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涩

zhì sè [ zhi se]
繁体 質澀
注音 ㄓˋ ㄙㄜˋ

词语释义

形容迟钝纡缓。

词语解释

  1. 形容迟钝纡缓。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貌望朴悴,容观矬陋,声气雌弱,进止质涩。然而含英怀宝,经明行高。”

引证解释

⒈ 形容迟钝纡缓。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士有貌望朴悴,容观矬陋,声气雌弱,进止质涩。然而含英怀宝,经明行高。”

汉字详情

zhì [zhi]
部首: 401
笔画: 8
五笔: RFM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JBO
四角: 722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斦( zhì)声。 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2) 同本义

质,以物相赘也。——《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 齐, 齐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遂纳子为质。——《后汉书·班超传》

犹质其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质库(当铺);质作(抵押其身,使服劳役);质鬻(典押出卖);质录(收押);质卖(典押和出卖);质债(抵债);质当(典当;质押);质肆(当铺)

(4) 通“诘”( jié)。问;诘问

爰质所疑。——扬雄《太玄经》

援疑质理。——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质之鬼神;质责(以正义质询责问);质问(向人询问疑难的问题);质让(诘问,谴责);质辩(质疑辩论);质论(质疑评论)

(6) 双方对质,验证

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礼记·曲礼上》

(7) 又如:质验(验证;勘验);质凭(证实);质审(质对审讯)

(8) 评断

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礼记·王制》

(9) 又如:质成(请人评断事情的是非);质律(古代评定市价的一种文书)

名词

(1) 抵押品;人质

故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

以三公子为质。——《左传·昭公二十年》

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管子·山权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2) 又如:质馆(安置人质的馆舍);质布(质人向犯约者所收的罚金,称为“质布”);质婆(作人质的妇女);质留(扣留作为人质);质宫(人质的居室);质任(人质和任子)

(3) 盟约

黄池之役,先主与 吴王有质。——《左传·哀公二十年》

(4) 古代贸易用的券书

并质共剂。——《后汉书》

(5) 又如:质剂(古代贸易的券契);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凭证);质契(契约,契据)

(6) 箭靶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骑而驰,而击方寸之质。——《器胜策》

(7) 又如:质的(射侯。箭靶)

(8) 素质;本质;禀性

太素者,质之始也。——《列子》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王粲《登楼赋》

(9) 又如:质像(资质仪表);质性(资质,本性)

(10) 物质;事物

气形光声,无逃质理。——《物理小识》

(11) 形体

骈门裸质。——《南齐书》

(12) 又如:质辞(仪表言辞);质貌(形体相貌);质干(躯体);质象(形体);质状(形状;体态)

(13) 质地、底子

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玉质而金色。——明· 刘基《卖柑者言》

(14) 通“锧”。砧板 。行斩刑时用的垫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衣伏质。——《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

訢已解衣伏质。——《汉书·王訢传》

(15) 通“贽”。信物;见面礼

臣委质于狄之鼓。——《国语·晋语九》

出疆必载质。——《孟子·滕文公下》

惠王患之,乃令 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6) 对象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左传·徐无鬼》

形容词

(1) 朴实、朴素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韩非子·难言》

以求其质。——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质木(质朴无华);质厚(朴实浑厚);质讷(朴实厚道,不善言辞);质简(质朴简易)

(3) 信实;诚信

楚子闻 蛮子之乱也,与 蛮子之无质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英文翻译

matter, material, subst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zat1
◎ 潮州话:zieh4 zi3

宋本广韵

[se]
部首: 331
笔画: 10
五笔: IVYH
五行:
仓颉: ESIM
四角: 3711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歰声。声符(歰 )为本字,象四只脚两两相抵,表示不滑,是会意字。本义:不滑溜)

(2) 同本义

濇,不滑也。——《说文》

短而濇。——《素问·至真要大论》

濇,文歰,今作澀,不滑也。——《一切经音义》

始余有佩刀甚良,至是涩不可拔。——刘禹锡《砥石赋·序》

(3) 又如:涩噎(因不滑润而梗噎);涩道(刻有花纹的倾斜石砌);涩巴巴(形容不滑润);涩浪(古代宫墙基垒石凹入,作文纹状);涩脉(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

(4) 味不甘滑

酸涩如棠梨。——杜甫《病桔》

(5) 又如:涩苦(又涩又苦);涩赤(干涩发红);涩重(干涩沉重)

(6) 说话、写文章迟钝艰难、生硬、不流畅

生而舌短,涩于言论。——《宋书·南郡王(刘)义宣传》

(7) 又如:生涩(言词、文字等不流畅);文句艰涩;涩笔(看似拟古不流利,实则庄茂而沉着有力的笔法);涩僻(文词生涩冷僻);涩辞(言语迟钝);涩体(艰涩难读、自成一格的文章体式)

(8) 道路险阻;不通畅的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 又如:涩难(险阻);涩道(无级次的石砌陡斜小路);涩滞(险阻;不通畅)

(10) 急。如:涩奈(涩耐。心意不安,羞渐,差涩)

英文翻译

astringent; harsh; uneven, r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sap1 sap3
◎ 潮州话:思奄4(倏)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