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踵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宋 苏轼 《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日与吏民延颈跂踵,虽大旱望云,执热思濯,未喻其急也。” 元 元明善 《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 秦 蜀 士女,跂踵引领。” 明 归有光 《顾夫人八十寿序》:“天下之士,谁不扼腕跂踵而慕艳之?”
举足。比喻顷刻。
《宋书·自序传·沉田子》:“ 泓 丧旗弃众,奔还 霸 西, 咸阳 空尽,义徒四合,清荡餘烬,势在跂踵。”《南史·张弘策传》:“ 祏 怯而无断, 暄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企求达到。
《南齐书·王僧虔传》:“曲全者禄厚,艺妙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刻厉。反本还源,庶可跂踵。” 宋 范仲淹 《四德说》:“后之人孰能生知,宜乎跂踵而勤行矣。”
传说中的鸟名。
《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十里,曰 復州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跂踵》:“青耕御疫,跂踵降灾。”
传说中的国名。
《山海经·海外北经》:“ 跂踵国 在 拘缨 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 大踵 。” 郭璞 注:“其人行,脚根不著地也。”
指边远化外之地或化外之人。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谥议》:“ 丹徼 、 青丘 之野, 跂踵 、 反舌 之民。” 谭作民 《噩梦》诗:“ 蓐收 凛命舞节旄,挺鉞立斩 蛮蛮 、 獙獙 兼 跂踵 。”
引证解释
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日与吏民延颈跂踵,虽大旱望云,执热思濯,未喻其急也。” 元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 秦蜀士女,跂踵引领。” 明归有光《顾夫人八十寿序》:“天下之士,谁不扼腕跂踵而慕艳之?”
举足。比喻顷刻。
《宋书·自序传·沉田子》:“ 泓丧旗弃众,奔还霸西, 咸阳空尽,义徒四合,清荡餘烬,势在跂踵。”《南史·张弘策传》:“ 祏怯而无断, 暄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企求达到。
《南齐书·王僧虔传》:“曲全者禄厚,艺妙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刻厉。反本还源,庶可跂踵。” 宋范仲淹《四德说》:“后之人孰能生知,宜乎跂踵而勤行矣。”
传说中的鸟名。
《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十里,曰復州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晋郭璞《山海经图赞·跂踵》:“青耕御疫,跂踵降灾。”
传说中的国名。
《山海经·海外北经》:“ 跂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 。” 郭璞注:“其人行,脚根不著地也。”
指边远化外之地或化外之人。
南朝梁沉约《齐武帝谥议》:“ 丹徼 、 青丘之野, 跂踵 、 反舌之民。” 谭作民《噩梦》诗:“ 蓐收凛命舞节旄,挺鉞立斩蛮蛮 、 獙獙兼跂踵 。”
跂踵的网络释义
跂踵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qí
形容词
(1) (形声。从足,支声。本义:多出的脚趾)
(2) 同本义
跂,足多指也。——《说文》
而枝者不为跂。——《庄子·骈拇》
(3) 又如:跂骨(脚跟骨,胫骨前垂的部分)
(4) 通“歧”。分叉
夫挟依于跋躍之术。——《淮南子·俶真》注:“跂躍,犹龃龉,不正之道也。”
(5) 又如:跂趋(不同的趋向);跂途(歧路)
(6) 另见
qì
动词
(1) 抬起脚后跟站着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注:“谓跂足违俗而恣其志意,亦谓跂足自高而訾毁于人。”
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
(2) 又如:跂望(举起脚跟远望);跂踵(举起脚跟远望);跂予望之(举起脚跟远望)
(3) 盼望;向往;企求
日夜跂而望归。——《史记·高祖纪》
(4) 又如:跂及(企及);跂仰(钦仰;想慕);跂足(喻盼望,期望)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1 ki3 [客英字典] ki1 ki3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 潮州话:gi1 kia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祇 | 巨支 | 羣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gje/gie | gʰĭe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重声。本义:追逐)
(2) 同本义
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说文》
踵二皇之遐武。——张衡《东京赋》
踵见仲尼。——《庄子·德充符》
有司靡踵。——《史记·太史公自叙》。索隐曰:“继也。”
踵,迹也。——《后汉书·皇后纪》注
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六韬·均兵》
吴踵 楚,而疆场无备,邑能无亡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踵呼(追随呐喊)
(4) 跟随
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汉书·武帝纪》
(5) 又如:踵至(接踵而来);踵蹑(相继;接连)
(6) 至;亲到
远近闻知,俱踵其门观看。——《包公案》
(7) 又如:踵谢(亲自登门道谢);踵门(登门;亲到其门)
(8) 继承
迎新在此岁,惟恐踵前迹。——柳宗元《田家》
(9) 又如:踵古(沿袭古代);踵迹(犹继承);踵美(谓继承前人的功业、美德);踵袭(犹沿袭);踵续(连续不断)
名词
(1) 脚后跟 (书面语词)。亦泛指脚
踵,足后曰跟,又谓之踵。踵,钟也。钟,聚也,体之所钟聚也。——《释名》
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车轮曳踵。——《礼记·曲礼》
去一以为踵围。——《考工记·輈人》。注:“后承轸者也。”
踵狭而舌广。——《诗·苍伯》笺
踵门而告文王。——《孟子》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举踵(抬起脚后跟);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触到前面人的脚后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踵踵(来往频繁的样子);接踵(踵趾前后相接);踵头肘见(鞋跟破裂,衣破裂而使手臂露了出来,形容贫穷者衣着破烂)
(3) 指鞋后跟 。如:踵决(鞋跟破裂。形容贫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ung3 [客语拼音字汇] zung3 [台湾四县腔] zung3 [客英字典] zhung3 [宝安腔] zung3 [梅县腔] zhu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腫 | 之隴 | 章 | 鍾 | 上聲 | 腫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tɕĭwoŋ | cjyungx/tjv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