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厥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留传;遗留。语出《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貽厥子孙。” 孔 传:“貽,遗也。言仁及后世。”《后汉书·皇后纪序》:“向使因设外戚之禁,编著《甲令》,改正后妃之制,貽厥方来,岂不休哉!” 明 王廷相 《慎言·保傅》:“立国规模,其大节不纯如此,貽厥后昆浅矣。”
特指传位。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大饗六军及 譙 父老百姓於邑东”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 魏王 既追 汉 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饗宴之乐,居貽厥之始而坠王化之基,及至受禪,显纳二女,忘其至恤以诬先圣之典,天心丧矣,将何以终!” 唐 高适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诗:“我来观雅製,慷慨变毛髮。季主尽荒淫,前王徒貽厥。” 孙钦善 注:“貽厥,传与子孙之意。”《新唐书·令狐滈传》:“ 綯 ( 令狐綯 ),大臣,当调护国本,而 大中 时,乃引谏议大夫 豆卢籍 、刑部侍郎 李鄴 为 夔王 等侍读,乱长幼序,使先帝貽厥之谋几不及陛下。”
指子孙;后嗣。
《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明皇不豫,储后幼冲,貽厥之寄,允属时望。” 吕向 注:“貽厥谓后嗣也。”《南史·到溉传》:“﹝ 溉 ﹞子 镜 …… 镜 子 藎 ,早聪慧,位尚书殿中郎,尝从 武帝 幸 京口 ,登 北顾楼 赋诗。 盖 受詔便就,上以示 溉 曰:‘ 藎 定是才子,翻恐卿从来文章假手於 藎 。’因赐绢二十疋。后 溉 每和御诗,上輒手詔戏 溉 曰:‘得无貽厥之力乎?’” 唐 颜真卿 《郭公庙碑》:“况乎友于著睦,矕龙虎者十人;貽厥有光,紆青紫者八九。”
引证解释
⒈ 指留传;遗留。
引语出《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貽厥子孙。”
孔传:“貽,遗也。言仁及后世。”
《后汉书·皇后纪序》:“向使因设外戚之禁,编著《甲令》,改正后妃之制,貽厥方来,岂不休哉!”
明王廷相《慎言·保傅》:“立国规模,其大节不纯如此,貽厥后昆浅矣。”
⒉ 特指传位。
引《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大饗六军及譙父老百姓於邑东” 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曰:“魏王既追汉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饗宴之乐,居貽厥之始而坠王化之基,及至受禪,显纳二女,忘其至恤以诬先圣之典,天心丧矣,将何以终!”
唐高适《同观陈十六史兴碑》诗:“我来观雅製,慷慨变毛髮。季主尽荒淫,前王徒貽厥。”
孙钦善注:“貽厥,传与子孙之意。”
《新唐书·令狐滈传》:“綯(令狐綯 ),大臣,当调护国本,而大中时,乃引谏议大夫豆卢籍 、刑部侍郎李鄴为夔王等侍读,乱长幼序,使先帝貽厥之谋几不及陛下。”
⒊ 指子孙;后嗣。
引《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明皇不豫,储后幼冲,貽厥之寄,允属时望。”
吕向注:“貽厥谓后嗣也。”
《南史·到溉传》:“﹝溉﹞子镜 …… 镜子藎,早聪慧,位尚书殿中郎,尝从武帝幸京口,登北顾楼赋诗。 盖受詔便就,上以示溉曰:‘ 藎定是才子,翻恐卿从来文章假手於藎。’因赐绢二十疋。后溉每和御诗,上輒手詔戏溉曰:‘得无貽厥之力乎?’”
唐颜真卿《郭公庙碑》:“况乎友于著睦,矕龙虎者十人;貽厥有光,紆青紫者八九。”
贻厥的国语词典
流传、遗留。《书经.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后人当作歇后语用,称子孙为「贻厥」。《南史.卷二五.到彦之传》:「后溉每和御诗,上辄手诏戏溉曰:『得无贻厥之力乎?』」也作「诒厥」。
贻厥的网络释义
贻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台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赠送)
(2) 同本义
贻我彤管。——《诗·邶风·静女》
美人之贻。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唐· 韩愈《师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 赤壁云。—— 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古经传中诒、贻见互。 清· 郑珍说“贻”字皆汉后所改。如:贻饷(留赠);贻赠(馈赠,赠送)
(4) 遗留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
坐贻聋瞽。——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贻累(连累);贻笑(诒笑。被人讥笑);贻谋(留下的主意);贻厥(贻:留;厥:其);贻燕(给后世子孙留下安定的根基);贻臭万年(恶名留传后世,万世难除)
名词
贻贝属或有关属的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 ,通常有一个卵形或长形贝壳,具一黑色角质层并依动物分泌的细丝状足丝附着在基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i5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厂(
,山崖),欮( )声。本义:石块) 同本义厥,发石也。——《说文》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谿。——《山海经·海外北经》
熒惑厥弛。——《汉书·李寻传》
和之璧, 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荀子》
动词
(1) 病名。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
凝于足者为厥。——《素问·六节藏象论》。注:“谓足逆冷也。”
(2) 又如:厥冷(指突然晕倒或手足逆冷);厥逆(指突然晕倒或手足厥冷;久久的头痛)
(3) “蹶”的古字。摔倒;挫败 。如:厥弛(摇动的样子)
(4) 磕头;触碰
若崩厥角稽首。——《孟子》
(5) 又如:角犀厥地;厥角(叩头)
(6) 短,缺
是以汤武至尊严,不失肃祗; 舜在假典,顾省厥遗。——《史记》
代词
(1) 其;他的;她的
思厥先祖父。——宋· 苏洵《六国论》
将尽厥职焉。——明· 顾炎武《复庵记》
(2) 又如:厥父;厥疾不疗;厥幸(其罪);厥罪惟均(其罪行是一样的)
(3) 它的;他们的;它们的
方命厥后。——《诗·商颂·玄鸟》
(4) 又如:厥后
因而,因此,于是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et7 [梅县腔] kiet7 [东莞腔] ket8 [客英字典] ket7 [宝安腔] ket7 [客语拼音字汇] kiad5 [台湾四县腔] kiet7
◎ 潮州话:kiag4 (khiak)「潮州」kiêg4 (khiek 旧时:khiet)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