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筒

yóu tǒng [you tong]
繁体 郵筒
注音 一ㄡˊ ㄊㄨㄥˇ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邮筒 yóutǒng

(1) 设在路旁供寄信用的柱墩状箱

post-box;pillar-box

词语解释

  1. 亦作“ 邮筩 ”。古时封寄书信的竹筒。

    宋 欧阳修 《送梅龙图公仪知杭州》诗:“邮筒不絶如飞翼,客至还无菜甲羹。” 宋 王安石 《寄张先郎中》诗:“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筩还肯寄新诗。” 清 蒲松龄 《聊斋自志》:“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2. 今指邮局设在路旁供投寄信件的信筒。

    巴金 《新生》:“我把信写好,晚饭后,拿出去投在邮筒里。”

  3. 指书信。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山左金石志序》:“ 元 以是书本与先生商订分纂。先生蒞 楚 ,虽羽檄纷驰,而邮筒往復,指証颇多。” 清 丘逢甲 《送季平之澳门兼订来约》诗之二:“行期早吾告,慎勿惜邮筒。”

  4. 指信封。

    郭沫若 《瓶》诗之十一:“我在未开信前,匆匆地先把她邮筒上的名儿亲了半天。”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邮筩”。古时封寄书信的竹筒。

宋欧阳修《送梅龙图公仪知杭州》诗:“邮筒不絶如飞翼,客至还无菜甲羹。”
宋王安石《寄张先郎中》诗:“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筩还肯寄新诗。”
清蒲松龄《聊斋自志》:“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⒉ 今指邮局设在路旁供投寄信件的信筒。

巴金《新生》:“我把信写好,晚饭后,拿出去投在邮筒里。”

⒊ 指书信。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山左金石志序》:“元以是书本与先生商订分纂。先生蒞楚,虽羽檄纷驰,而邮筒往復,指証颇多。”
清丘逢甲《送季平之澳门兼订来约》诗之二:“行期早吾告,慎勿惜邮筒。”

⒋ 指信封。

郭沫若《瓶》诗之十一:“我在未开信前,匆匆地先把她邮筒上的名儿亲了半天。”

邮筒的国语词典

邮局在路旁设立供人投信的筒子。

邮筒的网络释义

邮筒

  • 邮筒,邮箱的一种,常见于街道上,是用来收集外寄信件的邮政设施,寄信人若果不便去邮政局,可以把信件投入到就近的邮箱,邮差会定时来邮筒收集信件,回邮局,再分类、运输及派送。 邮箱是邮政局的固定资产,它是便民设施。
  •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邮筒标准英文名为Mailbox。
  • 邮筒造句

    春节快到,我将写上健康、填上快乐、加上好运、注上平安,附上吉祥,将好运作邮票、真情作邮戳、幸福作信封,然后把它放进甜蜜的邮筒,预祝春节快乐。
    新年来到,我将写上健康、填上快乐、加上好运、注上平安,附上吉祥,将好运作邮票、真情作邮戳、幸福作信封,然后把它放进甜蜜的邮筒,预祝春节快乐。
    假如我说“夏天”,写下“蜂鸟”这个词,装在信封里,带下山去,投进邮筒。你一打开我的信,就会回想起那些日子,还有我是多么,多么地,爱你。雷蒙德·卡佛。
    新年将到,我将好运作邮票、真情作邮戳、幸福作信封,写上健康、填上快乐、加上好运、注上平安、附上吉祥,然后把它放进甜蜜的邮筒,预祝你春节快乐!
    所有邮局都提供邮政用品服务,邮筒为红色与绿色,红色为限时专送及航空邮件,绿色为平信。
    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新年到,我将写上健康、填上快乐、加上好运、注上平安,附上吉祥,将好运作邮票、真情作邮戳、幸福作信封,然后把它放进甜蜜的邮筒,预祝春节快乐。
    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我到附近的邮筒投寄信件,回来的路上发现家旁边的空地上,有一位老婆婆背对着我蹲着。
    板油布丁和红色邮筒已经深入你的灵魂。
    新年到,我将好运作邮票、真情作邮戳、幸福作信封,写上健康、填上快乐、加上好运、注上平安,附上吉祥,然后把它放进甜蜜的邮筒,祝你春节快乐。
    和普通邮筒不一样的是,因为投信口位置相当于二层楼的高度,为方便市民攀上去投递信件,设计者绕着筒身搭建了一段斜梯。
    记者发现,这里的装修和正规邮局并无二样,在柜台左边,放着一只绿色的邮筒,供师生们投寄信件,在右边还摆放着“快件包裹”和“信函收寄”两个桌牌。
    只须将各自的美元纸币用橡皮筋捆成整整齐齐的一叠叠,将捆好的钱放入这个麻布袋中,然后将这个麻布袋丢人离你最近的邮筒里。
    新年快到,我将好运作邮票、真情作邮戳、幸福作信封,写上健康、填上快乐、加上好运、注上平安,附上吉祥,然后把它放进甜蜜的邮筒,预祝春节快乐。
    劳驾你把这封信帮我投递到邮筒里。
    和萌萌哒歪邮筒一起扭起来。
    现在,这里是日常生活。人来,人往。公共汽车斜驶过来,轻巧地进了站。冰糖葫芦。邮筒。鲜花店的玻璃上结着水气,一朵红花清晰地突现出来,从恍惚的绿影的后面。狐皮大衣,铜鼓。炒栗子的香气。
    台风“苏迪罗”击倒的树木、招牌不计其数,偏偏在台北市龙江路上被重物砸歪的两个邮筒,让民众觉得“萌萌哒”。
    我慢吞吞地走到邮筒旁。管他呢,就算我不知道爸爸住在哪里,就像写信给圣诞老公公一样,我投了信,没邮票也没写地址。马克·李维。

    汉字详情

    yóu [you]
    部首: 212
    笔画: 7
    五笔: MB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LWNL
    四角: 576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邑垂。垂,边郵;邑,城邑。“邮”,从邑,由声。本义:古地名。)

    (2) 同本义

    邮,左冯翊高陵,从邑,由声。——《说文》。按,邮亭,邮乡,在今陕西西安府高陵县。

    (3) 传递文书的驿站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因邮上封事。——《汉书》

    缮治邮亭。——《汉书·赵充国传》

    (4) 又如:邮吏(驿战管邮递的小官);邮馆(设在驿站的旅店);邮驿(古时办理传送公务信件的地方)

    (5) 指传送文书的人

    殷洪乔不为致书邮。——《晋书·殷浩传》

    (6) 又如:邮人(传递公文书信的人)

    (7) 古代井田间田官督耕所居的庐舍 。如:邮舍(古代田官督耕居住的庐舍)

    (8) 通“尤”。过失,罪过

    不知其邮。——《诗·小雅·宾之初筵》

    邮又甚焉。——《国语·晋语四》。韦昭注:“邮,过也。”

    以显朕邮。——《汉书·成帝纪》

    (9) 又如:邮罚(判人罪过,处罚其身)

    动词

    (1) 传递;邮寄 。如:邮子(驿卒。传送文书、公物的差役);邮书(寄递的书信);信已经邮去;这月给母亲邮三十元

    (2) 通“尤”。责怪

    己无邮人。——《荀子·成相》

    罪人不邮其上。——《荀子·议兵》

    英文翻译

    postal, mail; post office

    方言集汇

    ◎ 粤语:jau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以周平聲開口三等ju/joujĭəu
    tǒng [tong]
    部首: 624
    笔画: 12
    五笔: TMG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BMR
    四角: 88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同声。本义:竹筒,粗大的竹管)

    (2) 同本义

    筒,通箫也。——《说文》

    筒,竹管也。——《三苍》

    筩,断竹也。——《说文》

    教吏为缿筩。——《汉书·李广汉传》。注:“竹筩也,如今官受密事筩也。”?

    伶伦制十二筩,以听凤鸣。——《汉书·律历志》

    (3) 又如:筒箭(放在竹筒里发射的箭矢);筒竹(竹筒);筒炙(古时利用竹筒熏烤的一种烹调方法。也叫“黄炙”)

    (4) 捕鱼的器具 。如:筒钓(一种捕鱼的用具)

    (5) 泛指管筒状器物

    以筒水灌之。——《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邮筒;笔筒;筒竹(犹鞭炮);筒车(一种引水灌田的机械设备);筒轮(筒车取水所用的轮盘)

    (7) 衣服鞋袜的筒状部分 。如:袖筒;袜筒;长筒靴

    (8) 竹名 。也称“射筒竹”

    量词

    用于筒状物装的东西 。如:一筒米、一筒可乐等

    动词

    套上或纳入圆筒状物 。如:筒子皮(装订线装书册时,另用双叶有色纸加在书册前后以作保护,称为“筒子皮”)

    英文翻译

    thick piece of bamboo; pipe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2 tung4
    ◎ 客家话:[陆丰腔] tung3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沙头角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梅县腔]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东莞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dungdʰuŋ

    邮筒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