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借

shē jiè [ she jie]
繁体 賒借
注音 ㄕㄜ ㄐ一ㄝˋ

词语释义

犹赊贷。

词语解释

  1. 犹赊贷。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并 元祐 三年十月二十七日朝旨,亦止言官司违法赊借,见欠二十贯文以下除放。” 明 焦竑 《玉堂丛语·献替》:“天下常贡已不足用,内责京师舖户买办,官中不给,负累市井赊借。” 蔡锷 《致谢汝翼李鸿祥电》:“现决定官办,于 滇 黑 、 元 、 永 三井各赊借盐百万斤。”

引证解释

⒈ 犹赊贷。

宋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并元祐三年十月二十七日朝旨,亦止言官司违法赊借,见欠二十贯文以下除放。”
明焦竑《玉堂丛语·献替》:“天下常贡已不足用,内责京师舖户买办,官中不给,负累市井赊借。”
蔡锷《致谢汝翼李鸿祥电》:“现决定官办,于滇黑、元、永三井各赊借盐百万斤。”

赊借的国语词典

向他人商借财物,日后才偿还。

如:「家里突然发生财务困难,爸爸只好四处向朋友赊借。」

赊借的网络释义

赊借

  • 赊借,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hē jiè,释义为赊贷。
  • 赊借造句

    还有,要是汉斯来了,他会向我们赊借面粉,我是不会答应的。
    现在学校基本上没法运转了,还赊借了很多,没有钱不行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时还出现了“三角债”问题,因为国企都没有钱了,原材料和产品就互相“赊借”,互打“白条”。
    “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山头无帽子,喝水靠担子;花钱靠赊借,吃粮靠救济”,几句顺口溜道出了当地人的生活写照。
    亲人赶来一面拭泪,一面把死者殓入个赊借得来的小小白木棺木里,草草就地埋了。
    冯美兰还告诉笔者,有些人在她这里学了技术,自己也去搞养殖,而她也经常去周边的养殖户指导技术,有时还会赊借一些饲料给困难的人。
    你如果想知道金钱的价值,就去赊借一些;借贷的人都不免烦忧。
    怀集县马宁卫生院护士莫美霞产后患上多发生性硬化脊髓炎,在赊借无门的情况下,希望好心人抱养自己一对双胞胎儿子,并企盼出钱帮助她治病。
    点筹金融是中国领先的新锐互联网金融信息撮合交易平台,旗下拥有点筹二房东、点筹赊借宝、网贷领投、点筹,搭建出一套完整的生态闭环系统。
    柳州府一带,官府和百姓都很穷,官府没有足够的运销资金,百姓也不可能事先垫付,所以只能先向盐主赊借。
    那时候,正在抗战期中经常锅里的水已经滚沸,却还没有米可以下锅,等待着常住的职事到街上赊借一石米粮回来。
    赌场“经纪人”以赴菲合伙经商、公司招工为诱饵,在中国境内诱骗中国公民出境参赌,并以赊借筹码、签单等方式向客人提供高利贷。
    赌场“经纪人”以赴菲做生意容易赚钱为诱饵,在中国境内诱骗中国公民出境参赌,并以赊借筹码、签单等方式向客人提供高利贷。
    但实际上这样的场所是违规的,因此周伯的“家”被社区断水、断电,周伯只好向旁边老乡赊借水电;一旦周伯生意不好,全家就没法正常煮饭、洗澡和清洁。

    汉字详情

    shē [she]
    部首: 401
    笔画: 11
    五笔: MWFI
    五行:
    仓颉: BOOMF
    四角: 7889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佘( shē)声。本义:赊欠)

    (2) 同本义

    (3) 买货延期交款

    赊,贳买也。——《说文》

    (4) 段注:“贳买者,在彼为贳,在我则为赊也。”

    赊,不交钱而贾曰赊。——《字汇》

    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周礼·泉府》

    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阿Q正传》

    (5) 又如:赊贷(出借财物给人,准予借者缓期偿还);赊头(欠帐的期限);赊钱(所欠的贷款);赊券(欠帐的字据)

    (6) 卖物延期收款

    少年来酤者,皆赊与之。——《后汉书·刘盆子传》

    (7) 又如:赊卖(买卖货物时,卖方延期收款);赊得不如现得(比喻眼前的好处最实惠)

    (8) 借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9) 宽恕,饶恕

    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李白《秦女休行》

    形容词

    (1) 遥远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王勃《滕王阁序》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唐· 戎昱《桂州腊夜》

    (2) 又如:赊僻(偏远);赊远(赊遥。久远;遥远);赊促(远近;缓急)

    (3) 长;久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王泠然《古木卧平沙》

    (4) 又如:赊愿(宿愿)

    (5) 多,繁多

    胡马迎风起恨赊。——朗士元《闻吹扬叶者》

    (6) 又如:赊望(过高的愿望)

    (7) 迟缓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唐·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8) 又如:赊迟(延缓;拖延);赊缓(迟缓;缓慢)

    (9) 渺茫

    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唐· 张说《岳州作》

    (10) 极端

    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唐· 李商隐《寒食行次冷泉驿》

    (11) 为数很少的

    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韩愈《次邓州界》

    (12) 通“奢”。奢侈

    楚楚衣服,戒在穷赊。——《后汉书·仲长统传》

    (13) 又如:穷赊(极端奢侈)

    (14) 宽松;松缓

    带赊衣改制。——刘禹锡《武陵书怀》

    (15) 稀少

    惟愁面会赊。——钱起《送费秀才归衡州》

    助词

    作语助。同“啊”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李商隐《昨日》

    英文翻译

    buy and sell on credit, distant

    方言集汇

    ◎ 粤语:se1
    ◎ 潮州话:cia1

    宋本广韵

    jiè [jie]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AJG
    姓名学:
    仓颉: OTA
    四角: 242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2) 借进

    借,假也。——《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

    借,假借也。——《广韵》

    借无不给。——《晋书·阮裕传》

    借旁近与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允修借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书非借不能读。

    借者之用心。

    其借书亦类予。

    (3) 又如:求借(请求别人借给);挪借(暂时借用别人的钱);借当(借人东西去当铺当钱);借当头(借将要拿去典当的东西);借典(借,借用)

    (4) 借出

    有马者,借人乘之。——《论语·卫灵公》

    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

    (5) 又如:他借书给我们;借给他几块钱;借一肩儿(挑担者让别人替自己挑一会,自己可以休息一下);借借(借出);借赁(租借)

    (6) 帮助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念奴娇》

    动词

    (1) 假托;借口

    若苟有以藉口。——《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借言(借口,假托的理由);借情(假托某种情况或缘故)

    (3) 凭借;依靠

    借子杀之。——《墨子·公输》

    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韩非子·孤愤》

    借天降大雨。——《广东军务记》

    借寨墙为蔽。——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借征入境。——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4) 又如:借倩(托请);借水行舟(借用别人的力量或条观条件办事);借步檐躲雨(喻指借他人力量庇护自己);借势儿(乘机)


    (1) 相当于“假使”,“假设”,“假如”,“即使”

    借第令母斩。——《史记·陈涉世家》

    (2) 又如:借使(假设连词。假如,倘若;即使,纵然);借若(犹假如);借或(即或,即使);借如(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即如,例如)

    英文翻译

    borrow; lend; make pretext of

    方言集汇

    ◎ 粤语:ze3
    ◎ 客家话:[梅县腔] zia5 [宝安腔] zia5 [客语拼音字汇] jia4 [台湾四县腔] zia5 [客英字典] zia5 [东莞腔] zia5 [沙头角腔] zia5 [海陆丰腔] zia5 [陆丰腔] zia5
    ◎ 潮州话:ziêh4/zioh4(chieh) zia6(chĩa)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夜麻三開去聲開口三等tsĭaciah/zyah

    赊借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