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辞

zhuì cí [ zhui ci]
繁体 贅辭
注音 ㄓㄨㄟˋ ㄘˊ

词语释义

1.亦作"赘词"。 2.多馀无用的话。 3.说多馀的话。

词语解释

  1. 亦作“ 赘词 ”。多馀无用的话。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文章宗旨》:“夫古文以辨而不华、质而不俚为高,无排句,无陈言,无赘辞。” 明 施邦曜 《<阳明先生集要·重修文山祠记>评语》:“极文人之铺张扬厉,亦是赘词。”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心具十方、三世,法无多寡、延促,同且为赘词,何况不同!”

  2. 说多馀的话。

    清 颜元 《给王顺乾书》:“夫以行己不淑,将为人所厌弃,而犹呶呶赘辞焉。”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赘词”。

⒉ 多馀无用的话。

明陶宗仪《辍耕录·文章宗旨》:“夫古文以辨而不华、质而不俚为高,无排句,无陈言,无赘辞。”
明施邦曜《<阳明先生集要·重修文山祠记>评语》:“极文人之铺张扬厉,亦是赘词。”
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心具十方、三世,法无多寡、延促,同且为赘词,何况不同!”

⒊ 说多馀的话。

清颜元《给王顺乾书》:“夫以行己不淑,将为人所厌弃,而犹呶呶赘辞焉。”

赘辞的网络释义

赘辞

  • 赘辞,读作zhuì cí,汉语词语,是指多余无用的话。
  • 汉字详情

    zhuì [zhui]
    部首: 401
    笔画: 14
    五笔: GQTM
    五行:
    仓颉: QKBO
    四角: 58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敖贝。敖犹“放”,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

    (2) 同本义

    赘,以物质钱也。——《说文》

    赘,得也。——《广雅》。按,以物得钱也。

    卖子与人作奴婢名曰赘子。——《淮南子·俗》

    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汉书·严助传》

    (3) 又如:赘子(旧时穷苦人家把孩子卖给富家做奴婢的,叫做“赘子”)

    (4) 聚会

    梁王赘其群臣而议其过。——《说苑》

    (5) 又如:赘聚(会聚);赘结(聚集,集结)

    (6) 通“缀”。连缀,附着

    君若赘旒然。——《公羊传·襄公十六年》

    欲赘天下之兵。——《韩非子·存韩》

    虎贲赘衣。——班固《西都赋》

    (7) 又如;赘附(依附);赘旒(连缀)

    (8) 增添;附加 。如;赘名(附列其名)

    (9) 累赘;祸害 。如:赘累(拖累);赘冗(累赘繁冗);赘脚(拖累)

    形容词

    (1) 多余;无用 。如:赘木(树木上隆起的节目);赘人(多余无用的人);赘土(无用之地);赘叙(多余的叙述);赘物(多余的东西)

    (2) 恶的

    有独见之虑,见赘于人。——《后汉书》

    名词

    (1) 就婚于女家与改为女家姓的男子称为“赘婿”。对男家来说,出去当赘婿称为“出赘”。对女家来说,招女婿称为“招赘”。男子到女家当赘婿称为“入赘”

    赘而不赎,主家配以女,则谓之赘婿。——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发诸赘婿贾人。——《史记·始皇纪》

    土将军,你若早破 西岐,吾将弱女赘公为婿。——《封神演义》

    (2) 又如:赘入(入赘);赘娶(入赘);赘亲(入赘成亲)

    (3) 颈椎骨

    肩高于顶,句赘指天。——《庄子·大宗师》

    (4) 赘瘤;肉瘤

    赘,属也。横生一肉属着体也。——《释名》

    具赘卒荒。——《诗·大雅·桑柔》

    (5) 又如:赘疵(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赘木(有赘瘤状物的树木);赘行(赘瘤)

    英文翻译

    unnecessary, superfluous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3

    宋本广韵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