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释然
(1) 疑虑、嫌隙等消释后心中平静的样子
词语解释
疑虑消除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由是释然,復无疑虑。”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释然放怀,无復蔕芥。” 鲁迅 《书信集·致楼炜春》:“先时闻謡言,多为恶耗,几欲令人相信。今见其亲笔,心始释然。”
消融貌;瓦解貌。
唐 刘禹锡 《何卜赋》:“於是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志坚。内视群疑,犹冰释然。” 宋 苏洵 《几策·审势》:“久而不治,又将有大於此,而遂浸微浸消,释然而溃。” 明 刘基 《郁离子·千里马》:“ 三代 之民,犹以胶摶沙,虽有时而融,不释然离也。”
形容领悟。
《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諫乃释然悟。” 金 王若虚 《道学发源后序》:“明乎天理人欲之辨,始於至粗,极于至精,皆前人之所未见,然后天下释然,知所适从。” 清 恽敬 《明夷说》一:“三圣人之意盖相条贯如此,知此则诸爻之辞可释然矣。”
喜悦貌。
《庄子·齐物论》:“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成玄英 疏:“释然,怡悦貌也。” 宋 司马光 《论财利疏》:“一朝京师得雨,远方未遍,则君臣释然相庆,不復以民食为念。”
引证解释
⒈ 疑虑消除貌。
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由是释然,復无疑虑。”
宋沉括《梦溪笔谈·神奇》:“释然放怀,无復蔕芥。”
鲁迅《书信集·致楼炜春》:“先时闻謡言,多为恶耗,几欲令人相信。今见其亲笔,心始释然。”
⒉ 消融貌;瓦解貌。
引唐刘禹锡《何卜赋》:“於是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志坚。内视群疑,犹冰释然。”
宋苏洵《几策·审势》:“久而不治,又将有大於此,而遂浸微浸消,释然而溃。”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三代之民,犹以胶摶沙,虽有时而融,不释然离也。”
⒊ 形容领悟。
引《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諫乃释然悟。”
金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明乎天理人欲之辨,始於至粗,极于至精,皆前人之所未见,然后天下释然,知所适从。”
清恽敬《明夷说》一:“三圣人之意盖相条贯如此,知此则诸爻之辞可释然矣。”
⒋ 喜悦貌。
引《庄子·齐物论》:“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成玄英疏:“释然,怡悦貌也。”
宋司马光《论财利疏》:“一朝京师得雨,远方未遍,则君臣释然相庆,不復以民食为念。”
释然的国语词典
因疑虑、嫌隙等冰释而放心。
释然的网络释义
释然 (汉语词语)
反义词
释然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采(
),睪( )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2) 同本义
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说文》
释获。——《仪礼·大射仪》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主人释服。——《仪礼》
(3) 又如:释绂(解下印绶。指致仕罢官);释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即“作官”)
(4) 解释
乃使行人 奚斯释言于 齐。——《国语·吴语》
(5) 又如:释情消迹(消除误会;予以和解);释言(以言语自作解释);释例(说明所著书的凡例)
(6) 释放;赦免
怀王竟听 郑袖,复释去 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豪民气尽,以额叩头,谢不敢。乃释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舍弃;抛弃
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左传·哀公八年》
君其释申生也。——《国语·晋语》。注:“释,舍也。”
(8) 又如:释法(舍弃法令而不施用)
(9) 放下;放开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10) 又如:力叮不释(用力叮住不放)
(11) 消失
虽欲爱君,惑不释也。——《国语·晋语》
(12) 溶化;消融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老子》
(13) 又如:如冰之将释(就像冰将消融那样)
(14) 泡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
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礼记·内则》
(15) 发,射出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书·太甲上》
(16) 解除;免除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 黄宗羲《原君》
(17) 又如:释去仔肩(卸掉责任;放下重担);释憾(解除心中的怨恨。指报复);释难(解除困难);释闷(解闷儿;排遣烦闷);释四增美(除去邪僻之念,增加美善的质性)
(18) 淘米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大雅·生民》
名词
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 。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如:释厄(唐僧遭受的魔难);释老(指释伽牟尼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也叫“释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
,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2)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然,烧也。——《说文》
(3) 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4)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后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5) 明白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6) 耀;照耀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7) 以为…对;同意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8) 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9) 形成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10) 宜;合适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1) 但是,然而
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4) 于是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然不伐 蒲。——《史记》
(5) 然后;才 。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形容词
是,对 假借为嘫。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代词
(1) 如此,这样,那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 河东凶亦然。——《孟子》
(2)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an2 [沙头角腔] jen2 [客语拼音字汇] yan2 [台湾四县腔] jen2 [东莞腔] jen2 [陆丰腔] jan3 [宝安腔] jen2 [海陆丰腔] ren2 [客英字典] je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然 | 如延 | 日 | 仙A開 | 平聲 | 先 | 開口三等 | 仙A | 山 | njen/ren | nʑĭɛ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