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迩著闻

xiá ěr zhù wén [xia er zhu wen]
繁体 遐邇著聞
注音 ㄒ一ㄚˊ ㄦˇ ㄓㄨˋ ㄨㄣ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远近闻名。形容名声很大。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尼波罗国》:“近代有王,号鸯输代摩,自制《声明论》,重学敬德,遐迩著闻。”

成语用法

遐迩著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远近闻名。形容名声很大。解释:远近闻名。形容名声很大。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尼波罗国》:“近代有王……硕学聪睿,自製《声明论》,重学敬德,遐邇著闻。”

遐迩著闻的国语词典

名气很大,远近皆知。

遐迩著闻的网络释义

遐迩著闻

  • 遐迩著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xiá ěr zhù wén,解释是远近闻名。形容名声很大。
  • 汉字详情

    xiá [xia]
    部首: 306
    笔画: 12
    五笔: NHFP
    五行:
    吉凶:
    仓颉: YRSE
    四角: 3730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辵( chuò),叚( xiá)声。本义:远)

    (2) 同本义

    遐,远也。——《说文新附》

    若陟遐,必自迩。——《书·太甲》

    是以遐方疏俗,殊邻绝党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蹻足抗首,请献厥珍。——汉· 扬雄《长杨赋》

    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在我傍。——《警世通言》

    地遐怪物聚,寺古深殿存。——宋· 范祖禹《资州路东津寺》

    (3) 又如:遐僻(偏远);遐宣(远远宣扬);遐方(远方);遐布(传播到远处)

    (4) 长久,久远

    降尔遐福,维日不足。——《诗·小雅·天保》

    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唐· 德宗《送徐州张建封还镇》

    (5) 又如:遐福(久远之福);遐祉(永远长保的福祉)

    (6) 又长又大

    爰有遐狄,镣质轮菌,坐高门之侧堂,彰圣主之威神。——《文选·何晏·景福殿赋》

    (7) 又如:遐志(远大的志向);遐愁(深长的愁绪)

    (8) 疏远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小雅·白驹》。朱熹集传:“毋贵重尔之音声,而有远我之心。”

    (9) 又如:遐弃(疏远抛弃);遐遗(疏远遗弃)

    名词

    (1) 前人;以往

    遵许郭之遐轨。——《晋书》

    仰天民之高衢兮,慕在昔之遐轨。——汉· 阮瑀《纪征赋》

    (2) 又如:遐轨(古人的遗迹;前人之法度);遐籍(古代的典籍)

    (3) 边远地方 。如:遐荒(边远的荒芜地区);遐陬(边远角落);遐氓(边远地区的人民)

    动词

    (1) 远去

    俟阊风而西遐,致恭祀乎高祖。——《文选·张衡·东京赋》

    (2) 又如:遐升(死亡的婉称)

    英文翻译

    afar, distant; old, advanced in

    方言集汇

    ◎ 粤语:haa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a2 [宝安腔] ha2 [客英字典] ha2 [陆丰腔] ha3 [台湾四县腔] ha2 [东莞腔] ha2 [梅县腔] ha2 [客语拼音字汇] ha2
    ◎ 潮州话:何呀5(霞)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胡加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ghra/heaɣa
    ěr [er]
    部首: 306
    笔画: 8
    五笔: QIPI
    五行:
    仓颉: YNF
    四角: 37309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辵( chuò),尔声。本义:近)

    (2) 同本义

    迩,近也。——《说文》

    柔远能迩。——《虞书》

    父母孔迩。——《诗·周南·汝坟》

    节远迩之期也。——《礼记·郊特性》

    戎事不迩女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既而敌行益迩。——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迩来(近来);遐迩(远近);迩人(近人;亲近的人);迩日(近日;近来);迩年(犹近年);迩狭(近);迩时(近时,近来)

    (4) 浅

    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诗·小雅·小旻》

    (5) 又如:迩文(浅近的文章)

    动词

    (1) 接近

    公正则不迩谗邪。——韩愈《释言》

    (2) 又如:迩月(接近一个月的时间);迩续(犹接近)

    英文翻译

    be near, be close; recently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潮州话:而余2(耳)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兒氏支A開上聲開口三等支Anʑĭenjex/ree
    zhù,zhuó,zhe [zhu,zhuo,zhe]
    部首: 301
    笔画: 11
    五笔: AFTJ
    姓名学:
    仓颉: TJKA
    四角: 44604

    详细解释

    zhù

    形容词

    (1) (形声。从艸,者声。“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本义:明显,显著;突出) 同本义

    著,明也。——《小尔雅》

    名著而男女有别。——《礼记·大传》

    著不息者,天也。——《礼记·乐记》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世说新语·仇隙》

    此臣素著狂直于也。——《汉书·朱云传》

    (2) 又如:著海内(天下著名);昭著(明显);卓著(突出的好);著姓(有显著名声的家族;使姓氏显著);著号(著名;著称)

    动词

    (1) 显现;显扬

    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大学》

    诚则形,形则著。——《礼记·中庸》

    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韩非子·功名》

    病郑也。著 郑伯之罪也。——《谷梁传·僖公六年》

    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著其洁。——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最著者二。——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又

    华林部独著。

    (3) 又如:颇著成效;著白(明白);著相(佛教语。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形象状态)

    (4) 写作;撰述,用文字显明地表述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仆诚已著此书。——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著《灵宪》。——《后汉书·张衡传》

    著书之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携所著书。——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著作郎(主管天下文章、著作的官吏);著作人(古人称为著作者。指书籍的作者);编著(参考利用已有的资料写成书)

    (6) 画图

    尧、 舜所以昌, 桀、 纣所以亡,皆著于堂。——《淮南子》

    (7) 明了

    彼知丘之著于己也。——《庄子》

    (8) 登记,记载

    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论游户自实》

    (9) 又如:著令(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著名(写上名字或名称);著籍(记姓名于宫门的门籍;记名于某学者门下为弟子;登记在户籍上)

    (10) 标出

    书其贾数而著其物,若今时题署物。——《周礼》

    (11) 建立;引申为成就

    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

    (12) 又如:著庸(立功);著称(命名。给予名称)

    名词

    (1) 作品 。如:名著(有价值的出名著作);原著(著作的原本);论著(带有研究性的著作);新著

    (2) 土著 。指定居不迁的人

    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后汉书》

    zhuó

    暂无详细释义

    zhe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manifest; (Cant.) to wear

    方言集汇

    ◎ 粤语:zoek3 zoek6 zy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ok8 tiok8 chok7 diau2 zhu5 (do3) [宝安腔] zok7 | zu5 | cok8 [台湾四县腔] cok8 tiok8 zok7 diau2 zu5 (do3) [客英字典] zhu5 | chok7 [陆丰腔] zhu6 [梅县腔] zhu5 [东莞腔] zu5 [客语拼音字汇] cog6 dau3 do3 zog5 zu4 [梅县腔] zu5
    ◎ 潮州话:多污3 多腰4 ,du3(tù) diêh4/dioh4(tieh)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魚平聲開口三等ɖʰĭodrio/div
    wén [wen]
    部首: 321
    笔画: 9
    五笔: UB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SSJ
    四角: 374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名词

    (1) 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英文翻译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