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谀

ē yú [e yu]
繁体 阿諛
注音 ㄚ ㄩ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阿谀 ēyú

(1) 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

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谄阿谀之贼。——《三国演义》
阿谀曲从
老练的阿谀可以买动一个老实人
flatter;toady

词语解释

  1. 迎合谄媚。

    《汉书·匡衡传》:“於是司隶校尉 王尊 劾奏:‘ 衡 谭 ……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諛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彼 全忠 一凶人,犹知以顺旨为可杀。而世之小人,方以阿諛为保身之良策,何哉?” 清 陈梦雷 《赠高宪于公》诗:“里曲詎阿諛,风謡附雅豳。”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又不屑于学习那谄媚阿谀的妾妇之道来换取婆婆的欢心。”

引证解释

⒈ 迎合谄媚。

《汉书·匡衡传》:“於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 衡谭 ……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諛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彼全忠一凶人,犹知以顺旨为可杀。而世之小人,方以阿諛为保身之良策,何哉?”
清陈梦雷《赠高宪于公》诗:“里曲詎阿諛,风謡附雅豳。”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又不屑于学习那谄媚阿谀的妾妇之道来换取婆婆的欢心。”

阿谀的国语词典

阿附谄谀。

阿谀的网络释义

阿谀

  • 阿谀是指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
  • 阿谀的翻译

    英语: to flatter, to toady

    阿谀造句

    我们最讨厌阿谀奉承的人。
    因为他们说话正直无私,容色也不阿谀谄媚。
    现在这社会阿谀逢迎的人多的是。
    爷爷一生刚直不阿,最瞧不起那些阿谀逢迎之人了。
    他对上司阿谀奉承的话听起来令人肉麻!
    在旧社会下级对上级阿谀逢迎是常有的事。
    阿谀奉承之风危害极大,我们不应使它滋长下去。
    自古以来,凡小人隐君子都会用阿谀奉承的话去讨好、迎合别人。
    腐败的封建统治者对侵略军阿谀逢迎。
    两面派的惯用伎俩是:当面阿谀逢迎,背后坏话说尽。
    如今那种靠阿谀奉承谋取官职的终南捷径已行不通了。人事制度的改革堵塞了那条邪路。
    这位领导表面上刚正无私,但他特别喜欢那些阿谀奉承、投其所好的人。
    你喜欢说阿谀的话,讨厌真诚的话。
    那是个阿谀奉承之人。
    小杜对领导说话,总喜欢阿谀奉承,从中取巧。
    阿谀奉承只能荣于生前,正道直行方可垂名青史。
    聪明的人不听阿谀的话,正真的人不干不磊落的事。
    我不能同时是你的朋友又为你的阿谀奉承者。
    在我们中间,最通用的货币就是阿谀奉承。
    有时人们也痛恨阿谀奉承,但只痛恨阿谀奉承的方式而已。

    汉字详情

    ā,ē,a [a,e]
    部首: 212
    笔画: 7
    五笔: BSKG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NLMNR
    四角: 71220

    详细解释

    ē

    名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动词

    (1) 曲从;迎合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ā

    (1) 在排行或者用在小名的前面:阿大。阿宝。

    (2) 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

    a

    同“啊”。

    英文翻译

    prefix for people's names; used in transliter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aa2 aa3 aak3 o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a1 a6 o1 [陆丰腔] o1 a3 [沙头角腔] a1 a5 o1 [客英字典] a1 o1 [梅县腔] a1 a5 o1 [东莞腔] a1 o1 [台湾四县腔] a1 o1 [宝安腔] o1 | a1 [客语拼音字汇] a1 o1
    ◎ 潮州话:a1 a7 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烏何平聲開口一等qa/a
    [yu]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VWY
    五行:
    仓颉: IVHXO
    四角: 3778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臾声。本义:奉承,谄媚) 同本义

    谀,谄也。——《说文》

    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庄子·渔夫》

    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荀子·脩身》

    从命病君谓之谀。——《说苑·臣术》

    官盛则近谀。——唐· 韩愈《师说》

    诬谀之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谄谀之臣。——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谀墓之金(为人作墓志所得的报酬);谀颂(阿谀奉承);谀悦(谄媚;奉承);谀墓(指替人作墓志阿谀死者);谀佞(惯于用花言巧语阿谀谄媚的人);谀言(谄媚的言语)

    名词

    (1) 谄媚的话

    唯囿是恢,唯谀是信。——《汉书·韦贤传》

    (2) 又如:谀史(有溢美之辞的史传)

    形容词

    和悦柔顺 。如:谀然(愉悦和顺的样子)

    英文翻译

    flatter, truckl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宋本广韵

    阿谀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