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宰

yì zǎi [ yi zai]
注音 一ˋ ㄗㄞˇ

词语释义

县邑之长。即县令。

词语解释

  1. 县邑之长。即县令。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谁谓邑宰轻,令名恐不劭。” 清 袁枚 《新齐谐·盘古以前天》:“棺为邑宰某所得,持献制府。”

引证解释

⒈ 县邑之长。即县令。

晋潘岳《河阳县作》诗:“谁谓邑宰轻,令名恐不劭。”
清袁枚《新齐谐·盘古以前天》:“棺为邑宰某所得,持献制府。”

邑宰的国语词典

旧时对县令的尊称。

邑宰的网络释义

邑宰

  • 邑宰是汉语词汇,
  • 拼音:yì zǎi,
  • 释义:县邑之长即县令。
  • 邑宰造句

    应征北上时,宿某邑宰署中,见架上有异书8册,请求借阅。
    非公事不见邑宰,则其有以自守,而无枉己殉人之私可见矣。
    就是用黑色组授击铜的印章,汉制,邑宰墨授铜章,典出《汉官仪》。
    范延贵说,路过袁州萍乡县的时候,虽然不认识其邑宰张希颜,但“知其好官员也”。
    邑宰置御史,见《战国策·韩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宋末为邑尉、邑宰,卫护乡邦有功。
    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
    又命南鄙邑宰,将原侵汶阳之田,尽数交割还鲁。
    邑宰做的好,便可升到都城来做大臣,得到贵族的待遇,这叫做陪臣。
    谁将邑宰限奇才?天为阳山降申甫。
    子路行侠仗义,文武双全,曾经担任蒲地的邑宰,造福一方,后来安葬在这里。
    匡人听了颜刻的话,误以为孔子是阳虎,便愤怒起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邑宰匡简子,匡简子率领士兵把孔子一行人围禁起来。
    鲁国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
    他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陬邑宰,是个地位不高的下级武官。

    汉字详情

    [yi]
    部首: 723
    笔画: 7
    五笔: KC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AU
    四角: 607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 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2) 古代称侯国为邑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 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3)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4) 国都,京城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

    (5) (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 张衡《东京赋》

    (6)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7)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8)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9)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10)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 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宋· 王安石《伤仲永》

    邑小不足容。——清· 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

    (11)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12) 旧时县的别称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唐· 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 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13)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14) 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15)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16) 居民聚居的地方

    邑犬群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英文翻译

    area, district, city, 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jap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p7 [客英字典] jip7 [沙头角腔] jip7 [宝安腔] jip7 [陆丰腔] jip7 [台湾四县腔] jip7 [梅县腔] jip7 [客语拼音字汇] yib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汲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ʔĭĕpqip/yp
    zǎi [zai]
    部首: 322
    笔画: 10
    五笔: PU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JYTJ
    四角: 304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宀( mián),从辛。“宀”表屋子。辛,奴隶,罪人。本义:充当家奴的罪人)

    (2) 同本义

    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说文》

    (3) 一说古代贵族家中的管家或奴隶总管

    宰右执镫,左执盖。——《仪礼》。郑玄注:“宰谓太宰,宰夫之长也。”

    (4) 一说宰为手工业奴隶

    (5) 古代官吏的通称

    宰者,官也。——《周礼·目录》

    乃立天官冢宰。——《周礼·序官》

    宰命司马戒众介。——《仪礼·聘礼》。注:“上卿贰君事者也。诸侯谓司徒为宰。”按,凡周官宰夫,仪礼大射仪宰胥,左襄廿六传宰旅,哀三传宰人,皆谓太宰之属,吏也。

    宰者何?官也。——《公羊传》

    宰严限追比。——《聊斋志异·促织》

    翼日进宰。

    宰见其小。

    宰以卓异闻。

    (6) 又如:宰人(周代冢宰的属官。后泛指官员;掌管膳食之官);宰夫(周代天官冢宰的属官);宰夫衙(太平天国主管屠宰的官署名)

    (7) 古官名。辅佐国君执政的百官之长

    天子之宰,通于四海。——《谷梁传·僖公九年》

    (8) 又如:宰士(宰相的属官);宰臣(帝王的重臣;宰相);宰府(宰相办公之所);宰柄(宰相的权柄);宰牧(宰相与州牧的并称)

    (9) 屠宰者;厨工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韩非子·难二》

    平为宰,分肉食甚均。——《史记·陈丞相世家》

    (10) 冢,坟墓

    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公羊传》

    (11) 又如:宰木(坟墓上的树木);宰隧(墓道);宰树(坟墓上的树木)

    (12) 姓

    动词

    (1) 宰杀牲畜并割肉

    烹羊宰牛且为乐。——李白《将进酒》

    宰肉不平而斗。——《唐书·邓处纳传》

    (2) 又如:宰夫(宰人。屠宰者;厨工);宰生(屠夫);宰猪;宰鸡;杀猪宰羊

    (3) 分割疆土;主宰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汉书·陈平传》

    (4) 又如:宰世(掌管、治理天下);宰民(掌治民众);宰匠(主宰;掌治);宰肉(未遇时怀有大志;从处理小事中可以看出治理国家的才能);宰摄(主宰);宰总(犹主宰);宰席(主席的地位);宰匠;宰主(主宰者)

    英文翻译

    to slaughter; to rule

    方言集汇

    ◎ 粤语:zoi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ai3 [东莞腔] zai3 [客语拼音字汇] zai3 [台湾四县腔] zai3 [梅县腔] zai3 [海陆丰腔] zai3 [客英字典] zai3 [陆丰腔] zai3 [宝安腔] zai3
    ◎ 潮州话:z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作亥上聲開口一等caix/zojtsɒ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