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踵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踮起脚跟。多形容急切仰望之状。
《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然而嘍嘍守於局隘,聪不经 旷 ,明不彻 离 ,而欲企踵以包三光,鼓腹以奋雷灵,不亦蔽乎!”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二状》:“今天下之人,企踵而立,扶耳而听,以须明詔之下,然后人人自安,又何待而密哉!” 清 顾炎武 《汉三君诗·高祖》:“三章布国门,企踵咸乐从。”
引证解释
⒈ 踮起脚跟。多形容急切仰望之状。
引《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然而嘍嘍守於局隘,聪不经旷,明不彻离,而欲企踵以包三光,鼓腹以奋雷灵,不亦蔽乎!”
宋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二状》:“今天下之人,企踵而立,扶耳而听,以须明詔之下,然后人人自安,又何待而密哉!”
清顾炎武《汉三君诗·高祖》:“三章布国门,企踵咸乐从。”
企踵的国语词典
提起脚跟。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
企踵的网络释义
企踵
企踵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止”(脚),表示这个人在踮起后脚跟,有企立、企足的意思。本义:踮起脚跟)
(2) 同本义
企,举踵也。——《说文》
企者不立。——《老子》
日夜企而望归。——《汉书·高帝纪》
渠黄不能企其景。——郭璞《江赋》
(3) 又如:企望(举起脚跟而望);企仰(踮起脚来仰望);企足(踮起脚)
(4) 立,站立
鸟企山峙。——三国 魏· 何晏《景福殿赋》
(5) 又如:企予(踮起脚后跟站着);企立(站立)
(6) 企望,盼望 。如:企怀(盼望怀念);企竦(企望而出神)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ki1 [沙头角腔] ki1 [海陆丰腔] ki1 ki3 [梅县腔] ki1 [宝安腔] ki1 [客英字典] ki1 [东莞腔]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1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 潮州话:gi6 (kĩ) kia6 (khĩa)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跬 | 丘弭 | 溪 | 支B合 | 上聲 | 紙 | 合口三等 | 止 | 支B | kʰĭe | khiex/qyee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重声。本义:追逐)
(2) 同本义
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说文》
踵二皇之遐武。——张衡《东京赋》
踵见仲尼。——《庄子·德充符》
有司靡踵。——《史记·太史公自叙》。索隐曰:“继也。”
踵,迹也。——《后汉书·皇后纪》注
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六韬·均兵》
吴踵 楚,而疆场无备,邑能无亡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踵呼(追随呐喊)
(4) 跟随
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汉书·武帝纪》
(5) 又如:踵至(接踵而来);踵蹑(相继;接连)
(6) 至;亲到
远近闻知,俱踵其门观看。——《包公案》
(7) 又如:踵谢(亲自登门道谢);踵门(登门;亲到其门)
(8) 继承
迎新在此岁,惟恐踵前迹。——柳宗元《田家》
(9) 又如:踵古(沿袭古代);踵迹(犹继承);踵美(谓继承前人的功业、美德);踵袭(犹沿袭);踵续(连续不断)
名词
(1) 脚后跟 (书面语词)。亦泛指脚
踵,足后曰跟,又谓之踵。踵,钟也。钟,聚也,体之所钟聚也。——《释名》
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车轮曳踵。——《礼记·曲礼》
去一以为踵围。——《考工记·輈人》。注:“后承轸者也。”
踵狭而舌广。——《诗·苍伯》笺
踵门而告文王。——《孟子》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举踵(抬起脚后跟);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触到前面人的脚后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踵踵(来往频繁的样子);接踵(踵趾前后相接);踵头肘见(鞋跟破裂,衣破裂而使手臂露了出来,形容贫穷者衣着破烂)
(3) 指鞋后跟 。如:踵决(鞋跟破裂。形容贫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ung3 [客语拼音字汇] zung3 [台湾四县腔] zung3 [客英字典] zhung3 [宝安腔] zung3 [梅县腔] zhu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腫 | 之隴 | 章 | 鍾 | 上聲 | 腫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tɕĭwoŋ | cjyungx/tjv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