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成语用法
陟罚臧否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赏罚褒贬。
引《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章炳麟《革命道德论》:“郡邑守令仰望风采,陟罚臧否,在其一言。”
陟罚臧否的国语词典
奖励好人,惩罚坏人。
陟罚臧否的网络释义
陟罚臧否
陟罚臧否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阜,从步。左边是山坡,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本义: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
(2) 同本义,与“降”相对
陟,登也。——《说文》
陟,陞也。——《尔雅》
陟降庭止。——《诗·周颂·闵予小子》
汝陟帝位。——《虞书》
省幽明以黜陟。——张衡《东京赋》
陟彼崔嵬。——《诗·周南·卷耳》
人陟降大艰。——柳宗元《井铭并序》
(3) 又如:陟屺(登屺山。比喻思念母亲。屺,无草木的山);陟岵(登岵山。比喻思念父亲。岵,草木繁茂的山)
(4) 登程,上路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书·太甲下》
(5) 又如:陟遐(远行);陟卓(远行);陟涉(跋涉)
(6) 晋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善。否,恶。臧否,奖善惩恶。臧、否,这里都是动词。)——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陟罚(提拔与惩罚);陟黜(进用与贬黜);陟劝(提升与奖励);陟明(进用贤明)
(8) 升遐,升天
惟新陟王,毕协赏罚。——《书·康王之诰》
(9) 又如:陟配(天子升天后,于祭天时配享)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it7 [客英字典] zhit7 [客语拼音字汇] cid6 zid5 [宝安腔] zit7 [梅县腔] zhit7 [台湾四县腔] tsi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陟 | 竹力 | 知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ţĭək | trik/tio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从刀,从詈(
,骂人)。“刀”指刑法。本义:处罚,惩办)(2) 同本义
罰,罪之小者。从刀、从詈,会意。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说文》
罚上报下之罪也。——《墨子经》
三让而罚。——《周礼·司救》。注:“挞击之也。”
小刑宪罚。——《周礼·司市》。注:“播其肆也。”
忠所罪以遇罚兮。——《楚辞·惜诵》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皆不应重罚。——清· 方苞《狱中杂记》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罚规(处罚的规章);罚约(输者受罚的约定);罚弗及嗣(惩罚罪犯,但不延及子孙)
(4) 对有过失、错误的处分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5) 又如:罚爵(宴饮时,罚失礼者喝酒的酒器)
(6) 讨伐;杀
致天之罚。——《书·汤誓》
(7) 又如:罚极(因有罪而加以诛杀);罚罪(讨伐或惩处有罪者);罚恶(惩治恶人);罚蔽(罚罪断狱)
(8) 出钱赎罪
五刑不筒,正于五罚——《书·五刑》
(9) 又如:罚锾(纳金赎罪);罚铜(纳铜罚罪);罚赎(出钱赎罪);罚俸(官吏因犯罪而停发薪俸)
(10) 发誓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元· 关汉卿《窦娥冤》
名词
(1) 刑罚
掌受士之金罚,货罚。——《周礼·职金》。注:“罚,罚赎也。”
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求,比周以相为也。——《韩非子·有度》
(2) 又如:罚作(汉代刑罚之一。处轻罪犯以一年苦役);罚神(传说主管刑罚之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臣,戕(
)声。臣,奴隶。本义:男奴隶)(2) 同本义
臧与谷二人相马牧羊——《庄子·骈拇》
(3) 又如:臧聚(仆隶役夫);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臧仆(精选和训练驾御帝王所乘五辂的役夫,使皆善其事)
(4) 成功
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左传》
(5) 通“赃”。赃物
家尽没入偿臧。——《史记·王温舒传》
盗有臧者罚。——《盐铁论·刑德》。注:“臧同赃。”
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汉书·伊赏传》
(6) 古地名 。故地在今陕西省渭水附近
(7) 姓
动词
(1) 通“赃”。贪污;行贿
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汉书·尹赏传》
毁则者为贼,掩贼者为臧,窃宝者为宄,用宄之财者为奸。——《国语·鲁语上》
(2) 又如:臧汗(贪污);臧物(赃物);臧贿(贪污受贿);臧赂(贿赂);臧罪(贪污受贿之罪)
(3) 认为好,满意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形容词
(1) 好的,美好的,善良的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邶风·雄雉》
(2) 又如:臧不(善恶);臧贬(褒贬,品评高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ong1 [客英字典] zong1 [台湾四县腔] zong1 [梅县腔] zong1 [宝安腔] zong1 [陆丰腔] cong2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臧 | 則郎 | 精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tsɑŋ | cang/zang |
详细解释
fǒu
副词
(1) (会意。从口,从不。“不”亦兼表字音。本义:不然,不是这样)
(2) ∶不,不然,不如此
否,不也。——《说文》
否臧凶。——《易·师》
否德黍帝位。——《书·尧典》。注:“皆训不。”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战国策·魏策》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这是妥当的办法吗?否
(4) 非,不是
大人否亨。——《易·否卦》
否则熟虑而从之。——《礼记·表记》。注:“谓非己志也。”
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墨子》
(5) ——用于“能否”、“可否”、“是否”中。如:明日能否出发,需视天气而定
(6) 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又如:汝知之否
(8) 另见
pǐ
动词
(1) 闭塞;阻隔不通
否,隔也。——《广雅》
否难知也。——《诗·小雅·何人斯》
否者,蔽固不通之称。——《匡谬正俗》
否者,闭而乱也。——《汉书·刘向传》
(2) 又如:否滞(停滞;阻塞);否塞(闭塞不通);否结(阻滞,郁结。比喻运数不好);否隔(亦作“否鬲”。隔绝不通);否道(壅蔽之道);否闭(闭塞不通)
(3) 贬斥
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世说新语》
(4) 变坏;灭绝
若到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西游记》
不择善否。——《庄子·渔父》
形容词
(1) 困厄;不顺
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左传·宣公十二年》
(2) 又如:否屈(困顿受挫);否败(穷困;时运不好);否往泰来(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否而末泰(时局动荡不安);否运(恶运,坏运)
(3) 恶
未知臧否。——《诗·大雅·抑》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 又如:否心(邪恶之心);否德(卑劣的品德);否臧(善恶)
(5) 通“鄙”。鄙陋
不善少而否老。——《庄子·大宗师》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6) 又如:否妇(鄙陋的妇女)
名词
(1) 通“痞”。病名,胸中满闷结块的病
心下否痛。——《素问·五常政大论》
(2) 又如:否肿(痞块肿胀)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eu3 pi3 [梅县腔] feu3 [陆丰腔] feu3 [客英字典] feu3 pi3 [东莞腔] feu3 [客语拼音字汇] bia3 feu3 pi3 [台湾四县腔] feu3 pi3 [沙头角腔] feu3 [宝安腔] fiu3 | pi3
◎ 潮州话:houn2(hóuⁿ) pi2(phí)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否 | 符鄙 | 並 | 脂B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脂B | 止 | biix/byy | bʰ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