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事增华

zhǒng shì zēng huá [zhong shi zeng hua]
繁体 踵事增華
注音 ㄓㄨㄥˇ ㄕˋ ㄗㄥ ㄏㄨㄚ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踵事增华 zhǒngshì-zēnghuá

(1) 继承前人的作为而使之更美好

carry on a predecessor's task and make a great success of it;follow up with greater achievement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南朝 梁 萧统《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成语用法

踵事增华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后以“踵事增华”指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明史·舆服志一》:“东都乃有九斿、云罕、旒冕、絇屨之仪物,踵事增华,日新代异。”
清得硕亭《草珠一串·时尚》词:“满洲糕点样原繁,踵事增华不可言。”
朱自清《那里走·我们的路》:“据我所知,革命似乎还不曾革掉了什么;只有踵事增华,较前更甚罢了。”

踵事增华的国语词典

因袭前人所为,而更加增添补益。

踵事增华的网络释义

踵事增华

  • 汉语成语,读音为zhǒng shì zēng huá,指继承前人事业,使它更美好完善。后以“踵事增华”指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出自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踵事增华造句

    大清朝就是这样,别看当今皇上登基二十几年来朝乾夕惕,踵事增华,如今是囊括四海,有如磐石之固。
    此生为男儿郎,为国,保境息民、金戈铁甲;为家,踵事增华、发扬光大。
    近年闭洞清修,除偶然神还东海故居,考查各位弟子功课外;已由绚丽归于平淡,不再似前踵事增华了。
    事实上,“踵事增华”这一文学发展观至少包含三种实现方式,即断章取义、百川灌河及薪尽火传,且这三种实现方式都包含着一种“新变”的成分。
    在他的精心策划经营下,王氏家业踵事增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
    我于永恒的胜利中,使自由踵事增华。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候泰的理想居然是想将在三百年前就开始没落,到如今已经单传了三代几近绝迹的国术踵事增华。

    汉字详情

    zhǒng [zhong]
    部首: 717
    笔画: 16
    五笔: KHTF
    五行:
    仓颉: RMHJG
    四角: 62115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重声。本义:追逐)

    (2) 同本义

    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说文》

    踵二皇之遐武。——张衡《东京赋》

    踵见仲尼。——《庄子·德充符》

    有司靡踵。——《史记·太史公自叙》。索隐曰:“继也。”

    踵,迹也。——《后汉书·皇后纪》注

    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六韬·均兵》

    吴踵 楚,而疆场无备,邑能无亡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踵呼(追随呐喊)

    (4) 跟随

    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汉书·武帝纪》

    (5) 又如:踵至(接踵而来);踵蹑(相继;接连)

    (6) 至;亲到

    远近闻知,俱踵其门观看。——《包公案》

    (7) 又如:踵谢(亲自登门道谢);踵门(登门;亲到其门)

    (8) 继承

    迎新在此岁,惟恐踵前迹。——柳宗元《田家》

    (9) 又如:踵古(沿袭古代);踵迹(犹继承);踵美(谓继承前人的功业、美德);踵袭(犹沿袭);踵续(连续不断)

    名词

    (1) 脚后跟 (书面语词)。亦泛指脚

    踵,足后曰跟,又谓之踵。踵,钟也。钟,聚也,体之所钟聚也。——《释名》

    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车轮曳踵。——《礼记·曲礼》

    去一以为踵围。——《考工记·輈人》。注:“后承轸者也。”

    踵狭而舌广。——《诗·苍伯》笺

    踵门而告文王。——《孟子》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举踵(抬起脚后跟);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触到前面人的脚后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踵踵(来往频繁的样子);接踵(踵趾前后相接);踵头肘见(鞋跟破裂,衣破裂而使手臂露了出来,形容贫穷者衣着破烂)

    (3) 指鞋后跟 。如:踵决(鞋跟破裂。形容贫困)

    英文翻译

    heel; follow; visit, call on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2 zu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ung3 [客语拼音字汇] zung3 [台湾四县腔] zung3 [客英字典] zhung3 [宝安腔] zung3 [梅县腔] zhu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之隴上聲開口三等tɕĭwoŋcjyungx/tjvnk
    shì [shi]
    部首: 105
    笔画: 8
    五笔: GKV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LLN
    四角: 500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4)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

    (6) 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7) 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

    (9) 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

    (11) 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12)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

    (13) 交媾、性交 。如:房事不宜多

    (14) 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5)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

    动词

    (1) 侍奉;供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

    (3) 做,从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5) 使用;役使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7) 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8) 治理;办理

    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9) 任用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量词

    件;副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affair, matter, business; to serve; accident, incid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he5 she.5 se5 [沙头角腔] su5 [客英字典] sii5 [海陆丰腔] sii6 se6 [客语拼音字汇] se4 si4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宝安腔] su3 [陆丰腔] sii6 [东莞腔] su3
    ◎ 潮州话:se7 se6(sūr sũr)【潮阳】su5 s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吏去聲開口三等ʧĭəcrih/trioh
    zēng [zeng]
    部首: 334
    笔画: 15
    五笔: FUL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CWA
    四角: 4816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土,曾声。字本作“曾”。本义:增多)

    (2) 同本义

    增,益也。——《说文》

    增,加也。——《广雅·释诂一》

    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荀子·法行》

    残高增下。——《淮南子·本经》

    山不加增。——《列子·汤问》

    增脚气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增损。——蔡元培《图画》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增年(加寿;年龄增加);增增(众多的样子);增奉(增加俸禄);增拓(增加,扩充);增息(谓增多人丁);增累(增加,累积);增损(增加或减少);增广(增加,扩大);增置(增添,添设);增防(增强防守)

    (4) 通“憎”。厌恶

    帝式是增。——《墨子·非命下》。毕沅云:“增、憎字通。”

    不惧季氏增邑不隐讳之害,独畏答 懿子极言之罪,何哉?——《论衡》

    (5) 扩大

    增其旧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夸大,夸张

    患言事增其实。——王充《论衡》

    副词

    (1) 高

    夫鸢鹊遭害,则仁鸟增逝——班固《汉书》

    (2) 更加 。如:增伤(更加悲伤);增欷(更加悲伤)

    英文翻译

    increase, add to, aug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zang1
    ◎ 客家话:[梅县腔] zen5 zen1 [海陆丰腔] zen1 zen5 [客英字典] zen1 [东莞腔] zen1 [客语拼音字汇] zen1 [宝安腔] zen1 [沙头角腔] zien1 [陆丰腔] zen1 [台湾四县腔] zen1 ze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七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作滕登開平聲開口一等cong/zongtsəŋ
    huá,huà,huā [hua]
    部首: 223
    笔画: 6
    五笔: WXFJ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PJ
    四角: 24401

    详细解释

    huā

    名词

    (1) (会意。从芔,从芌( )。“華”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本义:花)

    (2) 通“花”,花朵

    华,荣也。——《说文》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尔雅·释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周南·桃夭》

    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华英(指花);华叶(花与叶);华胜(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华实(花和果实;亦指开花结果)

    (4) 轻浮柔弱如花的脉象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素问》。王冰注:“谓似华虚弱,不可正取也。”

    动词

    (1) 开花

    桃李始华。——《淮南子·时则训》

    (2) 又如: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3) 昏花

    僧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曰:“莫眼华。”——《五灯会元》

    (4) 当中剖开

    瓜曰华之。——《尔雅》

    为国君者华之。——《礼记·曲礼》。注:“中裂之。”

    (5) 另见 huá;huà

    huá

    形容词

    (1) 华丽;光彩美丽

    金银华美之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华衣乘马。——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华扁(华丽的匾额);华彩(华美;光彩);华服(华丽的服装);华舆(华美的车辆或轿子);华筵(华美的筵席);华观(华丽的观阙,即宫门前的望楼);华毂(华丽的车)

    (3) 豪华

    况我大魏天王,个为华侈。——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4) 称美之词。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华名(美名);华宗(对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称);华笺(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华缄(对他书信的美称或敬称)

    (5) 灰白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赤壁怀古》

    (6) 又如:华首(头发花白。指老人);华颠(白发);华鬓(鬓发花白);华发(花白头发)

    (7) 年轻;年少 。如:华年

    (8) 浮华

    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9) 又如:华辞(虚浮巧饰的言辞);华誉(不实的声誉);华风(浮华的文风)

    (10) 汉语 。如:华言(指中原地区的语言。后泛指汉语)

    (11) 荣华;光耀 。如:华伍(指达官贵人);华序(显要的官阶);华使(显贵的官吏);华秩(显位;高阶)

    (12) 显耀 。如:华近(显贵而亲近君上的官职);华要(显要尊贵的官职);华省(显贵而职务上能亲近君主的官署);华重(显贵而重要的官职)

    (13) 繁盛

    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红楼梦》

    (14) 又如:华滋(草木茂盛的样子)

    (15) 鲜美

    其民华食而脂肥。——《素问》。王冰注: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

    (16) 彩色。特指雕绘或装饰 。如:华轩(饰有文采的曲栏);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多采的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华纳(有雕饰的台阶。纳,即纳陛);华幄(帝王所居的华丽的帷帐)

    名词

    (1) 中国 。如:来华访问;华中;华北

    (2) 我国古称华夏,今称中华。省称“华” 。如:华夷(华是汉族,夷指非汉族的其他少数名族);华风(指汉族或中原的风俗)

    (3) 光辉;光彩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王勃《卿云歌》

    (4) 又如:华景(明亮的阳光);华月(皎洁的月亮);华焕(光彩绚丽);华魄(光彩;亦指皎洁的月光)

    (5) 泉中的矿物由于沉积而形成的物质 。如:钙华;硅华

    (6) 借升华而得的化学品 。如:硫华;锌华

    (7) 车盖 。如:华芝(车盖。因车盖的外形象芝而得名)

    (8) 时光 。如:年华,岁华,韶华

    (9) 声望

    客游梁朝,则声华籍甚。——《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令》

    (10) 精华

    物华天宝。——王勃《滕王阁序》

    (11) 又如:华甸(精华荟聚之区。常以指京都、中原、中国);华英(精华);华髓(精髓)

    (12) 文才

    昔庚无规才华清英。—— 刘勰《文心雕龙》

    (13) 瓜类植物的果实

    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礼记》

    (14) 光环

    薄云敝日时,由于无数水滴的衍射,在太阳、月亮或其他发光体四周形成的一组或几组小半径的同心彩色光环

    (15) 矿脉或煤层已发生氧化或分解的露头

    (16) 另见 huā;huà

    huà

    名词

    (1) 山名,华山 。在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属秦岭东段。华山又称太华山,古称“西岳”,海拔1997米,有壁立千仞之势。如:华嵩(华崧。华山与嵩山的并称。常用以比喻崇高或高大)

    (2) 姓。如:华佗;华扁(古代名医华陀、扁鹊的并称)

    (3) 另见 huā,huá

    英文翻译

    flowery; illustrious; Chinese

    方言集汇

    ◎ 粤语:waa4
    ◎ 潮州话:何娃1 何娃5〈姓〉何娃5 ,hua1 hua5 <姓>hua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