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识

móu shí [ mou shi]
繁体 謀識
注音 ㄇㄡˊ ㄕˊ

词语释义

谋略与识见。

词语解释

  1. 谋略与识见。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八》:“每恨无谋识,路远关山隔。” 明 李东阳 《周氏先墓表》:“若谋识材器相为盛衰者,则存乎人焉。”《履园丛话·杂记下·唐竹庄》引 清 唐竹庄 《燕台怀古》诗:“迨后六国衰,全 秦 独横强。 丹 虽寡谋识,激烈志慨慷。”

引证解释

⒈ 谋略与识见。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八》:“每恨无谋识,路远关山隔。”
明李东阳《周氏先墓表》:“若谋识材器相为盛衰者,则存乎人焉。”
《履园丛话·杂记下·唐竹庄》引清唐竹庄《燕台怀古》诗:“迨后六国衰,全秦独横强。 丹虽寡谋识,激烈志慨慷。”

谋识的网络释义

谋识

  • 谋识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móu shí,意思是谋略与识见。
  • 汉字详情

    móu [mou]
    部首: 226
    笔画: 11
    五笔: YAFS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IVTMD
    四角: 3479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2)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虑难曰谋。——《说文》

    聪作谋。——《书·洪范》

    咨难为谋。——《左传·襄公四年》

    谁适与谋。——《诗·小雅·苍伯》

    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春秋·说题辞》

    心思为谋。——《论衡·超奇》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谋诸漆工。——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谋谟殚神(筹谋划策,竭尽全力);不谋而合;合谋(共同策划);谋及庶人(与百姓共商国事);思谋(方言。思索;考虑);谋始(于开始时慎重考虑);谋章(考虑文章的篇章结构)

    (4) 计议;商议

    谋,议也。——《广雅》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5) 又如:谋迹(议其行事);谋阙(商议补救缺失);谋合(合伙同谋)

    (6) 图谋;营求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

    谋袭蔡州。——《资治通鉴·唐纪》

    (7) 又如:谋论(谋划揣摩);谋断(谋划决断);谋为不轨(图谋不轨);谋首(主谋者);谋犹(计谋。也作谋猷);谋干(谋求;钻营);谋虚逐妄(谋求追逐虚幻不实的东西);谋道(探求事理和道义等)

    (8) 咨询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诗·小雅》

    咨事为谋。——《国语·鲁语》

    (9) 又如:谋筮(问卜);谋询(咨询);谋龟(问卜)

    名词

    (1) 策略,计谋

    辩说属辞,饰非诈谋。——《韩非子·存韩》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无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注:“小臣之谋也。”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谋不逮下(谋略不及下等水平);谋定后动(计划稳妥之后再采取行动);计谋(战争中欺蒙并智胜敌人的策略);足智多谋;有勇无谋

    (3) 通“媒”。媒介

    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管子》

    英文翻译

    plan, scheme; strategem

    方言集汇

    ◎ 粤语:mau4

    宋本广韵

    shí,zhì [shi,zh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K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VRC
    四角: 36780

    详细解释

    shí

    动词

    (1) (形声。从言。戠( 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词

    (1) 见识;知识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词

    (1) 通“适”。刚才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zhì

    名词

    (1) 旗帜。后作“帜”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词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英文翻译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