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繇

xiàng yáo [ xiang yao]
注音 ㄒ一ㄤˋ 一ㄠˊ

词语释义

指晋代注《庄子》的郭象和三国魏书法家锺繇。

词语解释

  1. 指 晋 代注《庄子》的 郭象 和 三国 魏 书法家 锺繇 。

    南朝 齐 孔稚珪 《祭外兄张长史文》:“学不师古,因心则睿。筌蹄 象 繇 ,糠粃 庄 惠 。”

引证解释

⒈ 指晋代注《庄子》的郭象和三国魏书法家锺繇。

南朝齐孔稚珪《祭外兄张长史文》:“学不师古,因心则睿。筌蹄象繇,糠粃庄惠。”

象繇的网络释义

象繇

  • 象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iàng yáo,是指晋代注《庄子》的 郭象 和 三国 魏 书法家 锺繇。
  • 汉字详情

    xiàng [xiang]
    部首: 711
    笔画: 11
    五笔: QJE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APO
    四角: 27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2)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 Elephas )和非洲象属( Loxodonta )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说文》

    祷过之山多象。——《山海经·南山经》

    穷奇象犀。——《汉书·司马相如传》

    其民乘象以战。——《汉书·张骞传》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诗·鲁颂·泮水》

    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象口(象状香炉口);象王(象中最大者,佛家喻佛)

    (4) 象牙的省称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尔雅》。注:“象牙骨。”

    佩其象揥。——《诗·狂风·葛屦》。传:“象揥所以为饰。”

    用两象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以象骨饰尊。”

    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封建时代臣子上朝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象床(象牙装饰的床);象路(以象牙为饰的车);象管(以象牙为饰的笔);象箸(象牙筷子)

    (6) 现象 。如:象纬(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亦泛指天体);旱象;天象;险象;景象;假象

    (7) 人的外貌

    象恭滔天。——《书·尧典》

    (8) 又如:丑象

    (9) 肖像,用水墨画、油画、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的人面部的像

    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潘岳《寡妇赋》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晋书·顾恺之传》

    往往留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绘象祀之。——清· 张廷玉《明史》

    (10) 又如:象教(佛教的别称。释加牟尼去世后,佛门弟子刻木为佛、教化众生,故名);象设(原指佛像。泛指遗像)

    (11) 象征

    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

    (12) 又如:征象;象表(征象);象兆(征兆)

    (13) 形状;样子;景象

    杌陧之象。——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14) 又如: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15) 法,法令

    象以典刑。——《虞书》。传:“法也。”

    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国语》

    (16) 道理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17) ∶脏腑健康与否显现于人颜面上的气色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

    (18) 又如:脉象;病象

    动词

    (1) 假借为“像”。类似;好像

    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系辞》

    象者,各辨一及之义者也。——《易·略例》

    物生而后有象。——《左传·僖公十五年》

    天象盖笠。——《周髀算经》

    女必象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象意(如意);活象;极象;象恭(貌似恭敬);象肖(德业与先人相似);象貌(像事物的容貌);象龚(貌似恭敬)

    (3) 摹拟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鲁灵光殿赋》

    因势象形。——明· 魏学洢《核舟记》

    赫赫可象。——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象体(量体);象生(纸、棉糊扎成的人物形象,用于祭祀或作为玩具);象模象样(认真地);象眼块(菱形)

    (5) 描绘

    公在荆州,或象其义,白须红颜,谓公方壮。——《王荆州画像赞》

    (6) 又如:象物(描摹物象);象说(描摹,解说)

    (7) 效法

    人君为饮食为此,故左右象之。——《墨子》

    (8) 又如:象贤(效法先人的贤德)

    (9) 想像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

    (10) 又如:象事(想像事情)

    英文翻译

    elephant; ivory; figure, image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ong5 siong3 [梅县腔] siong5 [海陆丰腔] siong6 siong3 [客英字典] siong5 [沙头角腔] siong5 [陆丰腔] siong6 [东莞腔] siong3 [宝安腔] siong3 | siong5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徐兩陽開上聲開口三等zĭaŋzsiangx/sziank
    yáo,yóu,zhòu [yao,you,zhou]
    部首: 627
    笔画: 17
    五笔: ERM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BUHVF
    四角: 22793

    详细解释

    yáo

    动词

    (1) (形声。从系,本义:随从)

    (2) 同本义

    鲁颜无繇。——《史记·弟子传》

    (3) 动摇

    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史记》

    名词

    (1) 力役,通“徭”

    繇者揭钁,负笼土。——《淮南子·精神》。高注:“繇役也。”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史记·项羽本纪》

    减太官,省繇赋。——《汉书·景帝纪》

    又如:繇戍(遣民到边境戍守,服役。同徭戍);繇役(古代百姓为朝庭服劳役的义务。同徭役);繇使(指供力役及为使者);繇赋(徭役和田赋捐税)

    (2) 通“谣”。歌谣

    参人民繇俗。——《汉书·李寻传》。颜师古云:“繇,读与谣同。”

    (3) 又如:繇俗(歌谣风俗)

    (4) 古族名 ,秦汉时闽越族分为繇和东越两部

    (5) 姓

    形容词

    (1) 茂盛;草茂盛

    厥草惟繇。——《书·禹贡》

    (2) 通“遥”。远。

    是以繇其期,足以日也。——《荀子·礼论》

    (3) 另见 yóu;zhòu

    yóu

    介词

    从,自

    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尔雅》

    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史记·文帝本纪》

    动词

    (1) 通“游”

    近者陆子优繇。——《汉书·文帝纪》

    (2) 通“由”。经

    所繇适于治之路也。——《汉书·董仲书传》

    政繇冢宰。——《汉书·魏相传》。颜师古云:“繇,与由同。”

    繇朐汏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3) 另见 yáo;zhòu

    zhòu

    名词

    (1) 通“籀”。古时占卜的文辞

    成风闻 成季之繇。——《左传·闵公二年》

    (2) 又如:繇词(卦兆的占词。繇,通“籀”);繇文(占卜的文辞)

    (3) 另见 yáo;yóu

    英文翻译

    reason, cause

    方言集汇

    ◎ 粤语:jau4 jiu4 zau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u2 ju2 [客英字典] ju2 [海陆丰腔] rau2 riu2 [宝安腔] jau2 | ju2 (jiu2) [梅县腔] ju2 jau2 [客语拼音字汇] yau2 ye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四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餘昭宵A平聲開口三等宵Ajĭɛ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