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面杖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擀面用的木棍。《元典章·刑部·打死换作病死》:“ 田云童 於正月初二日将弟 田二 用赶麪杖肯打。”《西游记》第四九回:“妖邪道:‘你不是磨博士,怎么会使赶麪杖。’”亦作“ 赶麵杖 ”。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七:“两个孩子急了,一个拿起煤铲,一个抄起赶面杖,和爸爸拚了命。”
引证解释
⒈ 擀面用的木棍。
引《元典章·刑部·打死换作病死》:“田云童於正月初二日将弟田二用赶麪杖肯打。”
《西游记》第四九回:“妖邪道:‘你不是磨博士,怎么会使赶麪杖。’”
亦作“赶麵杖”。 老舍《骆驼祥子》十七:“两个孩子急了,一个拿起煤铲,一个抄起赶面杖,和爸爸拚了命。”
赶面杖的网络释义
赶面杖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走,旱声。①(
)本义:兽类翘起尾巴奔跑。《说文》:“举尾走也。”②追赶;驱赶)(2) 追赶,从后面追上
心道进退而刑道滔赶。——《管子·君臣》。注:“走也。”
思虑果敢曰赶。——《周书·谥法》
多多益辨真难事,半里撑船赶不归。——宋· 张镃《五家林》
(3) 又如:赶先进;你追我赶;赶逐(追赶);赶彀(追赶);赶罗(催逼;逼迫);赶人不要赶上(比喻不要逼人太甚);赶势利(趋炎附势,依附有势力的人)
(4) 急赴 。如:赶火车;赶路;赶赴;赶座子(艺人到茶坊酒馆奔走卖唱);赶考;赶热(凑热闹);赶碌(忙碌)
(5) 驱逐
厨人馈食于堂,手中盘馔,皆被群禽搏撮,莫可驱赶。——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
(6) 又如:赶苍蝇;赶麻雀;赶下台;赶网儿(将鱼赶到网里去,喻得到好处);赶羊(用六粒骰子掷出分高低的一种玩法)
(7) 辗压。通“擀” 。如:赶面打(用棍棒来回碾面团似的打);赶饼(即“擀饼”)
(8) 从速;加快 。如:赶任务;赶即(赶紧;立即);赶速(从速,抓紧时间)
(9) 碰上(某种情况) 。如:正赶上他去省里开会
(10) 驾御 。如:赶马车
(11) 等到 ——跟时间名词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到某个时候才发生,多用于口语
赶我长大一点,抗日战争爆发了。——《海市》
(12) 又如:赶年(等到过年);赶年下(同“赶年”);赶晚(等到晚上)
(13) 趁,把握时间 。如:正赶在风暴来临之前到达蔽风处;赶眼错(乘人不注意);赶饭(混饭);赶闲(趁有空闲)
(14) 按,按照 。如:应该赶自己所最能接近、最能知道的东西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同本义 面,颜前也。——《说文》 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周礼·撢人》 私面私献。——《周礼·司仪》 大辂在宾阶面。——《书·顾命》 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 白居易《卖炭翁》 女之靧面。——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椎髻仰面。——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面不厮睹(脸不对着看,表示生气);颜面(脸面;脸部;体面;面子);满面(整个面部) (4) 外表;表面 微澜动水面。——韩愈《南山诗》 (5) 又如:面从(表面顺从。指非出于由衷之愿);面友(非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交(不以真诚相交的朋友);面朋(未以真诚相交的朋友) (6) 皮,面。遮盖物;遮盖另一物的东西 。如:书面儿;被面;夹袄面;鞋面 (7) 部位;方面 四面竹树环合。——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南面有三谷。——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球的上表面;光明面;四面包围敌人;面面(各方面,各角度) (9) 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皆面也。——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 又如:舍体而取面;平面;面积 (11) 情面 。如:面弱(讲情面;软弱) 形容词 (1) 当面 面语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即面署第一。——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又如:面欺(当面欺君);面是背非(面和心不和);面陈(当面陈述);面违(当面违逆他人意旨) 动词 (1) 朝向;面对;面向 皆西面而望大王。——《战国策·秦策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面山而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赵策》 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凉武昭王传》 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南面召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背山而面野。——〔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端坐静修);面面相窥(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对看);面墙而立(人如不学,就象面向墙壁而立,毫无所见);面面(面对面) (3) 见面 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西游记》 (4) 又如:面圣(旧时称朝见皇帝为面圣) (5) 通“勔”。勉励 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书·召诰》 谋面,用丕训德。——《书·立政》 (6) 通“偭”。面向 尊壶者面其鼻。——《礼·少仪》 (7) 通“偭”。背向 马童面之。——《史记·项羽本纪》 面而封之。——《汉书·张欧传》 量词 ——多用于扁平的物件。如:一面镜子;一面旗子 名词 (1) 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麪,麦末也。——《说文》 (2) 又如:面糊鬼(用面糊粘成的纸牌);玉米面;大米面;白面 (3) 纤细微粒组成的物质 。如:胡椒面;药面 形容词 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的 。如:这块白薯真面 英文翻译face; surface; plane; side, dimension
方言集汇◎ 粤语:min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en5 [客语拼音字汇] mian3 mian4 [海陆丰腔] mien5 [陆丰腔] mian5 [东莞腔] men5 [宝安腔] men5 [台湾四县腔] mien5 [客英字典] mien5 [梅县腔] mien5 ◎ 潮州话:ming7 【揭阳】mêng7(mīng 旧时:mīn) min7(mīⁿ)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去三十三線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2) 同本义 杖,持也。——《说文》 王左杖黄钺。——《书·牧誓》 杖剑从之。——《汉书·韩信传》 杖斧。——《汉书·武帝纪》 (3) 又如:杖斧(持斧以为威权);杖楫(持杖);杖斧之臣(掌握兵权的武臣);杖策(执马鞭);杖节(执持旌节) (4) 通“仗”。凭倚;依靠 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左传·襄公八年》 近臣已下足杖矣。——《汉书·李寻传》 仗父兄之烈。——《资治通鉴》 仗舟楫。 仗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杖力(依靠武力);杖仁(依仗仁德);杖任(依靠,信任);杖威(凭恃权威);杖信(凭靠信义) (6) 用棍子打;拷打 。自隋开皇新律始定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 尝受守杖。——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杖汝。 杖之百。——《明史》 予之杖。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聊斋志异·促织》 杖其背。——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杖杀其父 (7) 又如:杖楚(以棍棒拷打);自杖三十;杖牛(打春牛);杖徒(五刑之。用大竹板、棍棒、荆条抽打犯人背部);杖钱(给施杖刑衙役的贿赂钱);杖刑(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拷打犯人);杖治(以杖刑治罪) (8) 拄着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上》 杖名齐其心。——《仪礼·丧服》 杖汉节牧羊。——《汉书·苏武传》 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记·王制》 名词 (1) 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 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扶杖望朱砂庵。——《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落吾杖底 (2) 又如:锡杖(佛教的杖形法器,头部装有锡环);魔杖(魔术师所用的棍儿);杖者(指老年人);杖几(拐杖与几案);杖父(拄杖老人) (3) 泛指棍棒或棒状物 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4) 又如:杖棒(棍棒) (5) 指居丧时所执的丧棒 。如:杖期(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杖周(居丧持杖周年) (6) 刑具。施杖刑所用的棍棒 。如:杖式(古代刑杖的规格、样式);杖制(对刑杖的大小、长短的规定);杖限(刑法规定的杖击数目);杖架(度量刑杖和长短的器具) 英文翻译cane, walking stick
方言集汇◎ 粤语:zoeng6
◎ 客家话:[梅县腔] chong3 [沙头角腔] cong3 [客语拼音字汇] cong4 [台湾四县腔] cong5 cong3 [东莞腔] cong3 [海陆丰腔] chong6 chong3 [客英字典] chong3 [陆丰腔] chong6 [宝安腔] cong3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