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言
词语释义
赘言
(1) 说不必要的话
词语解释
闲文冗词;废话。
宋 程颐 《答朱长文书》:“然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闕,乃无用之赘言也。” 清 史震林 《华阳散稿·三民合记》:“赘言若疣,套言若毬。” 吴组缃 《<山洪>赘言》:“以上云云,原都是一些无须说的话。无须说,还不免要说,所以叫做‘赘言’。”
烦言;多说。
宋 楼钥 《<范忠宣公文集>序》:“自其立朝出镇,庙謨相业,具载史册,不待赘言。” 清 陈维崧 《与侯彦窒书》:“足下谊切葭莩,情钟亲串,绸繆卵翼,奚俟赘言。”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四:“予曰:‘ 英 政府之乐於相助,无待赘言。’”
对为人作序跋的谦词。
明 章懋 《与韩佥事书》:“兹辱手教,过相称许,既非不肖所敢当,而以是书俾之赘言於首简,则所委非其人矣。”
引证解释
⒈ 闲文冗词;废话。
引宋程颐《答朱长文书》:“然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闕,乃无用之赘言也。”
清史震林《华阳散稿·三民合记》:“赘言若疣,套言若毬。”
吴组缃《<山洪>赘言》:“以上云云,原都是一些无须说的话。无须说,还不免要说,所以叫做‘赘言’。”
⒉ 烦言;多说。
引宋楼钥《<范忠宣公文集>序》:“自其立朝出镇,庙謨相业,具载史册,不待赘言。”
清陈维崧《与侯彦窒书》:“足下谊切葭莩,情钟亲串,绸繆卵翼,奚俟赘言。”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四:“予曰:‘ 英政府之乐於相助,无待赘言。’”
⒊ 对为人作序跋的谦词。
引明章懋《与韩佥事书》:“兹辱手教,过相称许,既非不肖所敢当,而以是书俾之赘言於首简,则所委非其人矣。”
赘言的国语词典
多余的言词。
赘言的网络释义
赘言
赘言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敖贝。敖犹“放”,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
(2) 同本义
赘,以物质钱也。——《说文》
赘,得也。——《广雅》。按,以物得钱也。
卖子与人作奴婢名曰赘子。——《淮南子·俗》
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汉书·严助传》
(3) 又如:赘子(旧时穷苦人家把孩子卖给富家做奴婢的,叫做“赘子”)
(4) 聚会
梁王赘其群臣而议其过。——《说苑》
(5) 又如:赘聚(会聚);赘结(聚集,集结)
(6) 通“缀”。连缀,附着
君若赘旒然。——《公羊传·襄公十六年》
欲赘天下之兵。——《韩非子·存韩》
虎贲赘衣。——班固《西都赋》
(7) 又如;赘附(依附);赘旒(连缀)
(8) 增添;附加 。如;赘名(附列其名)
(9) 累赘;祸害 。如:赘累(拖累);赘冗(累赘繁冗);赘脚(拖累)
形容词
(1) 多余;无用 。如:赘木(树木上隆起的节目);赘人(多余无用的人);赘土(无用之地);赘叙(多余的叙述);赘物(多余的东西)
(2) 恶的
有独见之虑,见赘于人。——《后汉书》
名词
(1) 就婚于女家与改为女家姓的男子称为“赘婿”。对男家来说,出去当赘婿称为“出赘”。对女家来说,招女婿称为“招赘”。男子到女家当赘婿称为“入赘”
赘而不赎,主家配以女,则谓之赘婿。——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发诸赘婿贾人。——《史记·始皇纪》
土将军,你若早破 西岐,吾将弱女赘公为婿。——《封神演义》
(2) 又如:赘入(入赘);赘娶(入赘);赘亲(入赘成亲)
(3) 颈椎骨
肩高于顶,句赘指天。——《庄子·大宗师》
(4) 赘瘤;肉瘤
赘,属也。横生一肉属着体也。——《释名》
具赘卒荒。——《诗·大雅·桑柔》
(5) 又如:赘疵(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赘木(有赘瘤状物的树木);赘行(赘瘤)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言 | 語軒 | 疑 | 元開 | 平聲 | 元 | 開口三等 | 元 | 臻 | ngian | ŋĭɐ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