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

gǎn kǎo [ gan kao]
繁体 趕考
注音 ㄍㄢˇ ㄎㄠˇ

词语释义

赶考 gǎnkǎo

(1) 前往参加考试

看阁下印堂发亮,官运昌旺,如要进京赶考,保您金榜题名。——《连升三级》
go on a journey to take civil examinations

词语解释

  1. 前往应试。多指赶赴科举考试。

    《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魁星是管念书赶考的人中不中的。”《文明小史》第十五回:“学院按临,别人家也要动身去赶考。”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五七回:“为了读书赶考,更弄得两手空空。”

引证解释

⒈ 前往应试。多指赶赴科举考试。

《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魁星是管念书赶考的人中不中的。”
《文明小史》第十五回:“学院按临,别人家也要动身去赶考。”
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五七回:“为了读书赶考,更弄得两手空空。”

赶考的国语词典

科举时代俗称前往应试为「赶考」。现在泛指前往参加各种考试。

赶考的网络释义

赶考 (李春雷所著、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赶考是河北省成安县作家李春雷的书。
  • 赶考造句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无奈秋试临近,四大才子被迫打包上京赶考。
    贫道见公子器宇轩昂,适才掐指一算,料定公子此次赶考,必定名列三甲,故特向公子道喜!
    一位进京赶考的学生说这是“天夺其魄”,他就要死去了。
    我本农家良民,年方二十有七,自小孝敬有佳,胸怀圣贤之识,无奈天不作美,连年赶考碰壁,如今家父有令,让我成家娶妻,如有慧眼佳丽,可以小聚联系。小生在此有礼。
    这次异地相逢,又都是为一个目地赶考来的,自然是又多了几分亲热,相互勉励。
    晚清末年,江南才子林牧岳进京赶考,适逢公车上书,无意中结识康有为等人,加入强学会,成为一名维新派人士。
    中国千万学子负笈赶考媒体似陷入"集体性怀旧"。
    若干年前,一位秀才进京赶考,行经武夷山时,突患肚疾,痛不可忍。
    有这么一个人呢,一个字都不认识,连他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上京赶考去了。
    从古代中国就有赶考,就有苦学的典范,都是很平和很用功的学习,没有满腔仇恨或是热血贲张的情绪。
    哦?我要现在上京赶考准能得中吗?
    别人带着书童都是进京赶考,你带书童却是在军中奔突,甚是有趣,那你叫你的人也编入我的亲兵队来,你的人还是由你指挥,你看可好?
    两年前,李锦仁独自上京赶考,后来就杳无音信。
    赶考的、陪考的、做买卖的等数千号人聚集在附近,弄得县衙周围各个街道上人声鼎沸,热闹喧嚣。
    赶考路上遇麻烦交警可载你去考场。
    要么金榜题名、要么苦逼的不停赶考。
    一位上京赶考的穷书生去避雨,巧遇一位姑娘。
    天空云翻雨覆“赶考”勿忘带雨具。
    上联以苍楠郁梓喻人才,描写长郡汇聚风华正茂的赶考学子,场面蔚为壮观;下联勉励考生坚定信心,沉勇面对祖国的选拔。
    大牛陪赵福昕进京赶考时曾去过老王山,被完颜蓓俹掳走自己逃回时也见过不少大山,可今日走进这武当山还是惊于眼前的景色,武当山风光旖旎,山川秀美。

    汉字详情

    gǎn [gan]
    部首: 716
    笔画: 10
    五笔: FHFK
    五行:
    吉凶:
    仓颉: GOMJ
    四角: 418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走,旱声。①( gián)本义:兽类翘起尾巴奔跑。《说文》:“举尾走也。”②追赶;驱赶)

    (2) 追赶,从后面追上

    心道进退而刑道滔赶。——《管子·君臣》。注:“走也。”

    思虑果敢曰赶。——《周书·谥法》

    多多益辨真难事,半里撑船赶不归。——宋· 张镃《五家林》

    (3) 又如:赶先进;你追我赶;赶逐(追赶);赶彀(追赶);赶罗(催逼;逼迫);赶人不要赶上(比喻不要逼人太甚);赶势利(趋炎附势,依附有势力的人)

    (4) 急赴 。如:赶火车;赶路;赶赴;赶座子(艺人到茶坊酒馆奔走卖唱);赶考;赶热(凑热闹);赶碌(忙碌)

    (5) 驱逐

    厨人馈食于堂,手中盘馔,皆被群禽搏撮,莫可驱赶。——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

    (6) 又如:赶苍蝇;赶麻雀;赶下台;赶网儿(将鱼赶到网里去,喻得到好处);赶羊(用六粒骰子掷出分高低的一种玩法)

    (7) 辗压。通“擀” 。如:赶面打(用棍棒来回碾面团似的打);赶饼(即“擀饼”)

    (8) 从速;加快 。如:赶任务;赶即(赶紧;立即);赶速(从速,抓紧时间)

    (9) 碰上(某种情况) 。如:正赶上他去省里开会

    (10) 驾御 。如:赶马车

    (11) 等到 ——跟时间名词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到某个时候才发生,多用于口语

    赶我长大一点,抗日战争爆发了。——《海市》

    (12) 又如:赶年(等到过年);赶年下(同“赶年”);赶晚(等到晚上)

    (13) 趁,把握时间 。如:正赶在风暴来临之前到达蔽风处;赶眼错(乘人不注意);赶饭(混饭);赶闲(趁有空闲)

    (14) 按,按照 。如:应该赶自己所最能接近、最能知道的东西写

    英文翻译

    pursue, follow; expel, drive away

    方言集汇

    ◎ 粤语:go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kǎo [kao]
    部首: 418
    笔画: 6
    五笔: FTG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JKMVS
    四角: 440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老省,丂( kǎo)声。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本义:老,年纪大)同本义

    考,老也。——《说文》

    富贵寿考。——《新唐书》

    (2) 又如:考寿(长寿);考终(考终年);考终年(享尽天年)

    名词

    (1) 去世的父亲

    父为考。——《尔雅》

    考妣延年。——《苍颉篇》

    有子考无咎。——《易·蛊》

    奔走事厥考厥长。——《书·酒诰》

    生曰父,死曰考。——《礼记·曲礼》

    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礼记·祭法》

    五曰考终命。——《书·洪范》。按,考者,有子孙为后之称。

    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2) 又如:考妣(父称考,母称妣,古为生前通称;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妣)

    动词

    (1) 假借为“攷”。敲,击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庄子·天地》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考击(敲打);考考(敲鼓的声音)

    (3) 假借为“拷”。拷打

    幽囚考掠,五毒参至。——《后汉书·戴就传》

    (4) 又如:考竟(鞭笞拷问;受拷问而死在监狱中);考死(拷问致死);考杀(拷问击杀)

    (5) 查核,考试

    略考其行事。——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又如:考较(查核;核实);考语(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

    (7) 审察,察考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争略》序

    (8) 又如:考据(根据);考正(根据文献资料核实证明);考慎(审慎考察);考寻(考察探求;研求);考道(研求应尊之道);考求(探索研求)

    (9) 完成;建成

    考仲子之宫。——《左传·隐公五年》

    (10) 又如:考落(建成;落成);考成(落成;建成)

    英文翻译

    examine, test; investigate

    方言集汇

    ◎ 粤语:haau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au3 [陆丰腔] kau3 [台湾四县腔] kau3 ko3 [客英字典] kau3 [海陆丰腔] kau3 ko3 [梅县腔] kau3 [东莞腔] kau3 [宝安腔] kau3 [客语拼音字汇] kau3
    ◎ 潮州话:k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浩上聲開口一等kʰɑukhaux/q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