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寇

zhě kòu [ zhe kou]
注音 ㄓㄜˇ ㄎㄡˋ

词语释义

清代统治阶级对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的诬蔑性称呼。

词语解释

  1. 清 代统治阶级对 太平天囯 等农民起义军的诬蔑性称呼。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越医》:“ 越 中自昔多名医,代有传绪。赭寇乱后,不特世医歇絶,崛起者更无人。” 清 王韬 《瀛壖杂志》卷二:“ 咸丰 三年赭寇之乱,园中室庐为贼巢穴。” 清 王韬 《瀛壖杂志》卷二:“赭寇之乱, 江 浙 沦陷。”

引证解释

⒈ 清代统治阶级对太平天囯等农民起义军的诬蔑性称呼。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越医》:“越中自昔多名医,代有传绪。赭寇乱后,不特世医歇絶,崛起者更无人。”
清王韬《瀛壖杂志》卷二:“咸丰三年赭寇之乱,园中室庐为贼巢穴。”
清王韬《瀛壖杂志》卷二:“赭寇之乱, 江浙沦陷。”

赭寇的网络释义

赭寇

  • 释义
  • 清代统治阶级对太平天囯的诬蔑性称呼
  • 清 代统治阶级对 太平天囯 等农民起义军的诬蔑性称呼。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越医》:“ 越 中自昔多名医,代有传绪。赭寇乱后,不特世医歇绝,崛起者更无人。” 清 王韬 《瀛壖杂志》卷二:“ 咸丰 三年赭寇之乱,园中室庐为贼巢穴。” 清 王韬 《瀛壖杂志》卷二:“赭寇之乱, 江 浙 沦陷。”
  • 汉字详情

    zhě [zhe]
    部首: 703
    笔画: 15
    五笔: FOFJ
    五行:
    仓颉: GCJKA
    四角: 44260

    详细解释

    名词

    (1) 红土

    赭,赤土也。——《说文》

    偷长以赭污其衣裙。——《汉书·张敞传》

    其土则丹青赭垩。——《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

    (2) 又如:赭垩(红土与白土)

    (3) 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赫如渥赭,公言赐爵。——《诗·邶风·简兮》

    (4) “赭衣”的简称

    田叔钳赭,志于夷戮。——《宋书》

    (5) 又如:赭徒(囚徒,犯人。因身穿赭衣,故称)

    (6) 赤地,寸草不生的土地。亦指田野寸草不生的荒芜景象 。如:赭尽(谓使山野草木空尽而成赤地)

    (7) 山名 。在浙江省萧山县东北。山石呈赭色,故名

    动词

    (1) 染成红色

    或赭其垣。——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赭红袍(血溅衣袍,使成红色。比喻战斗激烈);赭面(以赤色涂脸。亦指以赤色涂红的脸);赭颜(因酒醉而脸红)

    (3) 因羞愧而脸红

    人戏称曰:“公之《春秋》,亦权倚阁乎?”秩色颇赭。—— 宋· 彭乘《墨客挥犀》

    (4) 施加罪罚 。如:赭墨(服赭衣,受墨刑。指刑罚)

    (5) 伐尽树木,使山岭赤裸呈赭色。如:赭山(伐尽山上的树木)

    形容词

    (1) 红色、赤红色

    赭,赤也。——《广雅·释器》

    桃汤赭鞭。——《汉书·王莽传》。师古曰:“赭,赤也。”

    (2) 又如:赭袍(红袍);赭衣(古时囚犯穿赤褐色衣,因以赭衣代称囚犯);赭黄(天然的褐铁矿);赭鞭(赤色的鞭);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赭红、赭赤(红褐色)

    (3) 赤裸

    群饮源槁,回食野赭。——唐· 柳宗元《晋问》

    英文翻译

    reddish brown; hematite; ochre

    方言集汇

    ◎ 粤语:ze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a3 [客语拼音字汇] za3 [台湾四县腔] za3 [梅县腔] zha3 chii.3 [客英字典] zha3 [宝安腔] za3
    ◎ 潮州话:zia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也麻三開上聲開口三等tɕĭacjax/tjaa
    kòu [kou]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FQ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JMUE
    四角: 302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 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2) 同本义

    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 西川。——《资治通鉴》

    (3) 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作“寇抄”。劫掠);寇攘(劫掠;侵扰);寇窃(抢劫;盗窃)

    (4) 砍伐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

    名词

    (1) 入侵者

    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2) 敌人

    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者。——《资治通鉴》

    (3) 贼兵,敌军

    在宋城上而待 楚寇矣。——《墨子·公输》

    今寇众我寡。——《资治通鉴》

    (4) 又如:寇乱(外寇与内乱。兵起于外为寇,起于内为乱)

    (5) 盗匪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寇逆(贼寇,叛逆);寇劫(指行劫的群盗);寇戎(匪患与战争);寇奸(寇贼奸宄)

    (7) 姓

    英文翻译

    bandits, thieves; enemy; invade

    方言集汇

    ◎ 粤语:kau3
    ◎ 客家话:[梅县腔] keu5 [台湾四县腔] keu5 kieu2 [客语拼音字汇] keu4 [东莞腔] keu5 [客英字典] keu5 [宝安腔] kiu5 [海陆丰腔] keu5 kie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赭寇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