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节

zhēn jié [zhen jie]
繁体 貞節
注音 ㄓㄣ ㄐ一ㄝˊ

词语释义

忠贞不二的节操。

封建礼教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行为。

词语解释

  1. 忠贞不二的节操。

    《文选·张衡<东京赋>》:“执谊顾主,夫怀贞节。” 薛综 注:“夫,犹人人也。言执礼义之心,顾思 汉 德,人怀贞正之志分也。” 唐 李德裕 《授郑裔绰渭南县尉直宏文馆制》:“况两代持衡,皆有贞节,守正持法,遗风凛然。” 清 翁志琦 《反班婕妤怨歌行》:“薄俗区故新,君子秉贞节。”

  2. 封建礼教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行为。

    汉 刘向 《说苑·建本》:“昔者 东夷 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壻,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 北周 庾信 《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用 曹大家 之明训,执 宋 伯姬 之贞节。”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老太太深信她的哲理是天下最好的,因为‘忍’字教她守住贞节,度过患难,得到像一个钢针那么无趣而永远发着点光的生命。”

引证解释

⒈ 忠贞不二的节操。

《文选·张衡<东京赋>》:“执谊顾主,夫怀贞节。”
薛综注:“夫,犹人人也。言执礼义之心,顾思汉德,人怀贞正之志分也。”
唐李德裕《授郑裔绰渭南县尉直宏文馆制》:“况两代持衡,皆有贞节,守正持法,遗风凛然。”
清翁志琦《反班婕妤怨歌行》:“薄俗区故新,君子秉贞节。”

⒉ 封建礼教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行为。

汉刘向《说苑·建本》:“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壻,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
北周庾信《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用曹大家之明训,执宋伯姬之贞节。”
老舍《四世同堂》十六:“老太太深信她的哲理是天下最好的,因为‘忍’字教她守住贞节,度过患难,得到像一个钢针那么无趣而永远发着点光的生命。”

贞节的国语词典

坚定不移的节操。

贞节的网络释义

贞节

  • “贞”为“正”,用在女性对男子,特别是妻子对丈夫的关系上,则是指专一。秦汉时期,女性伦理之中的贞节观念,并没有被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加以倡导,女性再嫁乃寻常之事。至宋代,形成理学,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也使妇女的贞节观念在崇古的基础上愈演愈烈。经过宋、元、明三代对贞节观念的极端倡导,在进入清朝以后,贞节的含义变得十分偏狭了,似乎成了一种宗教。秦始皇首倡贞节,尊巴清为“贞妇”,并建“怀清台”。“贞”旧读“zhēng”。
  • 贞节造句

    常言道,做了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钟,往后贞节轮不到你身上了。
    以贞节与柔顺为主的妇德教育是周代贵族妇女教育的核心,它承担着维护周代父权家族存在发展的社会文化功能。
    当道者倡导贞节,意在期许寡妇于夫亡之后,成为家庭的支柱,以抚孤成立而翁姑得其养。
    男人拿贞节牌坊比拿诺贝尔奖还难。
    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即使知道小龙女被人奸污后,杨过仍不以为意,坚决要和小龙女结合,可见封建贞节观念在他心目中根本没有地位。
    历史没有记载,不知没有子嗣的宠妃慎夫人,是否也在遣归之列?汉时不重贞节,饶是如此,汉文帝之举,不啻是“凿空”,也令人啧啧称叹。
    临行前,朱耀宗请求皇上为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竖立贞节牌坊。
    王塾师没好气的说“我管教女儿,与你何干?你在这里作甚?难不成想坏了我家女儿贞节么?”。
    人们所谓的德性,常常只是某些行为和各种利益的结合,又是天赐的运气和自我的精明巧妙地造成。男人并不总是凭勇敢成为勇士,女人亦不总是凭其贞节成为贞女。
    贞节是一种财富,因著丰沛的爱而来。
    性实际上是爱侣之间,表示爱情的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贞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护这种语言不被污染,为了不让它丧失那种示爱的功能。
    因此可以说,中国早期的贞节观念铸就了女性的道德人格,提升了女性的道德境界。
    诗书传家的傅氏最出名的不是恩封太子太保和状元及第,而是门口那三座贞节牌坊。
    在西方国家也代表着“爱的守护石”的紫水晶,能赋予情侣、夫妻间深厚之爱、贞节、诚实及勇气。
    图书馆的规矩好比贞节牌坊,给人看的,不是给人守的。图书馆最优秀的功能,是夏天避暑,冬天抗寒。
    建一个贞节牌坊以掩盖她是女表子的实情。
    双节孝牌坊、九世同居坊和陈氏贞节坊。
    早以前林燕生就听人讲过,这血叫处女红,是昭示初婚女人贞节的证物。
    重庆酉阳虽然是一个苗、土家族聚居的荒僻之地,但仍被贞节思想影响。

    汉字详情

    zhēn [zhen]
    部首: 401
    笔画: 6
    五笔: HM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YBO
    四角: 21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卜,从贝(甲骨文作“鼎”,后省改为“贝”)。鼎本是食器,这里表火具,即用火具而卜。本义:占卜) 同本义

    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会意。京房说,鼎省声。——《说文》

    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恶。——《周礼·春官·天府》。郑玄注:“问事之正曰贞。”

    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周礼》

    (2) 又如:贞龟(占卜。古人灼龟甲以卜);贞吝(卜问不吉,其事难行);贞卜(占卜;卜问)

    形容词

    (1) 假借为“正”、为“定”。端方正直

    元、亨、利、贞。——《易·乾》

    厥赋贞。——《书·禹贡》。传:“正也。”

    求永贞。——《周礼·大祝》

    万国以贞。——《礼记·文王世子》

    一人元良,万邦以贞。——《书·太甲下》

    君子贞而不谅。——《论语》

    (2) 又如:贞白(正直清白);贞曜(正光);贞一(心正专一);贞期(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贞明(正大光明);贞确(贞正坚固)

    (3) 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言行抱一谓之贞。——《贾子道术》

    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4) 又如:贞亮死节(坚贞忠诚,能够以死殉节);贞亮(坚贞亮节);贞固(能固守正道,坚贞不变,始终如一);贞人(志节坚定不移、能守正道的人);贞毅(坚贞刚毅)

    (5) 坚硬;坚劲

    严霜识贞木。——房玄龄《晋书》

    (6) 又如:贞木(坚劲耐寒,经严冬而不凋的树木);贞珉(坚美可做碑铭石刻的石块);贞悦(坚挺劲直);贞柯(坚挺耐塞的枝柯);贞玉(坚美的玉石)

    (7) 忠;真诚

    慕古人之贞节。——张衡《思玄赋》。注:“诚也。”

    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韩非子·难三》

    (8) 又如:忠贞(忠诚而坚定不移);贞臣(廉正有操守的臣子);贞夫(忠直有守的正人君子。也作“真夫”);贞实(忠信诚实)

    名词

    (1) 贞操,节操。旧称女子“贞节”

    清白守节曰贞。——《周书·谥法》

    贞女不更二夫。——《史记·甲单列传》

    一念之贞。——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贞妇(夫死不再改嫁的女子);贞心(坚贞不移的心地);贞艳(有坚贞之节的美女)

    (3) 碑石 。如:贞碣(碑石的美称);贞碑(碑石的美称);贞琬(碑石的美称);贞珉(石刻碑铭的美称);贞刻(石刻碑铭)

    (4) 正轨,正道 。如:贞度(符合正道的法度);贞则(符合正道的准则)

    英文翻译

    virtuous, chaste, pure; loyal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1

    宋本广韵

    jié,jiē [jie]
    部首: 301
    笔画: 5
    五笔: AB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SL
    四角: 44227

    详细解释

    jiē

    (2) ——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3) 另见 jié

    jié

    名词

    (1)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節,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常恐秋节至。——《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功之节。——《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

    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动词

    (1) 减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量词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另见 jiē

    形容词

    高峻的样子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诗·小雅·节南山》

    英文翻译

    knot, node, joint;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 潮州话:zak4 旧读:zat4 ,zoih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