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夏

xiāo xià [ xiao xia]
繁体 銷夏
注音 ㄒ一ㄠ ㄒ一ㄚˋ

词语释义

消夏。解暑﹐避暑。

词语解释

  1. 消夏。解暑,避暑。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销夏湾>》诗:“遗名復避世,销夏还销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精怪·鳖精》:“ 吴门 俗例,新嫁娘每过端阳节,輒归寧销夏。”

引证解释

⒈ 消夏。解暑,避暑。

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销夏湾>》诗:“遗名復避世,销夏还销忧。”
清钱泳《履园丛话·精怪·鳖精》:“吴门俗例,新嫁娘每过端阳节,輒归寧销夏。”

销夏的网络释义

销夏

  • xiāo xià ㄒㄧㄠ ㄒㄧㄚˋ 销夏(销夏)
  • 消夏。解暑,避暑。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销夏湾>》诗:“遗名复避世,销夏还销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精怪·鳖精》:“ 吴门 俗例,新嫁娘每过端阳节,辄归宁销夏
  • 汉字详情

    xiāo [xiao]
    部首: 506
    笔画: 12
    五笔: QIEG
    五行: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OPFB
    四角: 89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金,肖声。本义:熔化金属)

    (2) 同本义

    销,铄金也。——《说文》

    销车以斗七命。——《淮南子·泛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史记·秦始皇本纪》

    销锋镐。——汉· 贾谊《过秦论》

    今出黄金银物百五十种,千八百余斤,销冶以供军用。——《三国志·魏志》

    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论衡·谈天》

    (3) 又如:销冶(熔炼,熔铸,熔冶);销炼(熔化冶炼);销钱(熔化钱币)

    (4) 溶化;消融

    雪霜顿销释,土脉膏且黏。——唐· 韩愈《苦寒》

    一天大事,竟如此瓦解冰销。——《官场现形记》

    (5) 通“消”。清失;消除;消散

    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庄子·则阳》

    销忧者莫若酒。——《汉书·东方朔传》

    夫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汉书·刘向传》

    (6) 又如:销患(化除祸患。也作“销祸”);销距(化除敌人的抵抗)

    (7) 耗尽,毁灭

    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汉书·龚胜传》

    (8) 又如:销刃(销毁兵刃);销化(消失而化为无形);销失(即“消失”);销沉(消失沉没。指时光的流逝)

    (9) 排遣,打发

    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10) 又如:销日(排遣时间);销夏(排遣炎热的夏天)

    (11) 衰敝;衰残

    周公遗化销微, 孔氏庠序衰坏。——《汉书·地理志下》

    (12) 又如:销乏(疲劳;消耗;亏损;衰败);销志(意志渐趋消沉,无法乐观)

    (13) 消耗,耗费

    典了庄宅,卖了田土,销乏了几多钱物。——《冤家债主》

    他就只好背了家具到外边和别的匠人碰个伙,顾个零花销。——《李家庄的变迁》

    (14) 又如:销缴(开销;花费;注销交纳);销算(决算,计算收支总帐)

    (15) 注销

    民户之受害者莫甚于已纳重追,皆由案吏不相关照,乡胥不与销豁。——元· 胡太初《昼帘绪论》

    (16) 又如:销豁(注销豁免)

    (17) 卖,出售

    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 康有为《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

    (18) 又如:经销

    (19) 用栓、销钉或螺栓别住、连接或结牢 。如:用销钉销牢

    名词

    (1) 古代的一种刀

    羊头之销,虽水断龙舟,…——《淮南子》

    (2) 生铁

    屠者弃销而锻者拾之,所缓急异也。——《淮南子》

    (3) 通“绡”。生丝缯;帆网

    连弩以射,销车以斗。——《淮南子·泛论》

    英文翻译

    melt, fuse; market, sell

    方言集汇

    ◎ 粤语:siu1

    宋本广韵

    xià [xia]
    部首: 343
    笔画: 10
    五笔: DHT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UHE
    四角: 10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人头。臼( ),两手,攵( 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 孔传:“夏, 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5) 朝代名

    (6)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始于虞夏。—— 蔡元培《图画》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7)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8)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1)∶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2)∶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3)∶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4)∶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9)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如:夏国;大夏

    (10) 通“厦”。大屋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11)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12)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

    (13) 姓

    形容词

    (1) 大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2)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3) 华彩,即五色

    秋染夏。——《周礼》

    (4)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

    英文翻译

    summer; great, grand, big

    方言集汇

    ◎ 粤语:haa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a5 [台湾四县腔] ha5 [梅县腔] ha5 [海陆丰腔] ha6 [沙头角腔] ha5 [宝安腔] ha3 [东莞腔] ha5 ha3 [客语拼音字汇] ha4 [陆丰腔] ha6
    ◎ 潮州话:hê7 (hē)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雅麻二開上聲開口二等ɣaghrax/he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