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

yī jì [ yi ji]
繁体 一紀
注音 一 ㄐ一ˋ

词语释义

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

有条理的一部分。

词语解释

  1. 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

    《国语·晋语四》:“ 文公 在 狄 十二年, 狐偃 曰:‘蓄力一纪,可以远矣。’” 韦昭 注:“十二年,岁星一周为一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张衡 研《京》以十年, 左思 练《都》以一纪。” 唐 柳宗元 《见促行骑走笔酬赠》诗:“投荒垂一纪,新詔下荆扉。”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但古又有以四岁一小周(《素问·六微旨大论》)、三十年(《素问·天元纪大论》)、七十六年(《易乾凿度》)、一千五百二十岁(《诗·大雅·文王序》疏引《三统历》)为一纪者。

  2. 有条理的一部分。

    《灵枢经·官能》:“ 黄帝 问於 歧伯 曰:‘余闻九鍼於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引证解释

⒈ 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但古又有以四岁一小周(《素问·六微旨大论》)、三十年(《素问·天元纪大论》)、七十六年(《易乾凿度》)、一千五百二十岁(《诗·大雅·文王序》疏引《三统历》)为一纪者。

《国语·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 狐偃曰:‘蓄力一纪,可以远矣。’”
韦昭注:“十二年,岁星一周为一纪。”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张衡研《京》以十年, 左思练《都》以一纪。”
唐柳宗元《见促行骑走笔酬赠》诗:“投荒垂一纪,新詔下荆扉。”
清顾炎武《过李子德》诗:“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

⒉ 有条理的一部分。

《灵枢经·官能》:“黄帝问於歧伯曰:‘余闻九鍼於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一纪的网络释义

一纪

  • 十二年。《国语·晋语四》:“ 文公在 狄十二年, 狐偃曰:‘蓄力一纪,可以远矣。
  • 汉字详情

    [yi]
    部首: 105
    笔画: 1
    五笔: GGLL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
    四角: 10000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一至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如:蝉一名知了

    形容词

    (1) 全;满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订一舟。——明·魏学《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副词

    (1) 都,一概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4) 始终 。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5) 一经

    诚一开口。——《史记·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禄山一出。——宋·苏轼《教战守》

    一出门。——《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犹一一 。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名词

    初次,第一次;开始 。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见陌生);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一初(开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战);一听(初听)

    英文翻译

    one; a, an; alone

    方言集汇

    ◎ 粤语:jat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t7 [客语拼音字汇] yid5 [海陆丰腔] rit7 [宝安腔] jit7 [客英字典] jit7 [台湾四县腔] jit7 [梅县腔] jit7 [东莞腔] jit7 [陆丰腔] jit7
    ◎ 潮州话:zêg8(chêk) ig4(ik)【揭阳】ê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悉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qjit/itʔĭĕt
    jì,jǐ [ji]
    部首: 332
    笔画: 6
    五笔: X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VMSU
    四角: 271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姓

    (2)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己声。本义:散丝的头绪)

    (2) 同本义

    纪,别丝也。——《说文》

    三纲六纪。纪者,理也。——《白虎通》

    众之纪也。——《礼记·礼器》。注:“丝缕之数有纪。”

    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墨子·尚同上》

    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淮南子·泰族训》

    (3) 开端,头绪

    纪,绪也。——《方言十》

    (4) 又如:乱其纪(事情乱了端绪)

    (5) 要领

    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吕氏春秋》

    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礼记·乐记》

    (6) 纲领;纲纪

    纲纪四方。——《诗·大雅·棫朴》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韩非子·主道》

    (7) 又如:纪经(纲常);纪纲(网罟的纲绳。引申为法纪与政纲;治理;管理);纪序(纲纪次序)

    (8) 法则;准则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吕氏春秋·孟春》

    (9) 又如:纪法(法律;法规)

    (10) 纪律 。如:法纪(法度和纪律);军纪;纲纪;党纪

    (11) 终极 。如:纪极(极限);纪限(极限)

    (12) 仆人 。如:纪纲(仆人)

    (13) 历史上的或人类发展,尤指文化发展方面的一个时代或时期 。如:世纪;中世纪

    (14) 地质上的分期(长于“世”,包括在一个“代”中) 。如:侏罗纪;二叠纪;石炭纪;寒武纪;震旦纪

    (15) 十二年的一个时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 莫愁。—— 李商隐《马嵬》

    (16) 杂记、印象或事件的非正式纪录 。如:陕北纪行——义同“记”,主要用于“纪念、纪年、纪要、纪元、纪传”等,别的地方多用“记”

    (17) 旧时史书的一种体裁本纪,专记帝王的历史事迹及一代大事 。如:《史记·高祖本纪》、《后汉书》

    (18) 中国古国名 。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城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

    (19) 姓。如:纪信(公元前?—前204),汉初将军,赵城人。秦末为刘邦部将,项羽围刘邦于荥阳时,事急纪信伪乘刘邦车出降,刘邦乘隙脱逃,纪信即被项羽杀害;纪昌(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

    动词

    (1) 处理;治理

    纪农协功。——《国语·周语上》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陶潜《移居》

    (2) 又如:纪理(经纪,管理);纪农(治理农事)

    (3) 通“记”。记录,记载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左传·恒公二年》

    司马子长纪 黄帝以至 孝武。——《论衡·须颂》

    咸用纪宗存主。——张衡《东京赋》

    恶能无纪。——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罗缕纪存。——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纪兴(记录兴致);纪功(记载功绩);纪述(记载叙述)

    英文翻译

    record, annal, historical account

    方言集汇

    ◎ 粤语:gei2 gei3
    ◎ 潮州话:gi2 g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