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脚)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止”小篆改从辵(
)。本义:追赶)(2) 同本义 (含有使追赶对象离开或消灭的意思)
逐,追也。——《说文》
丧马勿逐。——《易·暌》
良马逐。——《易·大畜》
乘白龟兮逐文鱼。——《楚辞·河伯》
遂逐齐师。——《左传·左公十年》
孺卿逐捕。——《汉书·李广苏建传》
简子怒,驱车逐之。—— 马中锡
中山狼传》
噪而相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急逐弗失。——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逐逐(追逐;急于得利);逐驾(追随尊驾;跟随君主左右);逐胜(乘胜追击敌人);逐射(骑马追射以赌输赢);逐利(追逐利润);逐兔(追逐兔子。比喻争夺帝位)
(4) 驱逐
文公逐 卫侯而立 叔武。——《公羊传》
去年为尔逐黄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唐· 冯著《燕衔泥》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李斯《谏逐客书》
(5) 又如:逐夫(被拼斥、放逐的人);逐客(驱逐由外国来本国游说或做官的人;指被朝廷贬谪外放的人;赶走来访的客人)
(6) 放逐;流放
信非吾罪而弃逐合,何日夜而忘之?——《楚辞·九章·哀郢》
后先生盖千祀兮,余逐而浮湘。——柳宗元《吊屈原赋》
(7) 又如:逐迁(放逐贬谪)
(8) 竞争
遂于计谋。——《韩非子·五蠹》
(9) 又如:逐兔(比喻争天下);逐势(竞逐权势);逐走(赛跑);逐争(争夺)
(10) 追求
任君逐利轻汇海,莫把风涛似妾轻。——唐· 刘得仁《贾妇怨》
逐利之情。——清· 黄宗羲《原君》
(11) 又如:逐奇(追求新奇);逐文(追求辞藻文采);逐名趋势(追求名声和权势);逐利(求取好处)
(12) 流荡
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荀子》
(13) 随,跟随
逐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唐· 储光羲《江南曲》
凉逐之生。——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4) 又如:逐便(乘便,顺便);逐时(随时);逐队(随众而行);逐群(随群)
副词
依次,按顺序 。如:逐步;逐个;逐年;逐日;逐一(一个一个地,逐个);逐句(按句子次序,一句一句地);逐字(一字一字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uk8 giuk7 lak7 [梅县腔] chuk8 [陆丰腔] chuk8 [客英字典] chuk8 [台湾四县腔] cuk8 giuk7 lak7 [宝安腔] cuk8 [东莞腔] cuk8 [客语拼音字汇] cug6 dag5 zu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逐 | 直六 | 澄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東 | 通 | driuk/diuk | ɖʰĭuk |
详细解释
chòu
名词
(1) (会意。从犬,从自(鼻)。狗鼻特别灵敏,故从二字会意。(
)本义:闻气味)(2) 气味之总名
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说文》
无起秽以自臭。——《书·盘庚》。疏:“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之臭。”
其臭如兰。——《易·系辞传》
巽为臭。——《易·说卦》
鼻欲綦臭。——《荀子·王霸》。注:“臭,气也。”
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荀子·正名》
(3) 难闻的气味
惠公改葬 申生,臭彻于外。——《国语·晋语》
(4) 又如:臭不 可当(极言其臭);臭短臊长(各种污言秽语);臭皮囊(肉体;躯壳)
(5) 香气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上》
形容词
(1) 惹人厌恶 。如:臭幺(臭架子);臭老鼠(惹厌的人)
(2) 腐败
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书·盘庚中》
动词
〈方〉∶失效 。如:打了一枪,没想到子弹“臭”了,没有过火
副词
(1) 表示程度很深 。如:臭打一顿;臭骂一通
(2) 另见
xiù
名词
(1) 气味的总称
人通于鼻者谓之臭。臭者,气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无起秽以自臭。——《书·盘庚》。疏:“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
薋葹妒其臭,茞芟兰竟被芟。——《红楼梦》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大雅·文王》。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
(2) 又如:乳臭;臭味(气味;比喻志趣;比喻同类);臭败(气味败坏)
动词
(1) “嗅”的古字。用鼻子辨别气味
彼臭之而无嗛于鼻。——《荀子·荣辱》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u5 [宝安腔] cu5 ciu5 [海陆丰腔] chiu5 [客英字典] chiu5 [台湾四县腔] cu5 [陆丰腔] chiu5 [东莞腔] ciu5 [客语拼音字汇] ceu4 cu4 [梅县腔] chu5 chiu5
◎ 潮州话:cau3 hiuⁿ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臭 | 尺救 | 昌 | 尤 | 去聲 | 宥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tɕʰĭəu | chjuh/tcow |
详细解释
fū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
),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2) 同本义
夫,丈夫也。——《说文》。按,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夫也不良。——《诗·陈风·墓门》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注:“将必将为匹夫。”
二田为一夫。——《管子·乘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3) 又如:夫公(古代敬称男子为夫公);夫男(男人,丈夫);夫家(男女。丁男无妻者谓夫,有妻者谓家)
(4) 女子的正式配偶
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乐府诗集·陌上桑》
(5) 又如:夫主(丈夫);夫室(丈夫);夫党(丈夫的亲属)
(6) 旧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 。如:农夫;人力车夫;马夫;轿夫;夫头(夫役的头目)
(7) 大丈夫。对男子的美称
西川 刘禅本非夫, 文灿贪庸亦竖奴。—— 柳亚子《诸将六首》
(8) 剑衣
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襓与剑焉。——《礼记·少仪》
(9) 通“趺”。足背
渠长丈六尺,夫长丈二尺,臂长六尺。——《墨子·备城门》
副词
(1) 通“复”。再,又一次
回志怯来从玄谋,获我所求夫所思?——张衡《思玄赋》
(2) 另见
fú
代词
(1) “夫”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 ——第三人称代词。如:使夫往而学焉
(2)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4) 所有的,大家。相当于“凡”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助词
(1) 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夫秦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径》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夫战,勇气也
(2) 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3) 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清· 方苞《狱中杂记》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宋· 苏洵《六国论》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u1 fu2 [海陆丰腔] fu1 bu1 [客英字典] fu1 [宝安腔] fu1 [客语拼音字汇] fu1 [东莞腔] fu1 [沙头角腔] fu1 [陆丰腔] fu1 fu3 [台湾四县腔] fu1 b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扶 | 防無 | 並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bʰĭu | byo/b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