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卢

dōu lú [ dou lu]
繁体 都盧
注音 ㄉㄡ ㄌㄨˊ

词语释义

1.古国名。在南海一带。国中之人善爬竿之技。 2.借指都卢国人。 3.古代杂技名。今之爬竿戏。 4.微笑貌。 5.统统。

词语解释

  1. 古国名。在 南海 一带。国中之人善爬竿之技。

    《文选·张衡<西京赋>》:“非 都卢 之轻趫,孰能超而究升。” 李善 注:“《汉书》曰:自 合浦 南有 都卢国 。《太康地志》曰: 都卢国 ,其人善缘高。” 晋 傅玄 《正都赋》:“ 都卢 迅足,缘脩竿而上下。”

  2. 借指 都卢国 人。

    唐 元稹 《再酬复言》诗:“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鬭敌 都卢 。”

  3. 古代杂技名。今之爬竿戏。

    《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 都卢 ,国名也。’ 李奇 曰:‘ 都卢 ,体轻善缘者也。’” 清 陶炜 《课业馀谈·乐》:“都卢,缘高戏也。 都卢 ,国名,其人体轻而善缘也。” 清 丘逢甲 《书事迭前韵》之四:“都卢场闢万人观,民力东南近已殫。”

  4. 微笑貌。

    清 钱谦益 《宋玉叔<安雅堂集>序》:“羣儿论雹为珠,论珠为雹,喧呶聒耳,都卢一笑而已。” 清 钱谦益 《尹孔昭墓志铭》:“间有妨难,都卢一笑而已。”

  5. 统统。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曰:‘ 张郎 太贪生,一箭射两垜。’十娘则谓曰:‘遮三不得一,觅两都卢失。’” 唐 白居易 《赠邻里往还》诗:“骨肉都卢无十口,粮储依约有三年。” 宋 贺铸 《送周开祖出守鄱阳》诗:“ 鄱阳 不乏江山助,高兴都卢属 谢公 。”

引证解释

⒈ 古国名。在南海一带。国中之人善爬竿之技。

《文选·张衡<西京赋>》:“非都卢之轻趫,孰能超而究升。”
李善注:“《汉书》曰:自合浦南有都卢国。《太康地志》曰:都卢国,其人善缘高。”
晋傅玄《正都赋》:“都卢迅足,缘脩竿而上下。”

⒉ 借指都卢国人。

唐元稹《再酬复言》诗:“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鬭敌都卢。”

⒊ 古代杂技名。今之爬竿戏。

《汉书·西域传赞》:“﹝武帝﹞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注:“晋灼曰:‘ 都卢,国名也。’ 李奇曰:‘ 都卢,体轻善缘者也。’”
清陶炜《课业馀谈·乐》:“都卢,缘高戏也。 都卢,国名,其人体轻而善缘也。”
清丘逢甲《书事迭前韵》之四:“都卢场闢万人观,民力东南近已殫。”

⒋ 微笑貌。

清钱谦益《宋玉叔<安雅堂集>序》:“羣儿论雹为珠,论珠为雹,喧呶聒耳,都卢一笑而已。”
清钱谦益《尹孔昭墓志铭》:“间有妨难,都卢一笑而已。”

⒌ 统统。

唐张鷟《游仙窟》:“五嫂曰:‘ 张郎太贪生,一箭射两垜。’十娘则谓曰:‘遮三不得一,觅两都卢失。’”
唐白居易《赠邻里往还》诗:“骨肉都卢无十口,粮储依约有三年。”
宋贺铸《送周开祖出守鄱阳》诗:“鄱阳不乏江山助,高兴都卢属谢公。”

都卢的网络释义

都卢

  • 都卢,古代杂技名、古国名、微笑的样貌的意思。
  • 汉字详情

    dū,dōu [du,dou]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FTJ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ANL
    四角: 47627

    详细解释

    dōu

    副词

    (1) 全部

    (2)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你的话并不都对;都子(乞丐);都把势(总头目)

    (4) 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如:都是你老磨蹭,害得我们来晚了

    (5)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如: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6) 表示已经 。如:茶都凉了,赶快喝吧!

    (7)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2)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

    距闰王百里为都。——《周礼》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田畴秽,都邑露。——《荀子·富国》

    (3) 又如:都鄙(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亭(都邑中的传舍);都甸(都邑郊外之地)

    (4) 邦国的都城,国都

    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释名》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秋九月,权迁都建业。——《三国志·吴主传》

    都门帐饮无绪。——宋· 柳永《雨霖铃》

    (5) 又如:奠都;定都;故都;国都;京都(旧时称国都);旧都(故都);迁都;行都(旧时指临时的首都);都下(京都之下。即京城);都内(京城内的府库);都邑(首都);都辇(京师);都畿(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6) 引申为城市

    傅之其人,通邑大都。——王安石《报任安书》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都道(都城的街道);都阃(都市郭门。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阃:门坎);都庄(都城的大道)

    (8)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凡造都鄙。——《周礼·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邦都之赋。——《周礼·大宰》。注:“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9) 又如:都鄙,都家(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10)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明、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图下分十庄,图有地保;图上设都,相当于区或乡

    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儒林外史》

    (11) 头目,首领 。如:都老(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都长(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都纂(总编纂);都鬼(迷信说法,阴间鬼的头领);都判官(迷信说法,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

    (12) 唐、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如:都伯(统领百人的军官);都排(百人长。都是军队编制名称,唐和五代,都为千人,宋时缩为百人);都司(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都尉(官名。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

    (13) 吏的俗称 。如:都护(官名);都监(官名);都府(中央所属各部、府的长官);都校(五代时武官名);都将(后魏铸钱官);都统制(官名。南宋建炎元年始置);都察院(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都老爷(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御史的口头称呼);都头(州县的捕盗头目;总头目);都知(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

    动词

    (1) 建都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论》

    (2) 聚集

    都,凡也。——《广雅·释训》

    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注

    水泽所聚谓之都。——《水经注·水文注》

    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

    (3) 又如:都居(水积聚的地方);都场(聚会的地方);都泽(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

    (4) 率领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

    形容词

    (1) 美好的样子

    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三国志·孙韶传》

    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战国策·齐策》

    (2) 又如:都冶(美艳的样子);都雅(优美文雅的样子);都长(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都鄙(文雅与卑陋)

    (3) 大

    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

    副词

    (1) 统统,完全

    都,凡也。——《广雅·释训》

    (2) 又如:都齐(完全,统统);都数(总数);都领(总领,总管);都邮(古指邮驿总站);都来(统统;总共;总计);都凡(总共)

    (3) 另见 dōu

    英文翻译

    metropolis, capital; all, the whole; elegant, refined

    方言集汇

    ◎ 粤语:dou1
    ◎ 客家话:[梅县腔] du1 [台湾四县腔] du1 do1 [宝安腔] du1 [沙头角腔] du1 [客英字典] du1 [海陆丰腔] du1 do1 [梅县腔] du1 [客语拼音字汇] du1 [陆丰腔] du1 [东莞腔] d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當孤平聲開口一等tuto/tu
    [lu]
    部首: 232
    笔画: 5
    五笔: HNE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S
    四角: 21207

    详细解释

    (1) (形声。甲骨文字形,从皿,虎声。本义:饭器)

    (2) 同本义

    卢,饭器也。——《说文》

    (3) 通“庐”。房屋

    君卢屋妾。——《荀子·富国》

    (4) 瞳人

    玉女无所眺其清卢兮。——《汉书·扬雄传》

    (5) 通“颅”。头盖骨

    蹶蹏足以破卢陷匈。——《淮南子·修务》

    (6) 〈形〉 黑色

    卢弓一。——《书·文侯之命》

    是犹绁韩卢而责之获也。——《汉书·王莽传下》。师古曰:“韩卢,古 韩国之名犬也。黑色曰卢。”

    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水经注·滱水》

    上九。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汉· 扬雄《太玄经》。 范望注:荼,白也;卢,黑也。

    于是乎卢橘夏熟。——《史记·司马相如传》

    (7) 又如:卢弓;卢矢;卢瞳(黑眼珠);卢狗(即韩卢。战国时韩国良犬);卢猎(即卢鹊);卢鹊(古代良犬韩卢、宋鹊的并称。亦泛指良犬);卢卢(呼犬声)

    (8) 姓

    英文翻译

    cottage, hut; surname; black

    方言集汇

    ◎ 粤语:lou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