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

qū xiàng [qu xiang]
注音 ㄑㄨ ㄒ一ㄤ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1.前往;前行。

词语解释

  1. 亦作“ 趋嚮 ”。亦作“ 趋乡 ”。亦作“趍向”。前往;前行。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正欲反迷,以寻生道;仓卒罔极,无所趍向。”《朱子语类》卷一一八:“只为他志已立,故求所以趋向之路。” 明 袁宗道 《读<孟子>》:“直是趋向无路,凑泊不得。”

  2. 归向;趋附。

    《汉书·韩延寿传》:“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乡之。”《旧五代史·唐书·张全义传》:“自 庄宗 至 洛阳 ,趋向者由径以希恩宠, 全义 不改素履,尽诚而已。”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屏山 在世,一时才士皆趋嚮之。”

  3. 向往;崇尚。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苟可以立风节,激贪懦,尊名义,昭大法者,吾趋向之,甚於嗜欲。”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卷上:“俯而就之,使为子弟者读此,亦能感发志意,知所羡慕趋向,而有以成立,不陷於卑污苟贱,而玷辱其门户矣。”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秀才》:“士人所趋嚮,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

  4. 途径;方向。

    唐 柳宗元 《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生物流动,趋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慤,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语次因道某平日读箇不识涂径,枉费心力。适得先生开喻,方知趋向。”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为学本知趋向,论修身须尽俭让温良。求仁未入 仲由 堂,安贫且卧 颜回 巷。” 清 刘大櫆 《祭吴文恪公文》:“食之诲之,导以趋向。谓昔朋游,今非所尚。”

  5. 趋势。

    宋 岳飞 《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天下忠愤之气日以沮丧,中原来苏之望日以衰息。岁月益久,污染渐深,趋向一背,不復可以转移。” 明 刘基 《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士有一身任社稷之安危,一言迴天下之趋嚮。” 张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天运有废兴,人心定趋向。”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二:“但是,历史的总趋向已经确定,不能改变了。”

  6. 倾向。

    清 方苞 《删定<荀子><管子>序》:“盖使学者知二子之智乃以此自瑕,而为知道者所深摈,亦所以正其趋向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他觉得那公司比这里好,因为薪水多;他的心意完全趋向那公司了,空口劝留又有什么用!”

  7. 亦作“ 趋嚮 ”。亦作“ 趋乡 ”。亦作“趍向”。志趣,志向。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宴望海亭》诗:“虽无趣向慕贤圣,幸有心目知西东。” 宋 杨万里 《张魏公传》:“夫君子引其类而进,志在於天下国家而已。其道同,故其趋向亦同,何朋党之有焉。” 金 王若虚 《高思诚咏白堂记》:“有所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目之,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西湖佳话·放生善迹》:“生员的趋向不同,看得功名事小,生死事大。” 邹韬奋 《无所不专的专家》:“天下无万能的人,也很少一无所能的人(除非自己糟塌掉),倘知各就自己天赋能力的大小及趋向,加以培植……在社会则能因此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裨益。”

  8. 意愿;好恶。

    《旧五代史·唐书·盖寓传》:“ 寓 性通黠,多智数,善揣人主情。 武皇 性严急,左右难事,无委遇者,小有违忤,即置於法,唯 寓 承颜希旨,规其趋向,婉辞顺意,以尽参裨。”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结宰相固为姦邪。然希意迎合,观人主趋向而顺之者,亦姦邪也。”《宦海》第一回:“百姓们的行为,却又跟着宦场的趋嚮。”

  9. 行为;举止。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詔责 伸 言事不实,趋向不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大似百戏排场,子弟顰笑俱假。趋向由人,亦劳而少功矣!”

  10. 见“ 趋向 ”。

趋向造句

经过住院治疗,奶奶的病情已趋向好转。
这个工厂由小到大,由简陋趋向完善。
近期天气将趋向晴好。
我国的房地产业有过热的趋向。
到了中年,人们对生日的看法趋向于百感交集。
批评或者厌恶的趋向最初可能是因模仿而引起的。
当我们允许过去的经历来构筑我们信仰时,我们趋向于在自己创造的圈子里停滞不前。
青春像火,烧向无边的原野,使成熟趋向死亡。
适应了市井细民的渴求,反映了晚明世俗百姓的审美趣味,张扬和明示着文学适应市井平民的文学趋向。
所以你看得出极性共价就是,趋向离子键的。
特别是在与冲积物相比较时,河流沉积趋向于分选得很好,因为河流提供了较稳定的搬运作用。
稚贝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从幼虫壳内侧长出一对新壳,形态逐渐趋向于成贝,而幼虫壳则逐渐退化为壳顶。
在我想起我们都有的一种唯我论趋向时,有一个故事经常让我忍俊不禁。
根据我国土壤缺硫趋向,提出复混肥料须注意加入硫素。
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
介绍了相关大功率激光二极管的开发进展与趋向,并介绍了它在军事系统的应用情况。
启明创投副总裁毛圣博告诉记者,从硬件投资的角度看,硬件创新趋向时尚、共享等方面会更有机会。
然而在如今,在大多数郊区居民的家中,下午茶更趋向于是简简单单的一块饼干,一小块蛋糕,以及一大杯由茶包冲泡的茶。
我们确实了解到大多数的人趋向于购买整体厨房和浴室。
刘继明小说的精神趋向是现代性的,他在小说中所展示的个体的崩溃、理性的毁灭是其悲观基调的外涉。

汉字详情

qū,cù [qu,cu]
部首: 716
笔画: 12
五笔: FHQV
吉凶:
仓颉: GONSM
四角: 478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

(2) 同本义

趋,走也。——《说文》。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走而不趋。——《礼记·王藻》

帷薄之外不趋。——《礼记·曲礼》

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庄子·胠箧》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聊斋志异·促织》

步趋动作。——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趋蹑(快速尾随);趋行(急行;赶路);趋走(疾走);趋风(快走如风。比喻快步向前走或表示向对方致敬);趋趋(小步急行的样子);趋拜(急往拜见)

(4) 步,行走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

(5) 又如:趋趄(抬腿做出要走的架势);趋跄(步行快慢有节奏,合乎礼节);趋蹲(趋锵。行动整齐而有节奏)

(6) 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7) 又如:趋庭(称承受父亲教导);趋出(小步疾行退出。示恭敬);趋走(小步疾行,以示庄敬);趋进(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

(8) 奔赴;趋向

前者止,后者趋,辇乃止。——《韩非子·外储说下》

夜趋高邮。——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趋真州扬州。

尝趋百里外。——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前趋直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局势趋于稳定;大势所趋;趋前;售价已趋上升;趋跄(奔走侍奉);趋走(供差遣奔走;亦作仆役别名);趋厮(供差遣的童仆);趋世(奔走于世俗之事);趋赴(奔赴)

(10) 追赶,追逐 。如:趋时揽事(赶风头,管闲事);趋名(追求名声);趋求(追求);趋利(追求财利);趋就(追求)

(11) 归附 。如:趋教(恭敬求教;领教);趋事(趋奉);趋时(时髦);趋跄(趋奉献媚);趋枪(趋抢。趋奉献媚)

(12) 通“促”。催促

卫音趋数烦志。——《礼记·乐记》

使者驰传督趋。——《汉书·食货志上》

趋具食。——《汉书·酷吏咸宣传》

令趋销印。——《汉书·高帝纪》

若不趋降。

名词

(1) 志趣

言眇而趋深。——《论衡·定贤》

(2) 又如:趋尚(情趣;好尚)

(3) 节奏

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淮南子》。高诱注:“趋,投节也。”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hasten, hurry; be attracted to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1

宋本广韵

xiàng [xiang]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TMK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BR
四角: 272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从宀( mián),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2) 同本义

向,北出牖也。——《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3) 泛指窗户

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齐民要术》

刮楹达鄉(向)。——《礼记·明堂位》。注:“谓夹户窗也。”

启牖鄉(向)如初。——《仪礼·士虞礼记》

(4) 方向;方位

明利害之向。——《国语·周语上》

东向驰去。——明· 魏禧《魏叔子文钞·大铁椎传》

(5) 又如:风向;反向;去向;山向;向前(犹将来)

(6) 过去,往昔

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庄子·山水》

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导,引导,渡水。)——《吕氏春秋·察今》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役。(假使过去我不当这个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向察众人之议。——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向之噌吰。——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向道(原以为);向年(往年)

(8) 从来,向来

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三国演义》

(9) 又如:向料(一直认为);向蒙(一贯承蒙)

(10) 刚才

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金史》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史记·华佗传》

比向日不同。——《西厢记》

(11) 又如:向年(往年);向事(往事);向来(表示时间上过去不久)

(12) 姓。如:向平(东汉高士,隐居不仕,子婚嫁既毕,遂漫游不知所终。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动词

(1) 面朝、面对。跟“背”相对

见剑向己。——《左传·定公十年》注

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向灯向火(喻看法各一);向暖(晒太阳);向炎乞儿(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之徒)

(3) 趋向,亲近

何故欲向汉?——《史记·班超传》

向于时夏。——《书·多士》

(4) 又如:向化(归顺教化);向服(仰慕佩服)

(5) 爱;偏爱;偏袒

不妨事,妳妳向着俺哩!——《元曲选·武汉臣·老生儿剧三》

(6) 又如:向顺(偏向;偏袒)

(7) 往,去

闲向溪边磨巨斧。——《水浒全传》

(8) 又如:向寓(以往借宿)

介词

(1) 朝着 。如:向日(明日;第二天);向前(未来);向开(以外;以上);向着(朝着,对着)

(2) 从;在

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水浒传》

连词

假设;如果 。如:向令(假如);向若(假如);向非(假若不是)

助词

用于“争”、“怎”、“争奈”、“如何”一类词语后,起加强语气作用

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法曲第二》

动词

(1) 对着,面向

君子以嚮晦入宴息。——《易·随》

戒六神訃浑嚮服。——《楚辞·惜诵》。注:“对也。”

请席何響。——《礼记·曲礼》。注:“面也。”

沛公北嚮坐,张良西嚮侍。——《史记·项羽本纪》

(2) 奔向;趋向

嚮方略。——《荀子·仲尼》

军以向宛洛。——《三国志·诸葛亮传》

直下襄阳向 洛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叱牛牵向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已向荆州。——《资治通鉴》

(3) 又如:向清虚(奔向高天。喻得到幸福)

(4) 接近;临近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花二首》

(5) 又如:向中(谓近午。比喻鼎盛时期);向早(凌晨)

名、副词

(1) 旧时,以往

曏,不久也。从日,鄉声。——《说文》

曏役之三月。——《春秋传》

曏谓往时也。——《桂苑珠丛》

曏者,吾子辱使某见。——《仪礼·士相见礼》

(2) 又如:向日;向之豪气何在?

(3) 明,表明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庄子·秋水》

英文翻译

toward, direction, trend

方言集汇

◎ 粤语:hoeng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hiong5 [客语拼音字汇] hiong4 [海陆丰腔] hiong5 [宝安腔] hiong5 [梅县腔] hiong5 [东莞腔] hiong5 [客英字典] hiong5 [台湾四县腔] hiong5 [陆丰腔] hio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一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式亮陽開去聲開口三等ɕĭaŋsjangh/sja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