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示

qǐng shì [qing shi]
繁体 請示
注音 ㄑ一ㄥˇ ㄕ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请示 qǐngshì

(1) 下级向上级请求指示

向中央请示
ask (beg) for instructions

词语解释

  1. 请求指示。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周土地》:“ 周 昼寝,梦车马舆从吏兵来謁,称本境土地祠迎候新官,并请示到任日期。”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四章:“这件事情,我自己暂不能定,还待回省,请示组织上以后才能决定。” 浩然 《艳阳天》第五六章:“没经请示,要闯出错来怎么办?”

引证解释

⒈ 请求指示。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周土地》:“周昼寝,梦车马舆从吏兵来謁,称本境土地祠迎候新官,并请示到任日期。”
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四章:“这件事情,我自己暂不能定,还待回省,请示组织上以后才能决定。”
浩然《艳阳天》第五六章:“没经请示,要闯出错来怎么办?”

请示的国语词典

请求给予指示。

请示的网络释义

请示

  • 请示是“适用于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请示属于上行文。凡是本机关无权、无力决定和解决的事项可以向上级请示,而上级则应及时回复。是应用写作实践中的一种常用文体。请示可分为三种。请求指示的请示、请求批准的请示、请求批转的请示。
  • 请示造句

    占用耕地缘园亩以上,需要向国务院请示。
    班里的重要活动,如外出参观,召开家长会等,事先都要向校长请示。
    这个问题,还得向领导请示以后才能决定。
    遇到重大问题,必须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
    二,听课的时候,你得思考着听,不能人坐在椅子上,结果心里想的是别的,或者你心里没有想任何事情,可是你已经养成了上课分心的习惯,那就请示老师,站在教室的后排听话,记住,这不丢人。
    这件事,他没有请示上级就自作主张处理了,来了个先斩后奏。
    像这样重大问题怎么可以不请示而先斩后奏呢?
    我们不能未经请示,就擅自做主。
    政府应该杜绝不请示而先斩后奏的不良现象。
    他不知该怎样处理这件事,于是决定先请示领导。
    据我所知,要想进出不归谷不但要向上面请示还得有人作保。
    七夕老公准则:收入全部上交,家务主动承包,事事请示汇报,处处去向明了,应酬统统推掉,加班全部取消,浪漫氛围营造,礼物档次要高,老婆开心就好!
    加大疑难案件的调查研究力度,根据适用法律中的疑难问题向上级院提请个罪适用法律问题的请示。
    无惜,从外面进来,向沈兰报云“禀姑娘,主人要去山南东道襄州处理一些事情,已经向老主人请示过,带姑娘同行。
    当时在场的武媚娘就请示李世民,她可以制服此马,但是需要铁鞭、铁锤、匕首三样物件。
    皇上在此,他不敢下令,所以须事先请示。
    仇技术员真的发了仇,当班的连长,向她请示,是否进行下一项工作,往大坝上拉杉篙拉大板,为架子工准备搭架子棚仓的材料。
    但遭遇到林中的刺杀后,皇上回到宫内天色已晚,大臣们也是人心惶惶,不知道皇上对于此事会如何进行处置,谁都不敢主动向皇上请示仪式何时开始。
    改革和完善执法办案指导决策机制,规范案件请示汇报制度,明确各层级的办案责任。
    今你违令不遵,弃险不守,不经请示擅逾大愁岭,强出卧牛山口,兵迫龙凤村挑衅,以致损将折兵,玩火自焚,一营兵马片甲不归,重挫我军威士气,要你这饭桶何用?

    汉字详情

    qǐng [qing]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GEG
    五行:
    吉凶:
    仓颉: IVQMB
    四角: 35727

    详细解释

    名词

    通“情”。情况,实情

    上下请通。——《墨子·尚同中》

    四璧而知请。——《管子·白心》

    动词

    (1) (形声。从言,青声。本义:拜访)

    (2) 同本义

    请,谒也。——《说文》

    使人为秋请。——《史记·吴王濞传》。集解引律云:“秋曰请。”

    不得入朝请。汉律盖改周礼之觐为请也。——《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卿相造请禹。——《史记·酷吏列传》

    (3) 又如:请谒(拜见)

    (4) 请求;要求

    请,求也。——《广雅·释诂三》

    墓地不请。——《礼记·王制》

    夫请者,非可诒托而往也,必亲之者也。——《谷梁传·定公元年》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曹刿请见。——《左传·庄公十年》

    力请客。——清·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请命乞身(请求离职退休);请一个示(请求指示);请了训(请求训示);请蠲(请求免除田赋);请期(婚礼之一,在行聘之后,请求女家同意婚期);请咨(请求给予咨文);请和(求和);请托(走后门;拉关系)

    (6) 询问

    摈者去请事。——《仪礼·士昏礼》。注:“犹问也。”

    (7) 又如:请仙(扶乩求仙,以卜休咎);请日(卜问吉日);请故(诘问其事故);请罪(责问对方己有何罪)

    (8) 召;邀请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9) 又如:请唤(请召呼唤);请会(一种邀请他人参加的小型贷款形式);请召(招请);请逆(请人往迎);请卖爵子(即请爵卖子);请香头(请巫婆下神);请不将(请不了;不能请)

    (10) 宴请 。如:请你们来吃晚饭;宴请(设宴招待);请状(请帖。邀请客人的通知);请客

    (11) 问候 。如:请病(看望、问候病人)

    (12) 告诉

    主人答,再拜,乃请。——《仪礼》。郑玄注:“请,告也,告宾以射事。”

    (13) 愿意 。如:请顺(愿意归顺);请服(愿意顺服)

    (14) 在请求时用作表示礼貌

    请说之。——《墨子·公输》

    请从吏夜归。——唐· 杜甫《石壕吏》

    请先言人之老少。——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5) 又如:请进来;请喝茶吧

    (16) 请教,请示

    请所之。——《资治通鉴·唐纪》

    英文翻译

    ask, request; invite; pl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ng2

    宋本广韵

    shì [shi]
    部首: 519
    笔画: 5
    五笔: FI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MF
    四角: 109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 )。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2) 显现;表示

    示,现也。——《华严经音义》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现也。——《苍颉篇》

    武王示之病。——《战国策·秦策》

    穷不得所示。——《楚辞·怀沙》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斩使以示威。——《三国演义》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示像(显露外形);示疾(佛教语。佛菩萨及高僧得病);示现(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示贬于褒(寓批评于表扬);示重(表示器重);示问(指表示问候的简札书启之类);示俭(表现节俭);示优(表示优厚);示惩(表示惩戒);示怀(表示恩德);示导(启示开导);示诲(开导教诲)

    (4) 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

    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玉篇》

    示,垂示。——《广韵》

    示我周行。——《诗·小雅·鹿鸣》

    言示之事。——《诗·大雅·抑》

    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墨子·尚贤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袒而示之背。——《左传·庄公八年》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左传·成公十年》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归以示成。——《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示仰(指示;传达);示梦(灵魂在梦中以事示人);示下(指示);示导(启示开导);示众(给大家看,特指当众惩罚人);示及(见示、谈到);示化(启示化导);示世(昭示于世人);示唆(启示);示覆(书牍中请对方作答之用语);示知(信函用语。告知);示谕(告知;晓示)

    (6) 暗示;示意解释

    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名词

    (1) 公文,告示

    那看的人虽如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已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镜花缘》

    (2) 泛指命令、指示

    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儒林外史》

    (3) 对别人来信的敬称 。如:惠示;赐示

    英文翻译

    show, manifest; demonst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i5 [陆丰腔] shi5 [宝安腔] si5 [海陆丰腔] shi6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东莞腔] si5 [沙头角腔] s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巨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gje/giegʰĭe