现时,眼下);今夕何夕(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谓此良辰)
(4) 现代;当代。与“古”相对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今上(帝制时代,尊称当代在位的皇帝);今体(当代所通行的诗、文、书法等体裁。别于古体而言);今字(指当代所使用的文字。即:楷书;隶书)
(6) 通“金” 。如:今蝉蜕壳(金蝉脱壳。今,通“金”。比喻用计谋逃脱)
(7) 姓
副词
即将;立刻;马上
夺项王天下者,必 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连词
假使,如果
今有人于此。——《墨子·公输》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 鲧禹笑矣。(今,如果。)——《韩非子·五蠹》
今王鼓乐。——《孟子·梁惠王下》
今括一旦为将。—— 汉· 刘向《列女传》
今若断斯织。
代词
这,此 。如:今次(这次);今遭(这一回);今早(今朝;今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m1 [宝安腔] gim1 [梅县腔] gin1 [陆丰腔] gim1 gin1 [客英字典] gim1 [海陆丰腔] gim1 gin1 [客语拼音字汇] gim1 gin1 [东莞腔] gim1 [台湾四县腔] gim1 g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金 | 居吟 | 見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侵B | 深 | kim/kym | kĭĕ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宀(
),肖声。从“门”表夜间昏暗。本义:夜晚)(2) 同本义
宵,夜也。——《说文》
宵中星。——《书·尧典》
禁宵行者。——《周礼·司寤氏》
甘暝太宵之长。——《淮南子·精神》。注:“长夜之中也。”
宵扈宵。——《尔雅·释鸟》。樊注:“夜为农驱兽者也。”
昼尔于茅,宵尔索宵。——《诗·豳风·七月》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
今宵酒醒何处。——宋· 柳永《雨霖铃》
(3) 又如:宵烟(指夜晚的烟雾);宵宿(住宿;住宿的地方);宵夕(晚上);宵中(夜里,晚上);宵分(半夜,深夜);宵行(夜间出行);宵征(宵行,夜行);宵朗(夜空晴朗)
(4) 前半夜
禁宵行者,夜游者。——《周礼·秋官》
(5) 通“绡”。丝织品的一种
姆纅笄宵衣。——《仪礼·士昏礼》
(6) 又如:宵衣(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绡”)
(7) 小吃、便餐、快餐 。如:夜宵
形容词
(1) 假借为“小”。小
宵雅肆三。——《礼记·乐记》。注:“宵之言小也。”
宵人之离外刑者。——《庄子·列御寇》。注:不由明坦之途者,谓之宵人。”
毋桐好逸,毋迩宵人。——《汉书·武五子传》。颜注:“无好逸游之事,迩小人也。”
(2) 又如:宵碎(小而细碎);宵民(小民。普通老百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au1 [东莞腔] siau1 [梅县腔] siau1 [客语拼音字汇] seu1 xiau1 [沙头角腔] siau1 [台湾四县腔] seu1 [海陆丰腔] siau1 [宝安腔] siau1 [陆丰腔] si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宵 | 相邀 | 心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效 | 宵A | sĭɛu | sie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