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张景《飞丸记·盟寻泉石》:“想赤绳绾足再难逃,只愿得同谐到老,历天长地久,永把琴瑟调。”
成语用法
赤绳绾足作谓语、定语;指男女结成婚姻。
引证解释
⒈ 见“赤绳繫足”。
赤绳绾足的国语词典
比喻男女姻缘天定。参见「赤绳系足」条。
赤绳绾足的网络释义
赤绳绾足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 同本义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 武王诛 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 忠诚;真纯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 裸露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 韩愈《山石诗》
(6)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 空;尽;一无所有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名词
(1) 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 “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 指鲜血 。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 共产党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动词
(1) 除掉,诛灭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k7 [梅县腔] chak7 [海陆丰腔] chak7 [客英字典] ch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陆丰腔] chak7 [东莞腔] cak7 [宝安腔] cak7 [客语拼音字汇] cag5
◎ 潮州话:c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尺 | 昌石 | 昌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chjek/tcek | tɕʰĭɛ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蝇省声。本义:绳子)(2) 同本义
绳,索也。——《说文》
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小尔雅》
巽为绳直。——《易·说卦》
作结绳而为网罟。——《易·系辞传》
言纶之绳。——《诗·小雅·采绿》
民结绳而用之。——《庄子·胠箧》
病者困剧…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绳床(交床;交椅);绳缢跌扑(用绳子吊死,跌倒摔死);绳文(文字未创造以前,结绳代替文字,称为绳文);绳桥(用绳索连结两岸的桥);绳头(绳的一端);绳戏(即绳伎。走绳之杂戏);绳络(绳编的网状饰物);绳床瓦灶(以绳为床,以瓦为灶。比喻生活贫困)
(4) 墨线
其绳则直。——《诗·大雅·緜》
孔子曰:“木受绳则直。”——《孔子家语》
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5) 又如:绳尺(指墨线和量尺。皆为匠人所用的工具)
(6) 准则;法度
王道有绳。——《商君书·开塞》
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韩非子·孤愤》
(7) 又如:绳尺(标准;法度);绳治(以法治罪);绳度(法度,准绳;悬度。以绳索相牵引而越度);绳直(犹准绳);绳规(犹法规);绳律(规矩格律)
(8) 水名
(9) 金沙江的古称
(10) 山东省的南阳水、北阳水
动词
(1) 继承,通“承”
绳其祖武。——《诗·大雅·下武》
(2) 又如:绳法(继承效法);绳祖(继承祖先业迹)
(3) 衡量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绳尺(衡量);绳量(衡量)
(5) 纠正
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
(6) 又如:绳愆(纠正过失);绳正(以墨线正曲直。引申为纠正错误);绳逐(纠正挑剔别人的过失而加以斥退);绳愆纠缪(纠正过失错误);绳劾(弹劾;纠正)
(7) 约束;制裁
绳之以法,断之以刑。——桓宽《盐铁论·大论》
(8) 又如:绳约(拘束,限制);绳之以法(以法律纠治不法之人。指犯罪者接受法律的制裁);绳束(约束;束缚);绳按(亦作“绳案”。约束制裁)
(9) 称赞
绳息妫以语 楚子。——《左传·庄公十四年》
形容词
直的;正的
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官声。本义:系)(2) 同本义 。如:绾组(系结组绶);绾结(系结;打结)
(3) 盘绕,系结
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向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儒林外史》
(4) 又如:绾合(结合,系在一起);绾发(束发,结发。比喻少年);绾髻(束发编结为髻);绾角儿(古时孩童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因以借指童年);绾束(缠缚);绾约(绾束,盘绕成结)
(5) 卷起 。如:绾袖子
(6) 系念;挂念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唐·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7) 控制 。如:绾握(掌握);绾摄(掌握,统摄)
(8) 总管
奉阳君专权擅势,蔽欺先王,独擅绾事。——《史记》
(9) 贯通;联系
北邻乌桓、 夫余,东绾 秽貉、 朝鲜、 真番之利。——《史记》
(10) 将物件穿上洞挂起来
湘云便取了诗题,用针绾在墙上。——《红楼梦》
(11) 挽;牵 。如:绾手(挽手;拉住手);绾合(牵线撮合)
名词
(1) 发髻儿或花结儿
一串歌珠清润,绾结玉连环。——宋· 张炎《甘州》
(2) 绛色;浅绛色
绾,恶也,绛也。——《说文》。段玉裁改为“恶降也”。注曰:“谓绛色之恶者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形容词
(1) 充实;完备;足够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词
(1) 使满足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词
(1)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uk7 [宝安腔] zuk7 ziuk7 [台湾四县腔] ziuk7 [客英字典] ziuk7 [海陆丰腔] ziuk7 [陆丰腔] zuk7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iuk7 [客语拼音字汇] jiug5 zu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緅 | 子句 | 精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tsĭu | cyoh/ziu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