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山

zhèn shān [ zhen shan]
繁体 鎮山
注音 ㄓㄣˋ ㄕㄢ

词语释义

1.一地区内的主山。古称扬州的会稽山﹑青州的沂山﹑幽州的医无闾山﹑冀州的霍山为四镇﹐故称这些山为"镇山"。又因《周礼.春官.大司乐》将四镇与五岳并举﹐故亦称五岳为镇山。有祭祀四镇之制﹐表示安定四方。

词语解释

  1. 一地区内的主山。古称 扬州 的 会稽山 、 青州 的 沂山 、 幽州 的 医无闾山 、 冀州 的 霍山 为四镇,故称这些山为“镇山”。又因《周礼·春官·大司乐》将四镇与五岳并举,故亦称五岳为镇山。有祭祀四镇之制,表示安定四方。

    宋 姜夔 《铙歌吹曲·沅之上》:“岧岧镇山,火德之纪,真人方兴,百神仰止。”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六:“镇,安也,所以安四方,以四方镇山为饰。”参见“ 四镇 ”。

引证解释

⒈ 一地区内的主山。古称扬州的会稽山、青州的沂山、幽州的医无闾山、冀州的霍山为四镇,故称这些山为“镇山”。又因《周礼·春官·大司乐》将四镇与五岳并举,故亦称五岳为镇山。有祭祀四镇之制,表示安定四方。参见“四镇”。

宋姜夔《铙歌吹曲·沅之上》:“岧岧镇山,火德之纪,真人方兴,百神仰止。”
元王恽《玉堂嘉话》卷六:“镇,安也,所以安四方,以四方镇山为饰。”

镇山的网络释义

镇山

  • 地区内的主山。古称越州(绍兴)的会稽山﹑临朐的沂山﹑幽州的医巫闾山﹑冀州的霍山为四镇,故称这些山为“镇山”。又因《周礼·春官·大司乐》将四镇与五岳并举,故亦称五岳为镇山。有祭祀四镇之制,表示安定四方。
  • 汉字详情

    zhèn [zhen]
    部首: 506
    笔画: 15
    五笔: QFHW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PJBC
    四角: 847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金,真声。本义:对物体施加压力)

    (2) 同本义

    镇,博压也。——《说文》

    王执镇圭。——《周礼·大宗伯》

    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考工记·玉人》

    而镇其浮。——《国语·楚语》

    系方绝,又重镇之。——枚乘《上书谏吴王》

    为资币、瑞节以镇之。——《国语》。

    (3) 又如:镇在五台山下;镇笮(压住);镇迮(压榨);镇石(压物的石块);镇犀(用犀牛角制的用具);镇帷犀(挂在帷帐四角防止牵动的犀角)

    (4) 镇服

    子以君命镇抚敝邑。——《国语·鲁语》

    因请立张耳为 赵王,以镇抚其国。——《史记》

    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庄子·列御寇》。

    (5) 又如:镇魇法(害人的法术);镇宅(迷信者用某种法术符咒压邪,保家宅平安);镇唬(威吓);镇遏(镇压遏阻)

    (6) 压制,用武力限制 。

    治讼若此为务,助豪猾而镇贫弱也。——《潜夫论》

    (7) 又如:镇绥(镇压平定);镇讨(镇压讨伐)

    (8) 抑制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楚辞·九章·抽思》。

    (9) 又如:镇浮(抑制轻浮);镇止(抑止);镇神头势(即镇神头。下围棋的一种战术。乙方投三六路攻四四路时,甲方用五六路抑制它)

    (10) 安定;安抚

    镇,安也。——《广雅》

    镇定大事。——《国语·晋语》

    镇国家,抚百姓。——《史记》。

    (11) 又如:镇心(静心,安定心神);镇安(安定,镇定);镇宁(安定);镇靖(安定,安抚);镇国(使国家安定)

    (12) 镇守,驻守

    留五百人镇之。——《资治通鉴·唐纪》。

    (13) 又如:镇脊(镇守屋脊,以驱邪魔);镇边关;镇辑(镇守安抚)

    (14) 使冷 。如:把西瓜放在冷水里镇一镇。

    名词

    (1) 压东西的重物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楚辞·九歌·湘夫人》

    (2) 古代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镇将管理军务,有的也兼理民政。宋初废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新唐书·兵志》。

    (3) 又如:镇军(古代将军名号;清代总兵的俗称);镇城(负责城防的军事长官);镇台(清代总兵)

    (4) 集镇,市镇 。宋以后称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现多为基层行政单位

    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宋· 高承《事物纪原》。

    (5) 又如:村镇(村庄和小市镇);镇集(镇市。都指集镇);镇店(方言。集镇)

    (6) 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

    四镇五岳。——《周礼·大司乐》

    (7) 重要或险要的地方

    白帝高为 三峡镇, 瞿唐险过 百牢关。—— 杜甫诗

    (8) 明、清时军队的编制单位。清末编练新军,也称为镇 。一镇统步队两协,马炮队各一标,二辎队各一营,以及军乐队等

    (9) 根本;基础

    然则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魏· 高堂隆《切谏增崇宫室疏》

    (10) 姓

    形容词

    (1) 常;永久

    莫言春稍晚,自有镇开花。——唐· 褚亮《咏花烛》。

    (2) 又如:镇长(经常;常);镇常(经常);镇驻(长存)

    (3) 整,全

    青塚镇野,黑山驾空。——宋· 王元之《北狄来朝颂》。

    (4) 又如:镇日镇夜(整日整夜,日日夜夜);镇日(整天);镇日价(整天。价,助词)

    英文翻译

    town, market place; suppress

    方言集汇

    ◎ 粤语:zan3

    宋本广韵

    shān [shan]
    部首: 325
    笔画: 3
    五笔: MMM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U
    四角: 2277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如:蚕上山了

    (13) 姓

    形容词

    (1) 大,巨大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如:山妻(隐士之妻)

    英文翻译

    mountain, hill, peak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1
    ◎ 客家话:[梅县腔] san1 [海陆丰腔] sa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1 [台湾四县腔] san1 [客英字典] san1 [东莞腔] san1 [沙头角腔] san1 [陆丰腔] san1 [宝安腔] s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八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閒山開平聲開口二等ʃænsren/sha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