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许

zàn xǔ [zan xu]
繁体 贊許
注音 ㄗㄢˋ ㄒㄨ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赞许 zànxǔ

(1) 认为好而称赞;赞赏

以赞许的眼光看待一个企业
favorable

引证解释

⒈ 赞同称许。

清大汕《海外记事》卷五:“岂容以三千金为市,欲余颠倒是非,再加一词赞许於王前,以成其事,不亦更可笑也哉!”
鲁迅《彷徨·肥皂》:“他赞许似的微微点一点头。”
叶圣陶《倪焕之》十八:“他们有的是钱,商品得到官厅的赞许当然不算一回事。”

赞许的国语词典

赞美、称赞。如:「这次比赛成果辉煌,老师特别表示赞许。」也作「赞许」。

赞许的网络释义

赞许

  • 表示一种同意赞美的态度
  • 赞许造句

    他的这种做法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
    老师的赞许,对全班同学开展“一帮一”活动起到了鼓舞的作用。
    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赞许,虚伪却鼓动我们把我们的罪恶用美德的外表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备。
    即使当我面对众人的惊慕与赞许,也不敢沾沾自喜,因为我永远是站在您的肩膀上的。
    母亲的鼓励和赞许是提高孩子自信的最好的方法。
    他的这一建议一倡百和,很快便得到了大家的赞许。
    人们拍拍他的背脊,一本正经的点点头,表示赞许。
    父爱是一个赞许的目光,可以让我有跌倒再站起来的勇气。
    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许,而不是指指点点。
    到了那个特殊时刻,就能送出一盆郁郁葱葱或是花开烂漫的植物,你的至爱势必赞许不已。
    看,那关注的目光充满赞许。
    她的脸上流露出赞许的表示。
    销售小组因为公司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受到赞许。
    当我谦虚时,从眼睛里看到了赞许;当我骄傲时,从眼睛里看到了劝阻;当我勤奋时,从眼睛里看到了喜悦;当我懒惰时,从眼睛里又流露出一丝责备。
    李明所做的好事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人民以胜利的欢呼,对我们历史上这一石破天惊的大事件,表示了他们的赞许。
    一看到台下的老师点头表赞许,台上的他讲得更兴高采烈了。
    徐华北笑了,赞许地拍拍他的肩膀,放心温书吧,没问题。
    克丽丝汀赞许地环视一下房间。

    汉字详情

    zàn [zan]
    部首: 401
    笔画: 16
    五笔: TFQ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UBO
    四角: 24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进财货以求谒见)

    (2) 同本义

    赞,见也。——《说文》。按,玉帛雉羔雁之属皆贝类。贝者,佐见之具。

    进见以见为礼也。——《说文》锴注

    (3) 又如:赞谒(进见);赞献(进献祭品);赞见(进见)

    (4) 导引

    太史赞王,王敬从之。——《国语》

    (5) 又如:赞引(引导);赞见(引见);赞谕(引导教谕)

    (6) 辅佐,佐助

    赞,佐也。——《小尔雅·广诂》

    益赞于禹曰。——《书·大禹谟》

    主人之赞者西面北上。——《仪礼·乡饮酒礼》

    卿大夫赞君。——《礼记·明堂位》

    子若能以忠信赞君。——《国语·晋语》

    赞帷幄之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资治通鉴》

    赞军校尉。(武官名,相当于参谋。)

    (7) 又如:赞善(官名。唐始置,为太子属官,掌司从、辅佐);赞元理化(辅佐皇帝推行德化);赞翼(辅助);赞赞(努力帮助)

    (8) 称颂;赞美

    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心计交赞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9) 又如:赞拜(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的人在旁唱礼);盛赞(极力称赞);赞尚(看重别人的长处并加以称扬)

    (10) 告诉;介绍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1) 明白

    总百氏,赞篇章。——《汉书》

    (12) 又如:赞阅(明察历练)

    (13) 参与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

    (14) 又如:赞议(参议);赞决(参与决策)

    (15) 选拔

    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礼记·月令》

    名词

    (1) 一种抒情文体,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为标志 。如:天安门赞

    (2) 对某人或某事(如对死者的品质和贡献)的赞颂 。如:像赞;赞评(史家的赞词与评论)

    (3) 司仪

    伊陟赞于巫咸。——《书·咸有一德》

    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又如:赞仪(司礼之人);赞撤(古代祭祀完毕,大祝帮助小祝撤去祭器)

    (5) 姓

    动词

    (1) 称赞;颂扬

    进不党以赞己,退不黩于庸人。——《后汉书》

    下诏褒赞。——《三国志·许褚传》

    (2) 又如:赞述(欣赏他人的美善而加以称扬)

    (3) 辅佐,帮助

    幽赞天地。——汉《白石神君碑》

    幽赞神明。——汉《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

    赞拜王庭。——汉《山阳太守祝睦后碑》

    名词

    (1) 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 。如:像赞;小赞

    (2) 佛经中佛教徒歌颂教主释迦牟尼及其他佛陀的文辞

    是夜黄昏,僧徒礼赞,螺呗间作,渤海命军侯悉擒械之来。——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

    英文翻译

    help, support, assist, aid

    方言集汇

    ◎ 粤语:zaan3

    宋本广韵

    [xu]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T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OJ
    四角: 387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2) 同本义

    许,听也。——《说文》。按,听从其言也。

    王子许。——《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武王伐纣平话》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书·金滕》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其许寡人。——《战国策·魏策》

    不可不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同意,承认);许肯(应允);许允(答应)

    (4) 同意,赞同

    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5) 事先答应给予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把我二姨儿许给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红楼梦》

    (6) 又如:许香愿(对神佛有所祈求时,提出事后给予的某种酬谢);许人(应允与人);许字(许配,许婚,许嫁。都指允婚)

    (7) 期望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 陆游《书愤》

    (8) 又如:许身(立志,自我期许)

    (9) 相信

    则王许之乎?——《孟子·梁惠王上》。赵岐注:“许,信也。”

    (10) 给予;奉献

    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史记·剌客列传》

    (11) 又如:以身相许;以身许国(许国:为国效命)

    名词

    (1) 处所,地方

    地里又远关山阻,无计奈,谩登楼,空目断,故人何许?——《西厢记诸宫调》

    不知何许人。——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古国名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故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3) 许昌的简称 。如:许都(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称许都。即今河南省许昌县);许洛(许昌、洛阳)

    (4) 表示大约的数量

    如是十许字。——宋· 洪迈《容斋续笔》

    引之长丈许。——《聊斋志异·促织》

    (5) 姓

    副词

    (1) 或许,可能 。如:他今天没来,许是生病了

    (2) :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

    赴河死者五万许人。——《后汉书》

    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 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代词

    (1) 这样,这般

    这江南方腊,起义已久,即渐而成,不想弄到许大事业。——《水浒传》

    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宋· 苏轼《次韵答文与可见寄》

    (2) 又如:许些(许多);许大(这样大;偌大;很大);许来大(许大);许大粗(这么大、这么粗)

    (3) 何,什么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容赴朔边?——唐· 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英文翻译

    allow, permit; promise; betroth

    方言集汇

    ◎ 粤语:heoi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