遽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终尽;完毕。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丈人且安坐,调丝未遽央。”一本作“调丝方未央”。 晋 陶潜 《杂诗》之三:“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宋 王安石 《少狂喜文章》诗:“良夜未遽央,青灯数寒更。” 元 张翥 《堂堂》诗:“谓夜未遽央,已復明星明。”
引证解释
⒈ 终尽;完毕。
引《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丈人且安坐,调丝未遽央。”
一本作“调丝方未央”。 晋陶潜《杂诗》之三:“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宋王安石《少狂喜文章》诗:“良夜未遽央,青灯数寒更。”
元张翥《堂堂》诗:“谓夜未遽央,已復明星明。”
遽央的网络释义
遽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辵(
),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送信的快车或快马)(2) 同本义
遽,传也。——《说文》
以待达穷者与遽令。——《周礼·大仆》
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周礼·行夫》。注:“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
且使遽告于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传车。”
士曰传遽之臣。——《礼记·玉藻》
(3) 又如:遽人(驿卒;传达命令的人);遽驿(传车和驿马);遽传(驿车和传舍);遽委(驿站车马和储存的粮食)
(4) 乡名 。在今河北省元氏县附近
副词
(1) 立刻;马上
遽兴姜戎。——《左传·僖公三十二》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遽扑之。——《聊斋志异·促织》
遽以不变名之。——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遽诺(马上承诺、答应);遽理(马上或很快处理);遽即(立即)
(3) 就,竟
岂遽善游哉。——《吕氏春秋·察今》
此何遽不能为福乎?——《淮南子·人间训》
遽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遽躬蹈之。——清· 袁枚《祭妹文》
形容词
(1) 惊慌
(2) 又如:遽惶(惶遽,惊慌);遽惕(惶恐戒惧);遽戚(敬畏的样子);遽容(恐惧的脸色)
(3) 十分贫困,窘迫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世说新语》
(4) 急忙,匆忙
遽数之不能终其物。——《礼记·儒行》
公惧,遽见之。——《国语·晋语》
遽契其舟。——《吕氏春秋·察今》
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遽别(急速分别);遽步(急步快走);遽忙(匆忙);遽几(急切期求);遽淹(迅速而逝)
(6) 快,迅速
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刘禹锡《天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3 giak7 [客英字典] gi3 [宝安腔] ki3 [梅县腔] gi3 [台湾四县腔] gi3 giak7 [客语拼音字汇] giag5
◎ 潮州话:哥余6(巨)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遽 | 其據 | 羣 | 魚 | 去聲 | 御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gʰĭo | gioh/giv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大,在冂(
)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本义:中心)(2) 同本义
央,中央也。——《说文》
宛在水中央。——《诗·秦风·蒹葭》
中央土。——《礼记·月令》
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荀子·正论》。注:“中渎也。”
惜蕃华之未央。——《汉书·外戚传》。注:“犹未半也。”
方六里,名之曰社,有邑焉,名之曰央。——《管子》
(3) 又如:央渎(出水沟)
(4) 通“殃”。灾祸
经设三命,君获其央。——汉《严訢碑》
年寿未究,而遭祸央。——汉《故民吴仲山碑》
形容词
(1) 远;久
央,一曰久也。——《说文》
(2) 又如:央央(广大的样子)
动词
(1) 恳求,请求
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老残游记》
(2) 又如:央烦(央求烦劳。请人办事的客气话);央连(烦劳);央人(求人;请人);央央(央求);央倩(邀请);央中(请某人做中人);央靠(央求,请托,依靠);央请(请托);央属(请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ong1 [海陆丰腔] rong1 ong1 [客英字典] jong1 [东莞腔] jong1 [客语拼音字汇] yong1 [陆丰腔] jong1 [沙头角腔] jong1 [宝安腔] jong1 [台湾四县腔] jong1 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央 | 於良 | 影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qiang/iang | ʔĭa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