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代郡守出行时仪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职位。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堂试》:“千里承恩秉郡旄,矢心曾不染秋毫。”
引证解释
⒈ 古代郡守出行时仪仗中的旄旗。借指郡守的职位。
引元柯丹丘《荆钗记·堂试》:“千里承恩秉郡旄,矢心曾不染秋毫。”
郡旄的网络释义
郡旄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2) 同本义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至 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说文》。 朱骏声曰: 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郡国一百有三,古者县大郡小, 秦以后郡大县小。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谪守巴陵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清· 周容《芋老人传》
自郡城走数十里。
(3) 又如:郡属(郡守的属员);郡廨(郡府);郡朝(郡署的厅事。亦指郡守);郡章(郡太守的印玺);郡倅(郡佐。郡守的副职)
(4) 英国和爱尔兰的领土区划分之一,构成为行政、司法和政治目的而设立的主要单位,包括以前盎格鲁撒克逊的郡和其它从未成为郡的地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un6 kiun3 [梅县腔] kiun3 [宝安腔] kiun3 [陆丰腔] kiun3 [东莞腔] gun5 [台湾四县腔] kiun5 kiun3 [客语拼音字汇] kiun4 [客英字典] kiun5 kiu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郡 | 渠運 | 羣 | 文 | 去聲 | 問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gʰĭuən | gyonh/giunn |
详细解释
máo
名词
(1) 同本义
旄,幢也。——《说文》。本用妈犛牛尾,注于旗之竿首,故曰旄。后又用羽,或兼用氂与羽焉。
右秉白旄。——《书·牧誓》
建彼旄矣。——《诗·小雅·出车》
见羽旄之美。——《孟子》
总光耀之采旄。——《史记·司马相如传》
乐师有旄舞。——《周礼·旄人》
上将拥旄西出征。——岑参《轮台歌》
(2) 又如:旄钺(本为旗帜和兵器。代指军权);旄麾(即旌麾。帅旗);旄象(饰以象牙的旌旗)
(3) 牦牛尾 。古代常作饰物
羽旄齿革。——《国语·晋语》
(4) 又如:旄羽(牦牛尾和雉羽);旄狄(即旄羽);旄端(尾端)
(5) 牦牛
骍旄之盟。——《左传·襄公十年》
(6) 又如:旄尘(牦牛和尘);旄毡(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旄牛(即牦牛)
(7) 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旄丘之葛兮。——《诗·邶风·旄丘》。传:“前高后下曰旄丘。”
(8) 又如:旄敦(旄丘与敦丘)
(9) 星名 。如:旄星(即旄头星);旄头(即昂星)
(10) 通“髦”。俊杰 。如:旄俊(俊杰之士)
(11) 通“毛”。
粪除其颠旄。——《管子·小匡》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诗·邶风·旄丘》
(12) 另见
mào
形容词
(1) 年老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旄倪(老人和幼儿);旄期(老年)
(3) 眼睛昏花
旄不知人。——《战国策》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au2 [宝安腔] mau2 mau1 | mau3 [客英字典] mau2 mau3 [海陆丰腔] mau2 mau3 [客语拼音字汇] mau2 [台湾四县腔] mau2 mau3
◎ 潮州话:m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毛 | 莫袍 | 明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mau | mɑ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