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挠

xié náo [ xie nao]
繁体 邪撓
注音 ㄒ一ㄝˊ ㄋㄠˊ

词语释义

邪曲,心术不正。

词语解释

  1. 邪曲,心术不正。

    《吕氏春秋·知度》:“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曹远矣。” 高诱 注:“挠,曲。”

引证解释

⒈ 邪曲,心术不正。

《吕氏春秋·知度》:“枉辟邪挠之人退矣,贪得伪诈之曹远矣。”
高诱注:“挠,曲。”

邪挠的网络释义

邪挠

  • 邪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ié náo,是指邪曲,心术不正。
  • 汉字详情

    xié,yé [xie,ye]
    部首: 212
    笔画: 6
    五笔: AHTB
    仓颉: MHNL
    四角: 77227

    详细解释

    xié

    形容词

    (1) (形声。从邑,牙声。本义:琅邪郡。字亦作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贾子道术》

    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春秋繁露》

    回邪曲直。——《礼记·乐记》

    (2) 又如:邪靡(倾斜披靡的样子);邪睨(斜视);邪绝(斜行度越)

    (3) 不正当,不正派

    虽有奇邪而不治者。——《礼记·祭义》

    亡正处邪。——《周书·王佩》。注:“奸术也。”

    愚乱之邪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是以邪氛岁增。——《汉书·元帝纪》

    放辟邪侈。——《孟子·梁惠王上》

    惧谗邪。——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邪无疑。——《尚书》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辟邪说。——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又如:邪魔(恶习);邪皮(不正经,不老实);邪说诬民(用有严重危害性的言论欺骗人民);邪术(不正当的方术)

    (5) 异常。妖异怪诞

    性不信巫邪。——《南史》

    (6) 又如:邪螭(古代传说中之蛟龙,头上无角);邪教;邪传(怪异的传闻);异端邪说;邪魔外道(指各形各色的鬼怪。或形容事情不入正途)

    名词

    (1) 品行不正的人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书·大禹谟》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曲,不正,邪恶的人。名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邪丑(邪恶丑陋的人)

    (3) 中医指邪气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4) 又如:寒邪;风邪;灸刺和药逐去邪

    (5) 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如:中邪;妖邪;邪魅

    (6) 另见

    (1) 见“莫邪”( mòyé)

    (2) 古同疑问词“耶”

    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令名不彰邪。——《世说新语·自新》

    何预我邪。——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肖于器邪。——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可迎之邪。——《资治通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资治通鉴·汉纪》

    此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真邪。

    (3) 另见 xié

    英文翻译

    wrong, evil, depraved, vicious, perverse, heterodox

    方言集汇

    ◎ 粤语:ce4 je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a2 [宝安腔] sia2 [台湾四县腔] sia2 ja2 ja1 [客英字典] sia2 ja2 [海陆丰腔] sia2 ra2 ra1 [客语拼音字汇] xia2 [陆丰腔] sia3 [梅县腔] sia2 ja2 [东莞腔] sia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以遮麻三開平聲開口三等jajĭa
    náo [nao]
    部首: 330
    笔画: 9
    五笔: RATQ
    五行:
    仓颉: QJPU
    四角: 550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2) 同本义

    挠,扰也。——《说文》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

    挠乱国家,几危社稷。——《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

    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韩非子·八经》

    匈奴之众易挠乱也。——《汉书·晁错传》

    挠以军法。——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挠乱(搅乱;扰乱);挠滑(惑乱,扰乱);挠正(扰乱正气);挠动(扰乱骚动)

    (4) 搅,搅动

    挠,搅也。——《声类》

    手挠顾指。——《庄子·天地》。释文:“动也。”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

    以指挠沸。——《荀子·议兵》

    使水浊者,鱼挠之。——《淮南子·说林》

    (5) 又如:挠酒(搅和酒浆);挠混(搅浑);挠荡(搅扰激荡);挠扰(搅拌);挠搅(搅拌)

    (6) 阻挠

    于是众人竭力挠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如:挠抑(阻挠抑止);挠抗(阻挠抗拒);挠阻(阻挠);挠沮(阻挠);挠格(阻挠,抗拒)

    (8) 恼乱,烦扰。如:挠扰(烦扰;骚扰)

    (9) 搔;抓 。如:彼此轮流给对方挠痒;挠腮撧耳(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10) 屈服

    抑挠志以从君。——《国语·晋语》。注:“屈也。”

    秦王色挠。——《战国策·魏策》

    坚毅不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11) 又如:挠志(挠屈志节);百折不挠;不屈不挠;挠折(屈服);挠弱(懦弱无能);挠沮(屈从退缩);挠屈(屈服);挠挫(屈服);挠节(屈节;屈从他人);挠辞(屈服的言词);挠法(枉法);挠情(曲徇私情)

    (12) 弯曲

    栋挠。——《周易》

    其弓菑,则挠之。——《考工记·轮人》注

    (13) 如:挠折(弯曲折裂)

    形容词

    (1) 弱

    弓不试则劲挠诬。——王符《潜夫论》

    (2) 又如:挠弱(怯弱胆小);挠坏(败坏)

    英文翻译

    scratch; disturb, bother; submit

    方言集汇

    ◎ 粤语:naau4 naau5
    ◎ 潮州话:nau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