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

dùn jì [ dun ji]
繁体 遁跡
注音 ㄉㄨㄣˋ ㄐ一ˋ

词语释义

遁迹 dùnjì

(1) 避世;隐居;使人不知踪迹

遁迹空门
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lead a hermit's life

词语解释

  1. 亦作“遯跡”。见“ 遁迹 ”。

  2. 亦作“ 遁跡 ”。亦作“遯蹟”。亦作“遯跡”。犹隐居;隐迹。

    《晋书·文苑传·李充》:“政异徵辞,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遁跡避纷喧,货农栖寂寞。” 唐 许浑 《泛溪》诗:“遯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惟二翁不知何许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为乃如此?” 碧野 《江汉行·荆山之玉》:“这 漳河 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 荆山 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遯跡”。见“遁迹”。亦作“遁跡”。亦作“遯蹟”。亦作“遯跡”。犹隐居;隐迹。

《晋书·文苑传·李充》:“政异徵辞,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
南朝宋鲍照《秋夜诗》之二:“遁跡避纷喧,货农栖寂寞。”
唐许浑《泛溪》诗:“遯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惟二翁不知何许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为乃如此?”
碧野《江汉行·荆山之玉》:“这漳河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荆山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遁迹的国语词典

隐避行踪,不为人所知。指隐居。

遁迹的网络释义

遁迹

  • 遁迹,读音dùn jì,汉语词语,指避世,隐居,使人不知踪迹。
  • 遁迹造句

    他不求闻达,只想遁迹于长林丰草之间。
    然而李树林就像一条深水大鱼,刚刚在水面激起一个巨大水花,立即遁迹潜形。
    后邂逅苏大学士东坡,引为知己,得他所助,削去乐籍,遁迹空门。
    传说中他是个世外高人,已经遁迹山林好多年了。
    神剑颜瑜臣,这位昔年的天下第一高手,在颜雪八岁的时候神秘的消失了,有人说他是被仇家所杀,有人说他遁迹空门,还有的说他已经得道成仙飞升天上。
    那又是什么让他留在这个房间里呢,不就是心中的一种确信,认为这样更好?不就是一种感觉,认为这世界简单到荒谬的一面全都遁迹此间?
    不错,自由的最大威胁将因此遁迹。
    虽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
    去年以来,该法院根据被执行人隐踪遁迹、转移财产等规避行为,立案时向申请人、委托人、片区执行联络员发放执行联系卡,确保及时掌握信息。
    ;出家者则为拯拔众生而遁迹方外,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可跃乔已经遁迹空门,与世无争了几十年。
    他想到过遁迹山林,想到过皈依宗教,甚至于想到过自杀。
    德莱塞显然遁迹于庸碌无为的新闻生活。
    遁迹江湖逃寻仇,千里姻缘一线牵。
    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其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
    遁迹笑丰干,从知舌粲莲花,地近虎丘曾讲法;宗风传刺史,幸得诗钞贝叶,劫馀龙寿共藏经。
    天隐禅师遁迹空门题字不落款,怕暴露自己特殊的身份,自是千古以来高明之略,内心难言之事尽在其中。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曹国舅获释后,入山修行从此遁迹山林,矢志修道学仙,有一天,钟离权和吕洞宾问他说你所养的是什么?曹国舅说我所养的是道。
    老衲忝为少林寺住持,遁迹方外,与民无惠,实在惭愧得紧。

    汉字详情

    dùn [dun]
    部首: 306
    笔画: 12
    五笔: RFHP
    五行:
    仓颉: YHJU
    四角: 323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盾声。本义:逃避)

    (2) 同本义

    遁,迁也。——《说文》

    遁,避也。——《广雅·释诂三》

    遁,犹回避也。——《后汉书·杜林传》注

    阳遁而不能蒸。——《国语·周语》

    平当逡遁有耻。——《汉书·隽疏干薛平传赞》

    (3) 又如:遁隐(避世隐居);遁天(逃遁天理,违背自然);遁命(逃避任命);遁俗(犹言逃避世俗);遁避(犹逃避)

    (4) 逃跑,逃走

    一曰逃也。——《说文》

    晋将遁矣。——《国语·楚语》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虎大骇,远遁。——唐· 柳宗元《三戒》

    (5) 又如:遁世离群(逃离人世,过隐居生活);遁亡(逃亡);遁退(逃跑退却);遁奔(逃奔)

    (6) 迁移 。如:遁思(迁移;离去)

    (7) 隐匿 。如:遁疚(隐藏的疾病);遁隐(隐藏);遁影(隐藏形影);遁疾(隐藏的疾病)

    (8) 隐避;隐居 。如:遁夫(隐居之人);遁身(隐居);遁居(隐居)

    (9) 放纵;淫逸 。如:遁乐(淫纵逸乐);遁逸(放纵;不可约束)

    (10) 失 。如:遁逸(散失);遁舍(犹舍弃)

    (11) 欺 。如:遁饰(欺蒙掩饰)

    英文翻译

    hide, conceal oneself; escape

    方言集汇

    ◎ 粤语:deon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n3 tun6 [宝安腔] tun3 [梅县腔] tun3 [陆丰腔] dun3 [客英字典] tun3 [东莞腔] tun3 [台湾四县腔] tun3 tun5 [客语拼音字汇] tun3 tun4
    ◎ 潮州话:多温6(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損上聲合口一等dʰuənduonx/duoon
    [ji]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YOPI
    五行:
    仓颉: YYLC
    四角: 303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 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迹罕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迹和声响)

    (3)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5)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6)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7)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荀子·正名》

    动词

    (1) 追踪;追寻

    逻者见之,知非其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岳珂《桯史》

    (2) 又如:迹察(寻迹察访);迹盗(跟踪查捕盗贼);迹访(寻访)

    (3) 遵循 。如:迹附(追随)

    英文翻译

    traces, impressions, footprin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k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ak7 [客英字典] ziak7 [海陆丰腔] ziak7 [陆丰腔] ziak7 [宝安腔] ziak7 zit7 [东莞腔] ziak7 [梅县腔] ziak7 zit7
    ◎ 潮州话:z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資昔昔開入聲開口三等tsĭɛkciek/z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