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监

dōu jiān [ dou jian]
繁体 都監
注音 ㄉㄡ ㄐ一ㄢ

词语释义

官名。三国时称内侍官。 官名。唐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 官名。宋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 宋代道教职称名。

词语解释

  1. 官名。

    三国 时称内侍官。《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又以黄门 张当 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

  2. 官名。

    唐 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新唐书·白居易传》:“ 唐 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3. 官名。

    宋 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宋 朝兵马都监有路,分掌本路禁、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都监则以大小使臣充,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兼在城廵检。”《水浒传》第十二回:“正将臺上立着两箇都监:一箇唤做 李天王 李成 ,一箇唤做 闻大刀 闻达 。”

  4. 宋 代道教职称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 太平兴国 中,增置副道録,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三国时称内侍官。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

⒉ 官名。 唐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

《新唐书·白居易传》:“唐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⒊ 官名。 宋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

《文献通考·职官十三》:“宋朝兵马都监有路,分掌本路禁、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都监则以大小使臣充,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兼在城廵检。”
《水浒传》第十二回:“正将臺上立着两箇都监:一箇唤做李天王李成,一箇唤做闻大刀闻达。”

⒋ 宋代道教职称名。

宋高承《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太平兴国中,增置副道録,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

都监的网络释义

都监

  • 都监,官名,即“监军”,古代监军大都是由宦官兼任。另外佛教寺院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僧人也称为都监。都监大多是由那些在寺院担任过多年的监院、有丰富的寺院管理经验和执行能力的人来担纲的,因为对执行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了解。所以,执行层反馈回来的情况,都监都能够了如指掌。
  • 都监造句

    在文章第一部分,笔者首先总结了监所检察的职责范围,以明确监所检察主要都监督什么,作为文章写作的逻辑基础。
    近因交结城中孙都监之子名仰来往,日久月深,妾夫以为知己之交。
    延政求救于吴越,壬戌,吴越王元瓘遣宁国节度使、同平章事仰仁诠、内都监使薛万忠将兵四万救之,丞相林鼎谏,不听。
    你整日里品竹调弦、吟诗作画,就是做不了好都监。
    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在扩张过程中,产品需求量太大让奢侈品牌心力不济,难以做到对产品质量每个环节都监管到位。
    翌日午时,陈通判、陆副都监,还有州衙一个姓黄的录事参军,各带了七八个随从,坐着山轿登上朐山,直到北山坡龙兴寺山门前落轿。
    到了第二十九回“武松大闹飞云浦”,设计陷害武松的张都监在“八月中秋”,偕夫人宅眷于鸳鸯楼开宴饮酒赏月,摆出了阖家团圆的架势。
    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了张都监等十九人后,连夜出逃,一时困倦,棒疮发了又疼,因行不得,投一小庙里权歇一歇,却被四个捣子绑缚,拖到村里。
    第三十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
    因为他对《老》、《庄》微言释解精湛,甚恰帝旨,因此神宗诏旨于陈景元弟子中,择其善者承领他的原职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

    汉字详情

    dū,dōu [du,dou]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FTJ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ANL
    四角: 47627

    详细解释

    dōu

    副词

    (1) 全部

    (2)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你的话并不都对;都子(乞丐);都把势(总头目)

    (4) 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如:都是你老磨蹭,害得我们来晚了

    (5)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如: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6) 表示已经 。如:茶都凉了,赶快喝吧!

    (7)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2)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

    距闰王百里为都。——《周礼》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田畴秽,都邑露。——《荀子·富国》

    (3) 又如:都鄙(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亭(都邑中的传舍);都甸(都邑郊外之地)

    (4) 邦国的都城,国都

    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释名》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秋九月,权迁都建业。——《三国志·吴主传》

    都门帐饮无绪。——宋· 柳永《雨霖铃》

    (5) 又如:奠都;定都;故都;国都;京都(旧时称国都);旧都(故都);迁都;行都(旧时指临时的首都);都下(京都之下。即京城);都内(京城内的府库);都邑(首都);都辇(京师);都畿(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6) 引申为城市

    傅之其人,通邑大都。——王安石《报任安书》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都道(都城的街道);都阃(都市郭门。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阃:门坎);都庄(都城的大道)

    (8)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凡造都鄙。——《周礼·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邦都之赋。——《周礼·大宰》。注:“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9) 又如:都鄙,都家(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10)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明、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图下分十庄,图有地保;图上设都,相当于区或乡

    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儒林外史》

    (11) 头目,首领 。如:都老(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都长(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都纂(总编纂);都鬼(迷信说法,阴间鬼的头领);都判官(迷信说法,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

    (12) 唐、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如:都伯(统领百人的军官);都排(百人长。都是军队编制名称,唐和五代,都为千人,宋时缩为百人);都司(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都尉(官名。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

    (13) 吏的俗称 。如:都护(官名);都监(官名);都府(中央所属各部、府的长官);都校(五代时武官名);都将(后魏铸钱官);都统制(官名。南宋建炎元年始置);都察院(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都老爷(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御史的口头称呼);都头(州县的捕盗头目;总头目);都知(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

    动词

    (1) 建都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论》

    (2) 聚集

    都,凡也。——《广雅·释训》

    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注

    水泽所聚谓之都。——《水经注·水文注》

    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

    (3) 又如:都居(水积聚的地方);都场(聚会的地方);都泽(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

    (4) 率领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

    形容词

    (1) 美好的样子

    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三国志·孙韶传》

    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战国策·齐策》

    (2) 又如:都冶(美艳的样子);都雅(优美文雅的样子);都长(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都鄙(文雅与卑陋)

    (3) 大

    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

    副词

    (1) 统统,完全

    都,凡也。——《广雅·释训》

    (2) 又如:都齐(完全,统统);都数(总数);都领(总领,总管);都邮(古指邮驿总站);都来(统统;总共;总计);都凡(总共)

    (3) 另见 dōu

    英文翻译

    metropolis, capital; all, the whole; elegant, refined

    方言集汇

    ◎ 粤语:dou1
    ◎ 客家话:[梅县腔] du1 [台湾四县腔] du1 do1 [宝安腔] du1 [沙头角腔] du1 [客英字典] du1 [海陆丰腔] du1 do1 [梅县腔] du1 [客语拼音字汇] du1 [陆丰腔] du1 [东莞腔] d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當孤平聲開口一等tuto/tu
    jiān,jiàn [jian]
    部首: 510
    笔画: 10
    五笔: JTYL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IBT
    四角: 28102

    详细解释

    jiān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臣,竖目),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本义:监督,察看督促)

    (2) 同本义

    監,临下也。——《说文》

    立其监。——《周礼·太宰》。注:“谓公侯伯子男各监一国。”

    何用不监。——《诗·小雅·节南山》

    监,察也。——《方言十二》

    使监谤者。——《国语·周语》。注:“察也。”

    以监其上下之所好。”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 荥阳。——《史记·陈涉世家》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国语·周语上》

    夷门监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刚毅监斩。——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又如:监临(自上而下地监督视察);监修(监督编修);监觑(查看);监解(明察,分辨)

    (4) 掌管;主管 。如:监院(监管寺院的僧人);监主(监临主守的官员;主管监狱的官员);监事(指企业或事业组织中担任监察工作的领导成员);监帅(监督军务的主将)

    (5) 古代指太子或元老重臣代掌朝政 。如:监国 (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近臣代行职务)

    (6) 监禁;关押 。如:监候(监禁起来候审;或判死罪后缓刑,关起来等候秋审复核);监追(监禁起来严令限期完成);监系(亦作“监计”。关押,囚禁)

    (7) 统领,率领

    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书·洛诰》

    (8) 又如:监御(统领);监统(监督统理)

    名词

    (1) 牢狱

    监五室。——清· 方苞《狱中杂记》

    监外板屋。

    (2) 又如:监铺(临时拘留所);监仓(监狱);监规(监狱的规章制度);监比(坐监追征)

    (3) 监督、指导或劝告的人

    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刍。——《礼记·月令》。注:“山林川泽之官。”

    (4) 又如:学监(清末在中等以上学堂设立的学官)

    (5) 指诸候

    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周礼·太宰》

    (6) 另见 jiàn

    jiàn

    动词

    (1) 通“鉴”

    (2) 借鉴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召诰》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荀子·解蔽》

    (3) 照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书·酒诰》

    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昔有仍氏,生女发黑而甚美,光可监人。——《列女传·晋羊叔姬》

    (4) 另见 jiān

    英文翻译

    supervise, control, direct

    方言集汇

    ◎ 粤语:gaam1 gaam3
    ◎ 潮州话:哥庵1 哥庵3 ,gam1(kam) gam3(kàm) [澄海]gang1(kang) gang3(kàng)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